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我柴也要“發財”:INFP的戰略慢路與深功
- 在熱愛與現實之間,一點點修出方向感和定力
今天繼續給小照留言。
有人是真的熱愛“做生意”這件事,出於一種骨子裏的興趣。他會有事沒事地去拆解別人的打法、思路、模型,再和自己的模式對比印證。那種從點到麵、樂於琢磨的勁兒,背後是真正的 passion。我特別喜歡看到人帶著 passion 去做事——至於 passion 的對象是什麽,其實並不重要。
我自己其實很早就知道,我不擅長和人麵對麵討價還價做生意。所以我的選擇是 股市投資。對一個 INFP 加上雙魚座來說,這是一條“蜀道之難”的路,但我當年還是帶著一腔小白的愚勇走上去了。我沒有相對高薪,也沒有傳統意義上的退休金。我為財務自由持續努力,不光是出於家庭需要,也是因為人到中年我認識到,財務自由才能讓精神自由的升級。
作為 NFP,從小白,到有點概念,再“奪權”成為家中的CFO。我的“戰略眼光”並不是天賦自帶,而是靠不斷試錯試錯再試錯的打磨。隻是,一旦練成了那種“忽略細節、看大趨勢”的穩定感,反而比很多天生擅長細節和計劃的 STJ 類型更能 hold 住場麵。當然,這個境界,需要走很長的路才能抵達。
站在這樣的角度去看,會發現一些表麵不同的事物,其實本質很像。比如美股和中國房地產,看起來是完全不同的賽道,但其實都是國民財富的主要載體。在時代紅利期,幾乎是“隨便買”都能漲,就像站在風口上。但到現在,拚的是選籌的眼光、持有的信念和戰略的定力了。
比如對東大,悲觀言論到處都是。但有人會說:“每次遇到外部衝擊,都是擴大內需,來應對外需收縮。”,並以此持續買入。而其實中國的一線(除了北京)和幾個最熱的二線城市,房市已經重新啟動。
再比如心理谘詢,我最近想找一個細分的方法研究一下。市麵上挺多關注“trauma(創傷)”的谘詢方法。我對“trauma”這個詞有些微妙的感覺。它有點像“藝術家”這個詞,聽起來太大了,大到讓人戴不上頭。
我的直覺是,現在很多流派把 trauma 看得太重了,重到有點“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感覺。畢竟,trauma 這個概念,是在一個相對人文、安全的文化環境下發展出來的。在我們中國人的語境中,這種前提可能並不存在。我奶奶那一輩的老百姓,人命,尤其是小孩子的命,往往是不值錢的。所以道家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佛家則給你希望,說你可以修來生。
這些本土哲學雖然看起來清冷或虛幻,但說實話,真信也都挺好使。隻不過,道家太清醒,清醒得讓人難以直麵人生的慘淡,成了隱學;而佛家的麻藥*,也不是每次都管用。
相比之下,西方心理學的好處是認真地細分、歸類、驗證,對症下藥。這種精細化處理,在它們的社會土壤上是成立的。但我自己的體會是,如果把人比作一棵樹,要真正解決問題,還是得回到“根”上來。當根部處理好了,人的內在會更穩定,不會動不動就被風吹亂了陣腳。之後,再借助 trauma 相關的方法,在細節上做些“繃帶”處理,那才是更平衡的方式。
總之,抓大放小,勇於預判,持續複盤,不斷優化,把自己的天賦和熱情活出來——這是我走在自定義人生路上的方式。
*佛家有大智慧,在此說的是文化有限的老百姓眼裏的佛家。
命運並不是我們要征服的對手,而是我們用熱愛與定力,一寸一寸雕刻出來的生命軌跡。
柴能燒出火,火能照亮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