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請訂閱油管頻道,謝謝支持!)
到現在為止,全世界沒有一個記者不想找到機會采訪習近平的獨生女兒習明澤,但是隻有一個記者成功地采訪了習明澤,如果稱得上是采訪的話。這個記者描述了當時他采訪習明澤的情形。
在2014年5月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這個記者寫道:
我追求了一年的女人現在就在眼前。 我被迎向她的衝動驅使著,拚命地抑製著振奮感,等待著幾分鍾後到來的接觸時間。……然後,她在眼前,和同學們談笑風生。 那個畢業儀式一結束,她就開始向前走,準備離開。 她和我的距離逐漸縮小到10米、5米、3米。 要直接出擊采訪的話,就是現在了。
這個記者是誰呢?他叫峯村健司(Kenji Minemura),當時是日本《朝日新聞》的記者,正在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擔任客座研究員。這個現在是佳能全球研究所(The Canon Institute for Global Studies)主任研究員的峯村健司後來把他的這段經正寫進了他的一本書當中,這本書叫做《站上十三億人的頂端:習近平掌權之路》。
從2007年起就關注報道中國事務的峯村健司說,他在2013年中來到哈佛大學,他早就聽說習明澤在哈佛大學上學,決心要找到采訪習明澤的機會。在當了臥底一年之後,在得知了習明澤畢業典禮的確切時間地點,於是預先準備,終於如願以償,捕捉到了“習家公主”。峯村健司說,當時習明澤使用假名,長得很像她的母親彭麗媛。
當習明澤從台上下來準備離開,向他的方向走來時,峯村健司走上去輕輕說了一聲:“恭喜畢業。”然而話音剛落,兩名不知從哪裏冒出來的,人高馬大、看起來像是中國安全人員的男子衝上來,擋在公主麵前。不用說,這是習明澤的貼身保鏢。
有了大殺風景的兩個彪形大漢擋道,采訪當然也就進行不下去,峯村健司也就隻能眼巴巴望著“習家公主”,在兩個保鏢護送下慢慢遠去。峯村健司後來寫道,采訪既不能說是成功也不能說是失敗,但就留下了某種充實感和振奮感。
這就是習明澤唯一的一次受訪的過程,連一個字沒有回答。從哈佛大學順利畢業,被貼身保鏢護衛,與同學有說有笑,這個女子就是神秘的習明澤。
這一幅畫麵中,雖然一個女大學生有著作為護花使者的保鏢擋道,的確會令人產生小小的驚訝。但是如果把畫麵切換到北京,那就不隻是小小的驚訝了,足以把人們的下巴都要驚得掉下來了。
因為就在習明澤在哈佛大學畢業的前幾天,也就是2014年5月4日,習明澤的父親、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到訪北京大學,與北大師生舉行座談會,他還發表了長篇講話。在講話中,習近平指出: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劍橋,但會有第一個北大、清華、浙大、複旦、南大等中國著名學府。我們要認真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更要遵循教育規律,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
如何解讀習近平的講話呢?他為什麽要把哈佛大學拿出來批評呢?
第一,當天是中共向來非常重視的五四運動九十五周年紀念日,而北京大學正是五四運動的策源地。雖然五四運動是一場純粹的反日反帝的民族主義運動,但在中共的敘事中,五四被包裝成是促成中國共產黨建黨的源動力,是中共崛起並在二十八年之後建政的起點。中共向來有逢五逢十就搞大慶的傳統,2012年執掌中共大權的習近平,當然會抓住這個機會來宣示自己是中共的合法傳承人。
第二,他在講話中要求,不要把北京大學辦成“第二個哈佛大學”,因為照抄是抄不來的。這實際上是一種批評,對哈佛是明褒實貶。表示中國人要紮根在中國辦大學。這對於習近平這個民族主義者來說,雖然重要,但就沒有什麽新意。
第三,習近平在這裏把哈佛大學拿出來批評的真實目的,可能是為了回應外界有關他的女兒習明澤的傳聞,以間接證實她沒有在哈佛大學上學,甚至根本就沒有去美國留學。另一個小細節就是,他在講話中,把當年不入全國五強的浙江大學排在了北大清華之後,用意可能也是向外界說明,她的女兒習明澤在浙江大學上學,並沒有到美國去留學。
眾所周知,中共權貴子女留學美國,甚至在美國定居的現象,一直為中國百姓所詬病,時常在網上可以見到口誅筆伐之聲,甚至把他們稱作是美國“人質”。在中國曆史上,權貴子弟送到他國當人質的事件屢見不鮮。僅僅隻是在一百年前的1925年,國共合作時期的國民黨領袖蔣介石就把自己的獨生子蔣經國送往蘇聯留學,結果成為斯大林的人質長達12年,直到1937年中日戰爭全麵爆發,蘇聯為了與蔣介石合作對付日本,斯大林才把蔣經國放回中國。
習近平顯然不願意在世人麵前,因為女兒在美國留學成為美國的人質而尷尬,以致在執政上缺少底氣。因此,他批評哈佛的目的,就是想間接證實習明澤並非“哈佛女孩”。正如他自己所言,“打鐵還需自身硬!”
那麽,習近平達到了他的目的沒有呢?
他這種欲蓋彌彰的做法,對外界知道習明澤的確是在哈佛留學的人來說,反而更加坐實了習近平說一套做一套,根本就是一個兩麵人。
當然,我們也必須承認,由於在中國沒有新聞自由沒有言論自由,習近平撒下這種彌天大謊,也不會害怕有人揭穿,也沒有人敢於去揭穿,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他也達到了掩蓋習明澤在美國讀書、安撫黨內反對派的目的。
因為習近平還有行動似乎也在證明,他是堅決地在推行“反西方價值觀”的政策。早在2013 年4 月,中共就發出了所謂的“9 號文件”《關於當前意識形態領域情況的通報》,即被外界稱為“七不講”的文件,以控製言論。這七不講是:
一邊用騙字,一邊用壓字,習近平就把習明澤等權貴子女在美國留學引起的一股民粹思潮壓了下去。而且在習明澤2014年年中回國之後,習近平又發起了更大規模的反西方價值觀運動,尤其是麵對西方資訊科技暨社群媒體,中共采取的是複製及封堵的兩手策略,一方麵阻止國內聯結使用境外的臉書、推特、油管和穀歌等,另一方麵則複製網絡,在大陸境內仿造設置本身的“內部網”,用“微博”取代推特,用“人人網”取代臉書,以“優酷”替代油管;用“百度百科”取代維基百科(Wikipedia)。更不用說,包羅萬象的微信更是開始大行其道。另一方麵,則是封殺。像海外流行的社交媒體平台如Instagram、Line等,在2014年都遭到審查封鎖。到2015 年5 月,中國更頒布實施的《國家安全法》,西方的信息和新聞在中國已經寸步難行。
習近平這些做法,是不是因為對習明澤堅持到美國留學的一種反動呢?還是他本身根深蒂固的對西方文化的仇恨和憎惡所導致的呢?或者是為了習近平的個人獨裁而設計出的一係列舉措呢?這是一個另外值得研究的問題。
作為中國獨裁者習近平的獨生女,習明澤在哈佛上學,本身就已經是一個大新聞。而習近平的這種一方麵反西方,另一方麵又把女兒習明澤送到美國讀書的這種形同分裂的做法,就更加令人產生一種要搞清楚習明澤在哈佛上學的動機了。
當然,還有一個重大的因素,那就是在習近平在2012年底上台掌權的前後,中共高層政治發生激烈的政治鬥爭,像薄熙來周永康令計劃徐才厚郭伯雄等一批最高領導人,都紛紛在政治鬥爭中被掀下馬來。令西方媒體尤其感興趣的是,這些政治鬥爭充滿東方情調,其中的恩怨情仇,陰謀詭計,情節之複雜多變,甚至比好萊塢的大片還要精彩。而在這場政治大戲的背後,這些相互為仇為敵的中共權貴子弟又正在西方大學上學,就為這場大戲增加了更多的香料。
在這些香料之中,像薄熙來之子薄瓜瓜,像習近平之女習明澤,當然都是西方媒體追逐的目標人物。大家都知道,薄瓜瓜在哈佛讀研究生的時候,就像他父親一樣高調,經常因為他在波士頓街頭呼朋引伴,開著豪華的保時捷招搖過市,從而不時成為新聞人物。
那麽習明澤又如何呢?可以肯定的說,習明澤是比薄瓜瓜更大的新聞目標,那是不是也可以像采訪薄瓜瓜一樣容易呢?
在中國,在習近平中共的控製之下,沒有人敢違逆他的意誌,他當然有能力把習明澤的信息遮掩,不令外人知道。但是在哈佛大學又如何呢?他是否就可以做到滴水不露萬無一失呢?
你還別說,在這個遙遠的隔了一個太平洋,又隔了一個北美洲大陸,處於大西洋沿岸的常春藤大學,在這個習近平視之為敵國的地方,神奇的是,他幾乎也做到了一手遮天,做到了令習明澤完全消失在人群之中,而一直不為人知。
就像我前麵提到的《朝日新聞》記者峯村健司所說,當時《紐約時報》等美國主要媒體全都派了采訪小組到哈佛大學,開始了秘密采訪習明澤的行動。 但是,最終沒有一個人能夠確認誰是習明澤。然後,大家不得不認定習明澤在哈佛 “是搞笑的素材”是一個謠言,或者說習明澤“已經回國了,人不在哈佛”等等。 而每當流傳這樣的資訊時,媒體的人數就會逐一減少。而更多的媒體則知道采訪到習明澤,根本就是大海撈針,沒有開始就放棄了。
峯村健司說,當時他也曾經懷疑習明澤根本不在哈佛,就要打退堂鼓了。
其實,不隻是美國的媒體,向來以狗仔隊出名、善於人肉搜索的香港媒體像《蘋果日報》《明報》等,也派出了采訪隊,希望能夠一親習明澤芳澤,然而也都沒有成功。
應該說,這些媒體的失敗就是習近平的成功。在自由的美國,在出入自由的哈佛大學,成功地把習明澤藏在了眾人的視線之外,習近平是如何做到的呢?
第一,習明澤用了假名,用的是假身份。據惡俗維基曝料,習明澤在哈佛用的名字叫楚晨(Chu Chen)。楚姓在中國是個罕見的姓,但是chu在香港和海外則很常見,是姓“朱”。而如果是chen,就更常見,姓陳嘛。所以習明澤的化名令她可以大隱隱於市,從姓名上很難發現她的來曆。
第二,習明澤的自覺。峯村健司在後來在接受訪問的時候表示,習明澤在哈佛過著“節儉的生活”,“一直在學習。”不得不說,習明澤在哈佛非常低調,這對於向來囂張拔扈的權貴子女來說,還是顯得很突出。保持低調並不容易,但習明澤顯然做到了。
第三,則是習近平的全方位封鎖。就像我們在前麵看到的那一幕,隻要有異常情況發生,第一時間就會有中共的保安人員現身,排除麻煩。我相信,在哈佛歲月,肯定不止一個峯村健司嚐試接觸習明澤。但是,這些人的接近結果,無一例外,都受到了阻擋,可以想象的是,有些人甚至可能嚐到了苦果。
第四,習明澤之所以能夠做到不顯山不露水,最重要的,相信是哈佛大學的全力配合。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習明澤是哈佛的學生,也是哈佛的客戶。哈佛之所以能夠享有全球最佳大學的名聲,大概也像一些國際大銀行一樣,把保護客戶隱私放在了特別重要的地位。而在這一點上,顯然哈佛大學的確盡到了他們的責任。
要采訪到習明澤,就要克服這重重的困難。之所以困難,像《朝日新聞》記者峯村健司的努力,就特別令人佩服。雖然習明澤用了假名,又有保鏢護駕拒人於千裏之外,但是他仍然把握到了機會,至少他認為成功了一半,不僅認出了習明澤,而且還與習明澤打了招呼。
不得不說,雖然我佩服峯村健司的努力,但對他“成功了一半”的說法,其實抱有一定的懷疑。雖然這次采訪本身的不成功,有貼身保鏢的情況,似乎是說明了他找對了人。但是,沒有圖片,沒有視頻,沒有旁證,隻有他的一麵之詞,而且說她酷似彭麗媛的說法來看,其實很靠不住。因為說實在的,在哈佛讀書的權貴子女,又何嚐隻有一人?從中國去的就已經一個巴掌五個手指數不?了。從其他國家去的呢?根本就沒有人知道有多少。所以,峯村健司雖然碰到了保鑣,但是搞錯的概率仍然很高。
當然,由於習明澤從來沒有辟過謠,或者站出來說明,我們就隻能權當他是對的。但我還是強調,我持保留態度。
當年的習明澤,22歲,從哈佛大學心理學係畢業,然後,她就回到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