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曆

生如夏花燦爛,死如秋葉靜美。
正文

69. 英詩漢譯《石頭》

(2025-04-16 17:11:57) 下一個

69. 石頭

作者: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
(英譯:Patty Crane)
中譯:黎曆

我們曾擲出的石頭,我聽見
落下的聲音,清澈如玻璃,穿越整年。
山穀中
當下混亂的動作
在樹頂與樹頂之間呼嘯飛掠,
最終在比現在還稀薄的空氣中
逐漸安靜,滑翔,
如同燕子,在山巔
與山巔之間穿行,直到
抵達存在邊緣
最遙遠的高原。
在那裏,
我們所有的行為
清澈如玻璃地墜落,
無終點地,
墜向我們自己。

選自美國詩歌基金會,2925年4月15日《每日一詩》欄目。詩人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榮獲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桂冠。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這首《石頭》(The Stones)——這是一首典型的他式“精神地形詩”,既具象又抽象,充滿象征與哲思。

一、主題解讀:

這首詩表麵寫“擲石”,實則探討了行為的回響與時間的深度。

“我們曾擲出的石頭,我聽見 / 它們落下,清澈如玻璃”

這是時間中持續發出的回響,是對曾經之舉的回憶或良知的回音。那些被擲出的石頭,象征我們做出的行為、選擇、甚至是傷害,它們並沒有終止於被投擲那一刻,而是在“年”與“空氣”中持續下落、回響——仿佛宇宙中永不消失的波紋。

二、詩歌結構與意象:

這首詩看似沒有標點、節奏自由,但實際上內部有一條非常清晰的情緒與畫麵流動路徑:
    •    開頭: 時間性(“through the year”)+ 清澈落下的意象
    •    中段: 動作的混亂、呼嘯、滑翔,進入一種空靈的、非當下的空間感
    •    末尾: 抽象轉向哲學:行為最終落向哪裏?“except ourselves”。

意象如:“玻璃般清澈”、“山巔與山巔之間滑翔的燕子”、“存在的邊緣”等,都極具特朗斯特羅默的美學特征:將人類經驗置入宇宙尺度,用冷靜、稀薄的語氣,傳遞內在劇烈的震蕩。

三、哲學意味:

末尾三行非常震撼:

where
all our deeds fall
glass-clear
to no ending
except ourselves.

一切行為都最終“落回我們自己”,沒有明確的終點或結果,除了對自我命運的影響。這是一種帶有存在主義意味的詩意判斷:行為沒有消失,它們匯入了我們自己構成的深層結構。

四、風格與語言:
    •    特朗斯特羅默常將內在精神狀態外化為自然地貌,如這裏的山巔、燕子、空氣。
    •    語言冷靜、精準、極簡,卻含無限深意,給讀者留下“回聲”一樣的空間。

總結評價:

這是一首短小卻極具穿透力的詩,展現了特朗斯特羅默獨有的風格:宇宙般遼闊的內省,和極致凝練的表達。它是一首關於記憶、責任、行動後果與“我們成為誰”的詩。

附上原詩

The Stones
BY TOMAS TRANSTRÖMER
TRANSLATED BY PATTY CRANE

The stones we have thrown I hear
fall, glass-clear through the year. In the valley
confused actions of the moment
fly howling from tree-top
to tree-top, quieting
in air thinner than now's, gliding
like swallows from mountain-top
to mountain-top till they
reach the furthest plateaus
along the edge of existence. Where
all our deeds fall
glass-clear
to no ending
except ourselves.

Selected from Poem of the Day, American Poetry Foundation, April 15, 2025.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