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許定財心

許許定財心 - 財自在心自由
正文

感情,值幾多錢?——從一場“投資混亂”說起的親子關係

(2025-04-15 20:41:46) 下一個

感情,值幾多錢?——從一場“投資混亂”說起的親子關係

昨天跟一位朋友聊天,她一臉無奈地說起自己孩子的“投資故事”。說是孩子,也30+了。

一場混亂的操作

朋友的孩子,大學畢業後就開始投資股市,賬戶裏放著多年投下的資金,但一直沒有開免稅或延稅賬戶。去年九月,突然發現賬戶裏盈利不少,就一股腦全賣了。結果呢?

  1. 發現賣出賺的錢要交稅,金額不小,可能要好幾萬;
  2. 去年才開的退休賬戶裏放了一筆錢,追高買入,如今已經虧掉50%
  3. 父母到底也不太清楚他買了些什麽股票……

“他隻說沒錢交稅。”朋友歎了一口氣。

我聽得目瞪口呆。作為長期學習理財的普通人,我很少見過這麽毫無章法的“神操作”。這不僅僅是“投資失誤”,更像是根本沒有準備過要進入這個世界,沒有任何規劃。

不隻是錢的問題

聽完朋友的講述,我心裏卻湧上另一個疑問:這孩子真的從小沒人教過他嗎?

朋友苦笑,說自己也不是沒想過,但他們母子之間的關係一直有點緊張。不是吵架那種緊張,而是那種淡淡的疏離感。有話不能說,說了也聽不進去,各自回避。

“他小時候有自己的想法,但我們那時太忙,沒空理;後來他長大了,也不太理我們了。”她低聲說,“我現在講錢的事,其實……也是想找個話題,和他說點什麽。”

聽到這兒,我突然想起一個說法:

越是疏離的親子關係,越容易通過“經濟問題”來維持脆弱的連接。

是啊,感情如果沒有了出口,有時就會變成控製、補償、或者試圖拉近距離的“經濟操作”。錢,在這樣的家庭關係裏,常常變成了一種“感情的代幣”。

從表麵看,這孩子缺乏理財知識、不懂稅務規則、情緒化操作。可如果把眼光再往前推一點,會發現一個更深的問題:

不是沒人提醒過他,而是他抗拒那些提醒和規劃。

朋友說過,她年輕時忙著工作,錯過了孩子最需要陪伴的階段。等孩子大了,想關心、想指導,卻已經不被接納。“他不愛聽我說話,我一說他就走。”她說這話時,有點無奈,也有點痛。

家庭是最早的“規劃教育場”,教他麵對未知、管理衝動、為自己負責

當一個人從小沒有接受訓練去思考——什麽是目標、什麽是節奏、什麽是長期、什麽是風險——那麽他在進入複雜世界時,就容易隨波逐流、急於行動、卻不知自己站在哪裏。

感情的回聲:不隻是孩子的投資

朋友對孩子是有愛的,她願意承擔、願意幫助、也願意忍讓。但有些事,不是掏錢”就都能解決的。如果不重新建立一種“真正的溝通”,這根早已拉緊的橡皮筋,遲早會斷裂。

投資可以失敗,財富可以重來,
但親子之間的“連接”一旦斷了,
就很難用金錢重新編織回來。

所以,給夠關注,別等到用金錢做代償。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