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兩岸交流的灰色地帶,一類特殊的個體悄然浮現。他們被稱為“資源獵人”——不是手持獵槍在森林中奔跑的獵人,而是披著婚姻與情感外衣、四處覓食的機會主義者。他們瞄準的,是開放社會的製度紅利,是民主國家在包容與信任之間的製度漏洞。
今天我們來講一個典型故事,一名來自中國大陸福州的二婚女人,1999年嫁給了一個台灣籍的男性。看似是再婚尋常事,實則是一次冷靜而徹底的“資源配置”。
這名女子在中國已有兩個孩子,但據她自述並未取得台灣身份。然而,這隻是她的說法,事實上不少人通過所謂“洗人口”的方式操作,把大陸前夫的孩子變成台灣人,以享有教育、健保等福利。更諷刺的是,這場婚姻中,她從未盡過母職。孩子由大陸親屬照看,她自己則在台灣取得身分後便逐漸擺脫家庭責任。這個台灣男人,本來或許隻是想延續香火,卻換來一場空——既無親情,也無歸屬。
這種狀況,在許多基層台灣男性身上屢見不鮮。麵對高房價、高嫁妝以及台女擇偶門檻的提高,一些缺乏經濟競爭力的男性退而求其次,選擇跨海婚姻。大陸來的女性,有些確實願意共度風雨,但更多的,是帶著明確的目標與算計——拿到身分,養孩子,或幹脆就是為了一紙通行證。
這不僅僅是個體的選擇,更是製度對抗的延伸。許多來自中國的“資源獵人”,對台灣民主不但沒有認同,反而深懷敵意。這位女性亦是如此,她常在朋友圈轉發中共官媒內容,對“一國兩製”充滿幻想,對台灣民主製度嗤之以鼻。她支持中共“收複台灣”,仿佛已然把自己的婚姻變成臥底任務的前哨站。
她的案例不是孤例,許多類似婚姻中的女性,一旦拿到身份證,迅速與配偶切割,或者名義上維持婚姻,實則各過各的,甚至回流大陸參與“統一戰線”的線上動員。台灣給了她們自由、健保、投票權,但她們投向的,卻是專製政權的懷抱。
口裏喊著仁義禮智信,現實卻毫無廉恥,樂於被灌輸的威權思想,不願思考,唯利是圖,活像隻會吃喝拉撒的牲畜,這就是資源獵人的本色。
這類現象的發生,映照出中共體製下長期壓抑的社會生態。大陸基層村官或小包工頭,一旦發家致富,便能迅速擺脫糟糠之妻,轉而迎娶年輕貌美的新娘。資源越多,配偶越優。市場邏輯在親密關係中徹底通行,情感不再是婚姻基礎,交換成為唯一契約。
在這樣的社會土壤裏成長的女性,自然精於計算。她們不是“被生活逼得如此”,而是從小被教導“不要愛一個窮男人”、“婚姻就是跳板”、“拿到綠卡就翻篇”。這種習性在麵對台灣時,格外精準:民主社會的信任感被當成弱點,法治程序被當成漏洞,台男的溫和、寬容反倒成了她們踩著的踏腳石。
台灣社會始終以仁義包容為傲,但當這種仁義遇上製度型掠奪者,卻往往淪為笑話。台男抱著成家的夢想迎來婚姻,最後卻發現,這不過是一場魔鬼交易。自己成了綠卡機器,成了地價的“接盤俠”,連帶成為中共認知戰的橋梁。
這種交易,對台灣社會是一種慢性毒藥。它腐蝕民主製度的信任機製,讓自由社會為威權勢力培育出溫床,也打擊了本地女性與男性之間原本該有的健康互動。當信任被當成愚蠢,當婚姻被當成捷徑,那最終受傷害的,是整個民主共同體。
這些交易能成立,不隻是因為“資源獵人”狡猾,也因為另一端的“沉默男人”選擇妥協甚至共謀。有人說:“結婚那會是被騙了,這麽多年早該看清楚。”但為什麽這些男人不離婚、不舉報、不追責?
也許答案在於一種無力感與利益勾兌。有的人確實“假結婚真打工”,女方在台灣工作,每月回饋一些錢,男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不僅是一種道德怠惰,更是對自己國家製度的出賣。
還有人是真情投入,被對方精明控製,養成“習慣依賴”,甚至為愛人站台護航,無視對方親共、仇台的態度。一旦孩子出生、身份到手、綠卡在握,便難以割席斷交。
這類男人,或可哀,或可鄙,但無論如何,他們都是魔鬼交易的共犯者。
“中共是魔鬼,跟他做交易隻會倒黴。”這一點,不僅適用於國際關係,也適用於家庭與社會。台灣不能再對“假婚姻、真掠奪”視而不見,也不能繼續讓製度性善意成為對岸的資源提款機。
唯有直視這一現象,並建立起應對機製,台灣才能保護好自己的未來、製度的尊嚴,以及無數真正想要在這片土地上好好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