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許定財心

許許定財心 - 財自在心自由
正文

財務自由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

(2025-04-18 20:54:05) 下一個

財務自由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

時不時會看到一些實現財務自由的人的後續故事。
有人投資出了問題,入不敷出,不得不回到職場;
有人則在“無所事事”中感到百無聊賴,最後選擇繼續以適合自己的節奏工作。

也確實有不少人,過著“有錢有閑”的快樂生活。
但就像正常婚姻不夠稀奇、沒人報導一樣,
那些吃吃喝喝、遊遊逛逛的日子,看起來好是好,卻並不總是令人向往。

對我來說,吃喝和旅遊都沒太大吸引力。
我常常在想:“如果這些都不是目標,那我想要的到底是什麽?”


什麽是“活出自己”

我們習慣把“活出自己”理解為擁有選擇的自由,時間的自主,財富的保障。
但這些,終究是外在形式。如果內在沒有真正清晰、持續的動力源,那自由也會變得空洞。

“怎麽算活出自己?”

這個問題,終究無法從書本或別人的答案中得到回應,它需要我不斷和自己對話,在現實中嚐試。

正如那句古詩所說:

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

內在的“源頭活水”是什麽?

對我來說,是興趣,是好奇,是那些做起來不需要意誌力、甚至讓我忘記時間、進入心流(in the flow)的事。

真正的動力,不靠意誌力

我曾經試圖“自律”,但發現真正喜歡的活動,是會自然持續,不需要特意堅持。

比如我每周參加英語即興表演(Improv)已經好幾年了,並沒有什麽明確的目標,隻是因為它切合我的天性——那種瞬間反應、無劇本互動的狀態讓我覺得特別自在。

而無形中,它鍛煉了我的應變能力,也小小拓寬了我的社交圈。有些improv活動我也結合應用到工作中帶的小組。

天賦其實並不是一個“已經確定的禮物”,它需要不斷實踐、打磨,在不斷嚐試中才會發光。

阻力,是通向內在的入口

有時候我會計劃做一件事情,但心裏會冒出一種奇怪的抗拒感。
年輕時我會責怪自己拖延、懶散,但後來我學會停下來問一問:

“這份抗拒背後,是不是有什麽隱藏的東西 ——
壓抑的情緒、渴望、身份(identity)、期待、inner child的呼喚?”

我們的抗拒,往往鏈接著早期的經曆,或者內化的價值觀。它的意圖是保護我們,但往往也在限製我們。每一次與抗拒對話,都是深入內心的一次旅程。


向內傾聽,連接意義

而當我開始願意傾聽這些內心的聲音,我也慢慢觸碰到一個更深的議題:

我到底為什麽而活?

不是別人期望我做什麽,而是我自己,真正想投入時間與生命的,是哪一類事、哪一種狀態、哪一種價值?

這時,我才真正體會到,意義並不是在書裏找到的答案,而是從一次次真實的體驗與對話中,悄然浮現的東西。


意義,是精神的自由

就像維克多·弗蘭克爾在《尋找生命的意義》裏說的:

“人類對生命意義的追求是其生存的主要動機,而不是受本能驅動的『次級合理化』。
這一意義獨特而具體,它必須而且隻由一個人獨自實現。隻有這樣,它達到的意義境界,才能讓自己的願望得到滿足。”

如果說財務自由是某種“物質上的自由”,那意義感則是更深層的“精神上的自由”。


所謂“新起點”,是不為生存驅動之後開始尋找的方向感和意義感

當一個人擁有了某種形式上的自由之後,問題才剛剛開始。
自由之後,我要去哪裏?我要如何定義“值得過的人生”?

我開始明白:意義感不會一次性到達,它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生成。

不是憑空想象,不是照搬別人的成功路徑,而是回到自己的天性、興趣、以及每一次情緒的起伏中去發掘。


寫在最後

我仍然在探索的路上。隻要那股“源頭活水”還在流動,我就不會停滯。

而這份源頭,並不來自任何計劃或模板,而是來自真實、持續的內在對話。

願你也能找到屬於你的方向,不急不慌,不照搬別人,不忽略自己。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