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方的夢與念

開通文學城博客,記錄日常的生活與遐想。
個人資料
正文

《煥羽》:成長的痛苦與代價

(2025-08-04 05:12:37) 下一個

最近除了追看熱播劇,我還特地選了一部先前播出的電視劇《煥羽》。這部劇篇幅不長,適合一口氣看完。

盡管《煥羽》最終呈現了一個圓滿結局: 女孩與男孩在燈塔下重逢,在光的引領下走向一個尚未揭曉但令人期待的未來。但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們走過的曲折成長之路。兩位主角都曾遭遇生活的重創,甚至一度想要一起離家出走。如今,他們已從少年成長為大學畢業的青年,正如女主母親所說:上了大學就自由了,媽媽不再管你了,你想做什麽就可以去做了。

這部劇最震撼我的,是它對九零後一代成長經曆的深刻描繪。他們年紀尚小,卻早早經曆了生活的磨難。這正是《煥羽》試圖傳達的核心信息:成長不是無憂無慮的,而是痛苦並沉重的,有時甚至伴隨著生與死的考驗。

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家庭無疑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劇中那隻關在籠子裏的小鳥,象征意味深長。青羽在雪地中發現它時,它已受傷瀕死。她收留它,把它安置在籠中,雖然小鳥失去了在自然中自由飛翔的能力,卻得到了生存的保障。待它康複、羽翼豐滿後,青羽將其放飛。這一象征寓意明確:家庭的保護雖然會帶來某種約束,但也是孩子成長中不可或缺的庇護。編導通過鳥與籠的意象,點出一個健全家庭對孩子至關重要。

然而,劇中展現的,卻是三組破碎家庭帶給孩子的深遠影響。

首先是女主喬青羽的家庭。故事開篇,她隨父母搬到寰州,父母開了家麵館,她轉入新學校。青羽因出眾的容貌吸引了男主明盛的注意,卻也招致幾位女生的嫉妒和校園霸淩。在此過程中,她意外得知已故的姐姐曾在這座城市生活,並因艾滋病去世。艾滋病在世人心中往往與放蕩相關,這讓青羽不但背負起姐姐的“汙名”,也成為同學背後議論的對象,令她憤懣而不堪。

但青羽並非懦弱之人。整個高中第一年,她始終在追查姐姐死亡的真相。母親曾稱姐姐死於闌尾炎手術,而青羽在返鄉時偶然發現伯母留下的日記,才知姐姐曾經曆一段悲慘人生。在她記憶中,姐姐是溫柔懂事的女孩,這使她更堅定了查明真相的決心。

最終,她發現姐姐貝羽曾與大伯領養的兒子喬勁睿發生關係並懷孕,卻被勁睿否認。勁睿是長輩口中品學兼優的榜樣,這一發現令青羽震驚。她選擇在喬勁睿婚禮上揭露真相,以一紙文書揭開姐姐的懷孕與死亡,撕裂了喬家的體麵。奶奶因此住院,不久後去世,爺爺、大伯、大媽對青羽恨之入骨,家族徹底分裂。青羽獨自離家,最終在雪地中被明盛所救。

劇中對喬家這一畸形家庭進行了深刻批判。青羽的父親在家中排行老三,毫無話語權,是典型的重男輕女家庭結構。大伯無子,於是收養喬勁睿;而青羽父母因家族壓力,不得不再生育,先後有了青羽和弟弟勁羽。九十年代,一個家庭若生育三個孩子屬違規,青羽父親因此丟了公職,隻能靠經營麵館維生。更令人心寒的是,家族強行將長女貝羽留在南喬村,由祖輩撫養。

貝羽成長在一個冷漠、刻薄的大媽手中,在這個重男輕女的家庭中顯然受盡虐待。與勁睿的關係導致她懷孕,被拋棄後心灰意冷,成為家族放棄的無用之人。貝羽喜歡跳舞,考入寰州藝術學校,卻因美貌被流氓盯上,從此隨波逐流。患上艾滋病後,又被社會渣子黑哥精心操控的社會輿論圍剿,最終自殺。她的死,是社會冷漠和家庭失職雙重作用的結果,也成為青羽複仇的根源。

隨著劇情推進,青羽逐漸理解了母親的苦衷。她看到母親在喬家受盡委屈,終於明白母親那些嚴厲和隱忍,實則是在為她遮風擋雨、避免重蹈姐姐的覆轍。特別是爺爺親自用手杖打青羽時,父親用身體護女,母親則下跪自扇耳光來替女兒受罰,那一幕慘烈動人,也成為母女關係由裂變走向和解的轉折點。從此,青羽開始理解母親,主動承擔起照料家庭的責任。在母親生病後,她更是以實際行動支持母親,守護這個破碎的家。

這個重男輕女的大家族,不僅摧毀了貝羽,也扭曲了青羽的成長之路,使她在痛苦與叛逆中艱難前行。

男主明盛代表著另一種家庭創傷。他五歲時母親遠赴法國,父親雖為盡職醫生,卻無暇顧家。明盛由爺爺撫養,自小便認為母親是因父親忽視家庭而出走,從而對父親充滿怨恨。高中時期,他一意孤行,父親希望他學醫,他偏報文科。直到多年後,他才知母親是為追求自由與夢想主動離去,這場誤會終得化解。但成長過程中的傷痕,卻深深傷害了他。

第三組家庭是青羽閨蜜王沐沐的家庭。她的父親長期家暴母親,導致沐沐一心想逃離暴力環境,追求自由。她比青羽多了一份早熟與理智。即使身處破碎家庭,她仍借舞蹈療愈自我,也從心理醫生那裏獲得支持。她在精神上成為青羽重要的依靠。她亦是明盛的青梅竹馬,對青羽講述明盛的善良與聰慧,間接促成兩人關係的發展。沐沐雖然外表陽光,但她的內心也充滿了迷惘與傷痛。

除家庭創傷外,該劇也呈現了社會環境對青少年的傷害。黑哥這一人物極其醜陋,令人不寒而栗。更可怕的是,他竟能在校園門口公然對女生辱罵施暴,卻無人報警。這種無法無天的社會氣氛令人窒息。貝羽的悲劇,與這樣的社會土壤密不可分。她脫離家庭庇護,卻在社會中再度失落,直至走向死亡。她的結局,是對這個冷漠社會最無聲而沉痛的控訴。

劇中也點出一個現實:漂亮的女孩往往麵臨更多風險。南喬村這個偏僻之地,竟孕育出貝羽與青羽這兩位美麗的少女。貝羽的美貌使她成為獵物,青羽則因長相出眾而遭同學嫉妒與霸淩。

看到這裏,我不禁想起自己童年的經曆。文革時我在小學讀書,班上有位女孩是市紅小兵團的文藝骨幹,唱功極佳,能演唱小常寶、李鐵梅的高音,深得老師喜愛。但男同學卻常背地中傷她。到了中學,漂亮女孩更常受到羞辱。這讓我驚訝於2010年左右的寰州校園中,類似文革時的現象竟依舊存在。貝羽因美貌走向毀滅,青羽也曾幾近崩潰。她們所承受的惡意與困境,遠比常人沉重。

盡管如此,劇集最後仍留下溫暖希望。孩子們走出了痛苦的少年時光,大學畢業後各自踏上人生新階段。王沐沐成為老師,青羽立誌攻讀心理學研究生,願回南喬村幫助留守兒童;明盛則從法國歸來,決定留在國內發展。其他場景也令人動容:青羽陪母親在海邊追憶往昔,明盛撮合父親與年輕醫生,鼓勵母親接受新的追求者。這些細節都展現出孩子們真正的成長與成熟,他們懂得了感恩和反哺父母。

更重要的是,這部劇引發了對“成長”本質的深層思考。真正的長大,是理解父母之後的改變。我們這一代人,不少在童年時由祖輩撫養,父母忙於工作、政治運動,無暇顧及子女。留學或謀生海外後,不少人也將孩子托付給國內老人撫養。長時間的分離,往往造成與孩子的情感隔閡與缺位。

作為父母,我們應珍惜與子女相伴的時光。不是用控製和幹預的姿態去掌握他們的人生,而是應傾聽、尊重,給予支持與庇護,讓他們自由、健康地成長。讓他們走自己的路,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而非活在父母設定的軌道上。這才是家庭教育的真義。

2025.8.3 於美國

(不好意思,上版有誤,重發一遍)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