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九與二十世紀
1、海外宣教運動
當時歐洲各國政府在擴張海外殖民地,教會看到了海外廣大禾場很需要福音,就差派宣教士去各個國家,威廉克裏為現代的宣教之父,
他不但寫了宣教的書,自己也親自到印度去傳教,主要工作是翻譯聖經,編英文和印度文字典,便於後來的宣教士前赴後繼。第二位是去緬甸的耶德遜。第三位是倫敦會的馬禮遜,
1807清朝時來廣州的第一位新教的宣教士,做翻譯聖經,英華字典,做了非常好的預備性的工作,影響了後來的戴德生。一些教會曾經舉辦馬禮遜來華200周年紀念活動。1841年英國的李文斯頓去非洲宣教,積極推動禁止販賣黑奴的運動。戴德生是中國人很熟悉的宣教士,1854年從英國來上海,在浙江一帶做醫療傳道,1865年創立了中國內地會。
他們穿中國人的服裝,跟中國人住在一起,是屬靈的大複興帶來的宣教運動。
2、聖潔運動與五旬節運動
約翰衛斯理的循道會要求信徒除了悔改信主,還要成聖,1908年成立了拿撒勒人會,是離開循道會以後,從聖潔運動裏麵所產生的一個新的宗派。五旬節運動就是靈恩派,也是從聖潔運動裏麵發展出來的,追求聖靈的洗。1901年帕翰在美國中部的堪薩斯州成立伯特利聖經學院,教導每一個學生都要追求五旬節的經曆,就是要受靈洗,說方言。
傳遍美國、北歐、英國、德國、印度和中南美洲,在拉丁美洲五旬節運動的影響是最大的。詩歌與黑人的靈歌風格相似。全球紛紛成立,如神召會,還有神的教會(church of God),四方福音教會,開始有女性的講員。
3、靈恩運動的發展 聖潔運動影響五旬節運動,五旬節運動影響了靈恩運動。五旬節運動發展到1960年,第一波是20世紀初期,第二波就是1960年代,有了新氣象,靈恩複興運動,又稱新五旬節運動,靈洗是必須的,說方言也非常重要,但沒有講說方言是絕對的標記,第二波的影響比第一波更深,更遠,出版了很多的書籍和雜誌,帶來了很大的挑戰。60-70年代,嬉皮士,搖滾音樂逐漸興起,詩歌也有很多搖滾音樂的特性在裏麵。影響了很多的大學生,80年代洛杉磯一位叫John Wimber, 發起了第三波的靈恩運動,被稱為葡萄園運動,吸取第一波、第二波的教訓,在第三波的時候,就更注重聖經,更注重禱告的重要性,很注重醫病、趕鬼,這方麵的屬靈經曆,就遍及世界各地,很強調權能侍奉,依靠聖靈的能力布道、趕鬼、傳福音,今天的靈恩派教會大部分是受到第三波的影響。從20世紀開始,到現在100年的時間裏麵 ,靈恩運動在世界各地確實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人數占新教的一半。
4、基要主義與福音主義
靈恩運動他們派福音車去偏僻的地方傳福音,1994年在多倫多開始了一個多倫多祝福的靈恩運動,被聖靈充滿或哭或笑,有很多超自然的經曆,對正統信仰造成衝擊,所以正統信仰的人紛紛召開聖經的聚會,來表明福音的基要信仰,尼加拉《基要信仰5要點》:1、聖經完全無誤,2、基督完全的神性,3、基督為童貞女所生,4、基督代替性的贖罪,5、基督身體複活與肉身再來。從1920年代開始,持守基要信仰的人就被稱為基要派,表明與現代派和自由神學相對立。
1940年以後,基要派有兩種看法,有人主張脫離已經被現代派所把持的所屬的教會,主張要聯合基要信仰的人,就在1942年成立福音派全國協會,稱自己是福音派。1951年組成了世界福音團契。福音派注重基要信仰,還有學術研究,與社會的參與,很熱心傳福音。基要派過於保守。福音派透過神學院來訓練傳道人,組織宣教機構差派宣教士,出去做宣教的工作,出版了很多神學書籍和雜誌期刊,如《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可以上網去讀。
5、普世教會合一運動
1910年在英國愛丁堡召開國際宣教士會議後,基督教各宗派積極尋求聯合,這次會議1200人參加,主要來自英國和美國,占80%。1948年成立普世基督教協會,以基督的名義從事政治與社會運動,而一般福音派教會要政教分離,所以不願意加入。福音派人士在1966年在德國柏林召開了一次世界福音會議,麵對世界現況,福音派的人應該怎樣來應付,1974年在瑞士洛桑又召開一次普世福音化的國際會議,發表了洛桑宣言,強調在基要真理上尋求合一,在普世宣教上要同心協力,應該關懷社會與貧窮地區的需要,有2000多人參加,世界各地150個國家的代表參加。
6、東正教與天主教的發展
東正教在19-20世紀進入了新的階段,持續發展。1961年東正教加入普世教協,跟基督教的主流教派保持密切的聯係,有相當的影響力。天主教20世紀前半葉,仍然采取堅持傳統,反抗現代的立場,1958年若望23世當選為教皇以後,開始有所改變,他認為教皇應該向現代世界打開大門,來回應現代人的真正需要,1962年召開梵蒂岡的兩次會議,1963年他去世,繼任的保羅六世繼續主持這個會議,第二次梵蒂岡會議從62-65年,望彌撒準許使用各地方言,以前一定要用拉丁文。崇拜儀式可以配合當地的文化,與其他基督教教派對談,促進彼此的關係。跟東正教撤銷了1054年互相開除教籍的案件。稱基督教新教為分離的弟兄,態度上比較友善,不再當作敵人。他們也派代表參加普世教協,但仍然堅持教皇無誤,堅持對瑪利亞的崇拜。
7、二十世紀宣教運動
1934年威克裏夫聖經翻譯協會成立至1980年,聖經被翻譯成1600多種語言,宣教曆史分三個大時期:1、1792年威廉克裏成立宣教差會,主要是在沿海宣教,稱為沿海宣教時期。2、到了1865年代,戴德生中國內地會成立,稱為內地宣教時期,3、1934年湯臣成立聖經翻譯協會,稱為族群宣教時期。過去認為跨洋過海是宣教,但湯臣認為同一個國家和地區,使用不同語言的族群,就是一個宣教工場。
1946年開始,美國校園團契每三年舉行一次學生宣教大會,在伊利諾州立大學,每一次都有將近兩萬人參加,很多年輕人獻身宣教,幾乎現在西方國家宣教士的來源都是從這個宣教大會出來的。
1950-1960年代,福音傳到非洲很多新的獨立的國家,到1980年,非洲就有2億基督徒。1970-80年代,有很多環球布道家,如葛培理。
補充:二十一世紀概況
截至2022年,全球基督徒總數約為26億人,占世界總人口的約32%。基督教主要分為以下宗派及其信徒數量:天主教:約12億人,占基督徒總數的46%。新教:約11億人,占基督徒總數的42%。東正教:約3億人,占基督徒總數的12%。在新教內部,五旬節派/聖靈派等獨立教會增長迅速,信徒數量已超過傳統新教宗派。
從地理分布來看,基督徒人口最多的地區已從傳統的歐洲和北美洲轉移至非洲和拉丁美洲。截至2020年,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基督徒人口占全球基督徒總數的一半以上。
總體而言,基督教在全球範圍內持續增長,特別是在南半球的發展尤為顯著。然而,各宗派的增長速度存在差異,獨立教會和福音派等派別的增長尤為突出。
資料來源:CHINAGOSPELTIMES.COM
根據2024年的最新估計,全球主要宗教的人口分布如下:
1、基督教:約26.3億信徒,占全球總人口的約33%,是全球最大的宗教。基督教在非洲和亞洲的增長尤為顯著。
2、伊斯蘭教:約19億信徒,占全球總人口的約24.9%,是全球第二大宗教。
3、印度教:約11.61億信徒,占全球總人口的約15.16%,是全球第三大宗教。
4、佛教:約5.06億信徒,占全球總人口的約5.06%,是全球第四大宗教。
5、無宗教信仰者(包括無神論者和不可知論者):約11億人,占全球總人口的約16%。
請注意,不同來源的統計數據可能略有差異,以上數據僅供參考。
注:這是世界教會簡史完結篇,主要參考自蘇文峰牧師的《世界教會曆史》係列講座培訓課程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