光看簡介,我就有種被冰水從脊背澆下的感覺。這裏的“新伊甸城”明明物質豐盈,卻讓我聯想到籠子——一個鍍金、精準到令人發指的籠子。情感、愛、記憶這些最柔軟的部分,被算法定義,被係統格式化,這種冷酷的精準,比單純的暴力更讓人毛骨悚然。
但我真正被擊中的,是那種“無聲的反抗”——手勢、舞蹈、眼神,甚至貓的低語。這些微小而隱秘的動作,像是在極端黑暗裏悄悄傳遞火種。它們沒有宣言,卻比喊破喉嚨更頑強。
簡介裏提到的“板塊—拓撲”敘事,讓我很期待閱讀體驗:它不是單線推進,而是讓碎片自己生長出連接,就像地下的根係彼此纏繞。這種結構本身就像一種反叛——拒絕被規訓的時間線,拒絕單一的解釋。
我有預感,這不會是一部容易讀的小說,但它可能會在心裏留下很深的印痕。它既是科幻,也是詩;既講極權,也講愛與記憶的韌性。如果寫得好,這可能會是華語文學裏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反烏托邦經典。
——“在這個被格式化的世界裏,我想和他們一起,用沉默說出全部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