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首都機場T3航站樓下飛機、出關之後,我直接搭上了在攜程上預約的網約車,前往北京南站,準備搭高鐵回家。這段路大約四十多公裏,車程一個小時,正好可以和司機聊聊天。果然,一路上聊得熱火朝天,時間飛快。飛機上幾乎沒開口,一下車就講了一個小時,居然有點口幹舌燥了。
因為我是從台灣轉機回來的,司機一上來就問:您是在台灣那邊工作還是定居?我對台灣缺乏實際的了解,所以不敢貿然默認在哪兒生活。我解釋說,隻是從台灣轉機,其實是從美國回來的。
他一聽美國倆字,立刻打開了話匣子。他先是一陣牢騷:你們那邊疫情期間發了不少補助吧?我一愣,這都是多少年前的事了。他繼續問,我隻好如實說,大概收到過一兩筆補貼,幾千美元吧。不是說能發財,但也確實幫上了點忙。
他一聽更不高興了:我們這邊可是一分錢沒有!所有口罩還得自己掏錢買。我問他疫苗和藥品是不是也自費,他說那些是免費的,但口罩要自己買,政府沒給過補貼,也沒有提供什麽幫助。
這讓我想起,美國當時除了個人補貼,很多個體戶也得到了政府支持。我的一位朋友開診所,他當時拿到了不少救助資金,而且沒附加任何條件。他用這筆錢來支付員工工資,讓診所得以維持運營。這些在北京是完全沒有的待遇,司機說:我們一分錢沒有!連續重複了幾遍。
接著他開始講起自己跑網約車的辛苦和收入:我今天早上11點就出車了,加上你這單也就兩單,總共一百七八十塊錢。除去油費和車輛損耗,基本沒剩多少。一天幹下來,目標是掙四百塊,到了這個數我就收工。他說這四百塊錢,差不多是三四個朋友聚在一起吃頓烤串的錢,有時候還不夠。
我安慰他說:起碼你吃飯不用付消費稅,也不用給小費。美國這邊吃個飯,8%的州稅加上15%甚至更多的小費,可不是個小數。這筆錢你至少省了。
聊著聊著,他談起了自己的孩子。有兩個女兒,大女兒正在讀大專,學的是空乘服務。他的目標不是讓女兒去當空姐,而是進入地勤部門,工作穩定,還沒有飛來飛去的辛苦和風險。小女兒還在念高中,成績不錯,還是北京市某區遊泳隊的隊員。他打算讓小女兒以後出國留學,但現在還沒拿定主意。
我回答:你有兩個孩子,一個出國,一個留在身邊。等你們年紀大了,總有人在身邊照應。沒想到司機很超前地說:我們老了就去養老院,憑什麽非得讓孩子伺候?這話讓我一驚,因為我接觸的大多數中國朋友,無論是大學教授還是普通百姓,都很難接受養老院的概念,總覺得那是個不屬於“家”的地方,甚至把它視作“人間地獄”。
我告訴他,我是早年留學的。我的建議是,如果真想送孩子出國,不如先讓她在國內讀完大學,再考慮出國深造一兩年。畢竟留學是大投入,一年三四十萬人民幣,讀完本科少說也得近兩百萬。可現在回國後,如果不是美國名校畢業,這種普通院校的學曆並不具有競爭力。幾百萬砸進去,回來卻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豈不是打了水漂?
而且你說孩子英語一般,那出國四年都不一定能練好英語,等練明白了,學業也快結束了。我盡量婉轉地說出實情。
他其實也有自己的打算。他希望孩子能通過體育這條路留在美國。我不好直說,心裏自己想:如果顏值可以,找個華裔或外國人嫁了,也是一條路。但如果顏值不行,不靠婚姻,那就隻能拚命學習了。
關於孩子的婚姻,他說孩子將來結婚與否由她們自己決定,可以結婚,也可以單身一輩子,全憑意願。但有一點,他必須最終拍板定奪。他最後判斷的理由是:我得看看那人人品行不行,太有錢的家庭也不可以,孩子會受委屈。我主要看人品,隻要能過得開心就好。
他家孩子練遊泳每年也要花不少錢,尤其是暑假要到外地集訓,全是自費。我說:如果她遊得不錯,又是北京戶口,那升學要比河南山東的孩子輕鬆多了。至少降個百分左右。最好還是留在北京讀大學。
我建議他,畢業後可以自己開公司教遊泳,收入會比找工作穩定,也有前景。他點頭讚同說:自己開公司掙個八九十萬不難,但我更希望她進體製,旱澇保收,課餘再當教練賺外快。
我笑著說:那就別折騰留學了。現在出國的人太多,普通海歸不再吃香。美國環境也不像以前了。不如在北京安家立業,結婚生子,陪伴父母,這可能才是最好的選擇。
我問他:“你在北京有房嗎?”他立馬挺起胸膛說:“我是北京居民!”聽他語氣,可能不止一套。要不然,就他這收入,很難想象還能計劃送女兒留學。但有房就不一樣了,哪怕賣掉一套,拿出兩三百萬去留學,也不是不可能的。即便將來留學沒太大成果,至少也算開了眼界,增長了閱曆。
說到底,那些沒留過學的父母,心裏總藏著一個夢,希望孩子替他們完成當年未竟的留學夢想。但是對很多普通人來說,這並不是一條鐵定的康莊大道。
2024.4.24 於中國
3月在安貞醫院,我媽的手術大夫就問我:到底出國好不好?
****************************************************
回答國內朋友這類問題的標準答案就是不好,然後用央視的說法論證之。
Agr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