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直擊

(2025-04-16 10:02:38) 下一個

上個世紀改開後,舶來品潮水一樣湧入,有來自正常渠道的,也有來自地下渠道的,福建、廣東一帶沿海地區走私活動尤為頻繁

 

一次我和兩位同學去福建一帶收集素材,在上海到福州的列車上就遇到了走私與反走私的較量。

 

過去乘坐列車要去火車站排隊購票,在還沒有身份證的年代,無須憑證購票,進車站也不用安檢。

 

老式綠皮車廂內硬席座位是三人一排,背靠背六人坐。

那趟列車是上海始發車,大家都有座位,秩序良好。

 
綠皮列車時代(網絡圖片)
 

列車開出上海後約半個鍾頭,在車輪的哐當哐當聲中一個乘警一臉嚴肅地走進我們的車廂,邊走邊目光四麵掃視。

他先從車廂的這頭走到那頭,然後往回走。

 

突然他手指著行李架上的一個旅行包問到:這是誰的包?乘客裏有人就說是我的,他看了一眼乘客後沒做聲。

他看到一個行李架上一個方格子圖案的包包又問:這個包是誰的?

乘客裏一個帶著小女孩的大媽應答:這個包是我的。

他繼續邊走邊看,時不時就摸著行李架上的包包袋袋問這是誰的。

 

如此這番,他選擇性的問了大約七、八個包包,都有不同的乘客應答,誰也不知道他想幹嘛。

他走到我座位的走道對麵前一排,指著行李架上緊挨著大旅行袋的一隻不大的褪了色的黑布小包問到:這是誰的?

 

這次沒人回答。

他又問了一句:這個包是誰的?!語氣嚴厲起來,同時環顧四周。

周圍的乘客都齊刷刷看著乘警手指著的那個褪了色的黑布包。

怪了,還是無人應答。

 

那個褪色的小黑包看上去很土,有點像哪位大媽或者老奶奶用了很久的樣子。說是袋也許更準確,一點也不起眼。

他看沒有人回答,就把黑色小布袋從行李架上拽下來,很利索地解開綁住布袋口的帶子,一下子打開了。

 

袋子裏露出一大堆袁大頭和其他成色不同的銀元!

 

網絡圖片

 

乘警一看二話不說拿起布袋後頭也不回的走了。

 

整個過程幹淨利落,沒有一點拖泥帶水,一氣嗬成,一看就是一位常年行走於列車上經驗豐富的緝私老手。

我坐在靠走道的位置,這一切發生在走道對麵右前排,沒有任何遮擋,看得清清楚楚。

 

我碼字慢,其實一切都發生得很快,幾分鍾的事。

 

從我座位的正前方跳過一排座位看過去,靠走道麵對著我坐著一個排骨精一樣的男人,顴骨微凸,皮膚暗淡無光,垂頭喪氣一臉晦氣,表情很不自然,和周圍奔著生活去的人相比較顯得格格不入,他應該就是倒黴的銀元販子。

 

他和我的座位從近似四十五度角看走道對麵行李架上放銀元的位置最舒服也最自然,可以說用眼睛的餘光都能顧及到。

 

試想一下如果他將布包放在自己頭上方的行李架上,老是要抬頭看會比較吃力也不自然,東西也容易被他人的行李和行裏架子木檔本身遮擋,要是有人去翻弄與布袋相鄰的行李,勢必要格外留意,如此一來,十幾個小時的行程裏勢必會感覺吃力。

另外由於東西就在自己上方,萬一被查到很可能人贓俱獲。

隻有把東西放在自己目光能隨時看得到、萬一東西被查到也能置身事外的地方才安全。

 

那些年將物品從一個地方運到另外一個地方去倒賣的行為叫“投機倒把”,屬於狠狠打擊的範圍。如果是走私的話,抓住可就要吃牢飯了。

這也就是為什麽那個倒黴蛋寧可東西被沒收也要裝作那包銀元與他無關的緣故。

 

常言道無利不起早,有利可圖的事必有人冒險。他們有自己的門路和上下線,從城鄉私下收來銀元都會被販運到沿海地區賣給港澳台地區專門過來收購銀元的人。估計這麽跑一趟下來,幾年可以躺平了。

 

這類早期靠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攜帶違禁物品的原始走私活動,涉及到的資金和貨物都有限。

據後來披露出來走私石油、汽車和走私價值不可估量的文物等等,那才叫一個無法無天的猖獗。

 

此一時彼一時,如今銀元收購和買賣交易均屬合法生意,在拍賣行、幣圈、古玩收藏市場和錢幣交易市場常見,在網上買賣交易也有,是一件很稀鬆平常的事了。

 

(DS顯示各種銀元價格範圍參考圖)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