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曆中東反恐與歐洲安全危機之後,美國重新聚焦亞太,已成為21世紀地緣戰略的必然選擇。麵對中共在南海和東海日益冒險的軍事擴張,美國若要真正“回歸亞太”,第一步並不是口頭聲明或外交倡議,而是切實的前沿軍事部署。
奧巴馬時期提出“亞太再平衡”,更多停留在外交與象征性存在;特朗普任期則以更直接的軍事存在和FONOP(航行自由行動)高峰化為特色;拜登政府雖繼續維持盟友關係,但實際部署力度有所下降。
2025年的現實表明,僅有象征性行動不足以遏製北京的冒險。美國必須回到冷戰時期的前沿威懾邏輯:在衝突可能爆發的第一線,直接部署可持續作戰力量。
強化駐日基地
橫須賀:由“航母+驅逐艦”組合升級為“航母打擊群+潛艇+補給群”,實現長時獨立作戰能力。
嘉手納:從監視型F-15和無人機基地轉型為多用途空軍要塞,增加F-35C與遠程轟炸機。
岩國:擴大F-35B規模,使其能覆蓋南海乃至東海全域。
多艦行動取代單艦行動
從2018年“迪凱特號事件”吸取教訓,FONOP逐漸演變為“雙艦+航母支撐”的“衝突預演”。
這種模式顯著降低了中共單方麵冒險的可能性。
快速反應部隊
從駐日5.4萬美軍中抽調專門部隊,專訓反艦和兩棲作戰。
使美軍能在72小時內對中共挑釁做出切實軍事回應,而不是被動觀望。
後勤與持久作戰能力
橫須賀和關島擴建補給與彈藥儲備,目標是90天自主作戰。
確保前沿部署不是短期秀肌肉,而是真正的持續威懾。
對盟友:日本、菲律賓、台灣都在中共的壓力下焦慮不安,美國的前沿部署是最具說服力的安全承諾。
對中共:迫使其在挑釁前認真掂量成本,不再依賴“碰瓷戰術”。
對美國自身:在太平洋形成“前沿消耗層”,避免未來必須跨洋投入代價更大的戰爭。
“回歸亞太”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場硬實力的回歸。美國若要在西太平洋重新確立戰略主導,第一步必須是前沿軍事部署:在潛在衝突爆發的第一線,打造可持續作戰、快速反應的力量體係。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遏製中共的野心,重建地區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