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美國積極心理學家克裏斯托弗·彼得森在全球38個國家進行了一項調查,詢問人們心目中的美好生活是什麽。
答案排在第一位的是"活出愛的感受"。
這結果並不令人意外——如果沒有愛過任何人,沒有被任何人愛過,卻聲稱自己的生活很美好,那無疑是自欺欺人。想象一下,在我們生命即將終結的彌留之際,最舍不得、最放不下的會是什麽?一定不是存款、職稱、地位或豪宅,而是那些與我們有著深刻情感聯結的人——孩子、父母、伴侶。所有物質上的成就,在人的感情麵前都黯然失色。然而,愛卻遠非我們想象的那般簡單。德裔美籍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弗洛姆在其經典著作《愛的藝術》中,開篇便寫道:"幾乎沒有什麽活動像愛這樣以極大的希望和期待開始,卻以有規律的失敗而告終。"這句話揭示了愛的悖論:我們渴望愛,卻常常在愛的實踐中失敗;我們追求愛,卻很少真正理解愛的本質。
1
人格尚未成熟、內心不夠完整的人,往往隻能擁有畸形的愛。他們所愛的,並不是真實的人,而是自己內心的幻想投射。
茨威格在《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描繪了一段令人唏噓的情感:一位女子將自己的一生默默奉獻給了她心中的偶像——一位作家。她為他生下孩子,卻從未讓他知曉。她的愛,是一種“把自己低到塵埃裏”的崇拜式情感,把對方當作完美無瑕的神明,而無視他真實的性格與缺陷。這種愛,說到底,是她對理想化形象的執念,而非對一個真實之人的深情。
而在《無聲告白》中,莉迪亞的母親將自己的夢想和未竟的人生希望全部寄托在女兒身上。她愛的是那個“成為她期望中的莉迪亞”,而不是那個真實的、有喜怒哀樂、有掙紮與困惑的女兒。
當壓力最終壓垮了這個女孩,她選擇了以最決絕的方式逃離這個世界。母親的愛,變成了無形的枷鎖,讓女兒窒息而亡。
這兩種愛,看似不同:一個是仰望式的癡迷,一個是掌控式的期待。但它們的本質卻驚人地相似——都不是出於對另一個生命真實的看見與尊重,而是源於自身內心的空缺與投射。
正如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所說:
“如果我真正愛一個人,我就會愛所有人,愛這個世界,愛生活。如果我能對另一個人說‘我愛你’,我就一定能夠說:‘我因為你而愛每個人,我通過你而愛這個世界,我由於你而愛我自己。’”
真正的愛,是一種溫柔而堅定的力量。它不依賴對方是否完美,也不要求對方必須符合自己的期待。它接納一個人的優點,也包容他的脆弱;它珍惜一個人的存在,而不是試圖去改變他的本質。它不需要條件,也不設交換,它隻是因為“你是你”,就值得被深愛。
唯有當我們學會麵對真實的他人,也敢於直麵真實的自己時,我們才有可能觸及那種純淨、自由、完整的愛。那是一種不完美的愛,但卻最接近生命的溫度。
2
愛,從來不是等待被愛,而是一種主動給予的能力。它不依賴條件,也不期待回報,而是心甘情願地付出,是在對方的幸福中找到自己的喜悅。托爾斯泰年輕時曾在一封寫給撫養他長大的嬸嬸的信中,寫下這樣一句真摯動人的話:
“我發現了一條簡單、古老、現在我知道而別人尚不知道的真理:我發現,世界上有一種不朽的東西,有一種愛,要永遠幸福就必須為他人活著。”這句話像一束光,照亮了愛的本質——愛不是索取,不是交換,而是“為他人而活”的意願與行動。這是一種深沉的力量,是人類精神中最溫柔也最堅韌的部分。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說:
“真正的愛意味著產生愛的能力,它並不是被某人所感動意義上的‘情感’,而是一種為被愛者的成長和幸福所作的積極奮鬥。”
換句話說,愛不是被動的情緒波動,而是一種選擇、一種責任,更是一種能力。它要求我們去學習、去實踐、去不斷磨練自己成為一個能夠真正去愛的人。
現實中,許多人誤以為愛是“被愛”的結果,他們渴望被理解、被珍惜、被熱烈回應。然而,這種心態往往源於一種尚未成熟的自我認知。正如弗洛姆所說,隻想被愛而不去愛人,是一種停留在童年階段的情感模式,是一種未從依賴走向獨立的心理狀態。
如果隻是等著別人來愛自己,在感受到“足夠多的愛”之後才願意回應,那麽這樣的愛很容易被花言巧語打動,也很容易在現實麵前破碎。隻有當我們學會主動去愛,並恰好遇到另一個也願意主動回應我們的人,那份愛才是成熟而真實的。
激情之愛固然美好,但它如同初春的花朵,短暫而易逝。當兩個陌生人因心跳加速而靠近,卻未曾學會如何在彼此熟悉後依然尊重、包容與陪伴,那麽愛情終將在瑣碎中褪色,甚至演變為失望與厭倦。
沒有掌握“愛的能力”,再熾熱的感情也隻能如曇花一現,轉瞬即逝。
作為一種藝術,愛需要持續的學習與修煉:愛需要自律,懂得在關係中設立界限,而不是任由情緒主導;
愛需要專注,專注於對方的存在與感受,這背後是對孤獨的承受力;愛需要耐心,就像父母教孩子學步那樣,一遍又一遍地陪伴與鼓勵;
愛也需要敏感,對自己有覺察,才能真正理解他人的情感與需求。
弗洛姆還特別指出,通往成熟之愛的關鍵,是克服“自戀”。
自戀者眼中隻有自己,他們將世界視為滿足自我的延伸,無法真正看見另一個人的存在。他們的愛,往往是控製、占有和幻想的混合體。而真正的愛,需要我們走向自戀的對立麵,也就是練就“客觀”的眼光——以對方本來的樣子去認識一個人,而不是用我們的想象去塑造一個人。
學會愛的過程,其實也是我們完善自我的旅程。發展愛的能力,就是在構建一個更完整、更有力量的人格。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學會了如何去愛人,也學會了如何更好地愛自己。
最終我們會明白,愛不是一種結局,而是一種存在方式。它是對生命的回應,是對世界的溫柔態度,更是我們內心最深處的成長與覺醒。
3
愛作為一種藝術,需要不斷實踐才能不斷走向成熟。愛的理論若不落地,便隻是空談;而愛,從來不是紙上談兵,它必須在生活中生根、發芽,才能開出溫柔的花。我們每個人都會麵對幾種最基本的愛的關係:親子關係、婚戀關係、以及與自我的關係。正是在這些具體情境中,愛的本質才得以真正顯現。首先是親子關係。父母常常自以為對孩子的愛是無條件的,實際上卻附加了很多隱性的條件,雖然沒說出來,卻藏在內心深處。"如果你學習好,我就更愛你"將愛建立在功利之上。
"如果你聽話,我就喜歡你"。
將愛建立在控製之上。
這種有條件的愛會讓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失去真實的自我。
弗洛姆對真正的愛進行了詮釋:
"所有形式的愛包含著共同的基本要素:關心、責任、尊重和了解。真正的愛是在保護自己的尊嚴和個性條件下的結合。"父母之愛的真諦,不在於犧牲,而在於給予空間;不在於掌控,而在於理解。一個真正被愛的孩子,是可以做錯事而不怕失去愛的,是可以表達情緒而不被否定的。其次,是浪漫的愛情關係。現代社會充斥著對愛的錯誤期待,人們不斷尋找"對的人",卻很少思考如何成為"會愛的人"。
弗洛姆一針見血地道出這種想法的本質:
"多數人寧願把愛當成被愛的問題,而不願當成愛的問題,即不願當成一個愛的能力問題。"
健康的關係需要雙方都能在保持個性的前提下建立聯結,而非一方吞噬另一方。再者,要審視與自己的關係,即對自己的愛。很多人誤以為自愛就是自私,其實不然。
弗洛姆說:
"自私與自愛遠不是一回事。自私者不是過於自愛,而是缺少自愛;他實際上恨自己。"
一個連自己都不愛的人,也無法真正愛他人。愛必須始於對自我的接納和對自我的尊重。在親密關係,你和你所愛的人同等重要。愛並不是一種與某個人的特殊關係,而是一種人生的態度,一種決定一個人對整個世界而非特定"對象"的性格傾向。如果一個人隻愛某一個人,對其他同胞漠不關心,那麽他的愛就不是真正的愛,而是共生性的依附,或是擴大了的自我主義。真正的愛的藝術,是將對一個人的愛擴展為對生活、對世界的愛。就像一位園丁不僅愛某一朵花,而是愛整個花園的生命力;就像一位音樂家不僅愛某一個音符,而是愛整首樂曲的和諧。這種擴展的愛,使我們超越狹隘的自我,與他人、與世界建立深刻的聯結。
弗洛姆提醒我們:
"愛是一種活動、一種精神力量,與愛的對象無關。如果我真正愛一個人,就會愛所有人,愛這個世界,愛生活。"
這種普遍的愛並非情感上的泛濫,而是認知和意誌上的選擇——選擇以關心、責任、尊重和了解的態度對待生命中的一切。在這個物質豐富但精神孤獨的時代,愛的藝術比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它不僅是個人幸福的鑰匙,也是社會和諧的基石。當我們每個人都能發展愛的能力,實踐愛的藝術時,我們不僅完善了自我,也為世界增添了一份溫暖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