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係列·製度抗戰篇(補章)》
抗戰的三重諷刺:國民黨之痛,共產黨之功,民進黨之脫
一、國民黨的痛苦與失落
抗日戰爭八年,是國民黨政府以國家機器與全民動員全力支撐的曆史篇章。正麵戰場從淞滬到武漢,從長沙到滇緬,處處留下了國民黨將士的血跡。工業遷徙、大後方建設、平民流亡,都是以慘烈的犧牲換來的勝利果實。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得以收複台灣,進入戰後國際秩序核心,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然而,這份來之不易的勝利,隻在短短數年間化為烏有。1949年,國民黨敗退台灣,抗戰換來的正統性與戰略地位,頃刻間喪失於內戰的失敗。諷刺在於:抗戰的“正統”記憶,不僅未能穩固國民黨的統治,反而成為台灣社會日後難以承受的沉重曆史。連為抗戰將士立下全民公認的祭台都難以做到,因為每一次紀念,都意味著再一次提醒“失大陸”的創傷。
二、共產黨的居功與改寫
在抗戰的宏大戰場上,共產黨的軍事貢獻有限。其主要作為,集中在敵後遊擊與政治宣傳。真正承擔八年正麵戰場的是國民黨政府。然而,曆史的書寫權屬於政權的掌握者。1949年之後,共產黨以勝利者的姿態完全改寫抗戰敘事。
“中流砥柱”的論斷、自我塑造的遊擊傳奇,逐漸覆蓋了國民黨的正麵戰場功勞。大陸每年大規模舉行的抗戰紀念活動,展示的是共產黨作為“民族救星”的形象,而國民黨幾乎被曆史語境抹去。這種居功背後,是製度敘事的重塑:勝利並非僅僅屬於抗戰的實際犧牲者,而是屬於最終奪取政權的一方。
三、民進黨的脫身與錯位
當時間進入二十一世紀,台灣由民進黨掌權時,抗戰勝利的紀念變得更加尷尬。台灣在1945年前是日本殖民地,其社會記憶更多與“皇民化運動”“台灣人為日本而戰”相連,而不是與“中華民族抗戰”相通。
若紀念抗戰,就等於承認台灣曾經是中國的一部分,參與了中華民族的戰爭。對於強調“台灣主體性”的民進黨來說,這一敘事方向無法接受。於是,民進黨將二戰記憶轉向“台灣脫殖民化”“戰後轉型”,強調的是“擺脫日本殖民統治”,而非“中華民族抗戰勝利”。這種錯位,使得民進黨在實際效果上,反而站在日本記憶的延伸線上,而非中國抗戰的敘事之中。
四、三重諷刺的製度交織
於是,曆史留下了三重諷刺:
1、國民黨以鮮血換來的勝利,卻因內戰失利而喪失正統,連祭祀的台階都難以建立。
2、共產黨在抗戰中貢獻有限,卻因政權在手而可以自居勝利者,壟斷了曆史的榮光。
3、民進黨繼承台灣,卻因殖民記憶而與抗戰勝利脫節,甚至無法公開慶祝這段曆史,而轉向“台灣戰後”敘事。
真正流血犧牲的一方,未能贏得記憶的製度化保障;真正坐享勝利的一方,卻憑權力書寫了曆史;而後繼掌權的一方,則在殖民與主權之間,徹底擺脫了這一段曆史的連結。
五、時間軸:1945–2025
1945年 國民政府在南京舉行隆重閱兵,確立“九三抗戰勝利紀念日”。
1949年 國民黨退守台灣,繼續紀念九三,但規模縮小。
1950–1970年代 台灣高調紀念,強調“抗戰正統”;大陸則重塑“中共中流砥柱”敘事。
1985年 大陸正式將9月3日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1990年代 台灣紀念逐漸式微,退伍軍人團體維係記憶。
2000年 民進黨執政,淡化抗戰紀念,強調台灣主體史觀。
2005年 大陸60周年盛大紀念;台灣在野的國民黨參與有限。
2015年 北京舉行大閱兵,習近平宣布中國是“東方主戰場的中流砥柱”;馬英九在台北主持70周年紀念,強調“中華民國領導抗戰”。
2016年後 蔡英文執政,抗戰紀念幾乎消失,改強調“台灣脫殖民”。
2025年 大陸繼續高規格紀念,台灣社會多數人將9月3日視為普通日子。
製度餘響
抗戰不僅是一段戰爭記憶,它更是一麵製度之鏡。誰掌握了製度,誰就掌握了敘事;誰失去了製度,誰就失去了記憶。
八年抗戰的鮮血與犧牲,在不同的製度手中,化為三種全然不同的命運:國民黨的痛苦,共產黨的功績,民進黨的脫身。這正是現代中國與台灣曆史最深的裂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