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強同誌

為你講述華人同誌和家人的故事。
正文

《再見,愛人》!同誌伴侶想說再見怎麽那麽容易?

(2024-05-23 16:12:30) 下一個

1

 

最近看了幾期芒果台的綜藝節目《再見,愛人》,我相信節目有一定的腳本,但內容還是帶給自己很多的思考。

 

如果看一段婚姻的生命周期,有時候看上去氣數將盡,常常又會起死回生,中間甚至會經曆很多次的跌宕起伏。比如節目裏的雅瓊和老王,在上一次分居時發現雅瓊懷孕了,又搬到一起過。

 

孩子在大多人的婚姻裏,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元素。特別是對於異性戀伴侶來說,孩子帶有兩人共同的基因,那種血緣文化和生物學的親近,通常是一輩子的鏈接,特別是在東亞文化裏,這種血緣文化的強大,幾乎是深入骨髓。

 

所以,在《再見,愛人》裏,老王和雅瓊因為孩子分而複合,KK和佟晨潔為了要不要孩子的事情,從開頭吵到尾,也成為婚姻能否繼續的衝突點。郭柯宇和章賀,分居一年多,還沒有跟孩子說過他們分開了,中間少不了給孩子扮演仍是一家人的假象。

 

2

 

在傳統婚姻裏,性的關係、情感關係、養育孩子、經濟支持、社會關係鏈接等構成了五大核心要素。有時候,哪怕有一個功能是好的,別的功能全壞了,婚姻都可以起死回生或勉強維持。

 

但這五大要素,對於大部分同性戀伴侶來說,可能一開始就缺了三個。

 

同性的情感更多是性的關係和情感關係,聽上去很純粹,不世俗,在一些人看來,少了很多的束縛,也顯得很先鋒。但伴侶關係一旦穩定下來,就要回到生活,而生活本身就是一件俗的事情。同性戀的關係往往不缺浪漫,缺的恰恰是能不能經曆世俗。

 

在我們身邊,老一代同性戀絕大多數會跟異性結婚,他們在異性婚姻裏,可能性生活很少,也沒有愛情,但他們依靠著共同養育孩子、經濟支持、社會關係鏈接而湊和著過一生。這三個功能更具社會性,而性和愛則更強調個體感受。在關注個體感受之後,如何在社會性上尋得平衡,是很重要的命題。

 

前天有個同性戀在抖音上給我私信,問我,“你知道哪裏可以玩同性戀嗎?”我看完以後,非常生氣,直接就把他拉黑了。

 

平靜下來,我問自己為什麽會有這麽大反應?我覺得那個“玩”字,雖然他說的是自己,但我作為一個同性戀者,聽了很不爽。我花了20多年時間,與同性戀就是“玩玩”這種恐同的、不被正眼相看的、好像低人一等的論調鬥爭,我的憤怒裏,可能還包括怒其不爭,“玩”這個詞,把自己看得太輕浮了,太工具化了。別人覺得同性戀就是拿不上台麵的“玩玩”,是不值得正視的一個“嗜好”,你自己身為同性戀,也認可同性戀之間就是“玩玩”,我就很來氣。

 

也可能我們的語境和處境不同,隻是那一刻,我被引爆了而已。

 

3

 

過去20年,國內的同性戀社群在追求性和愛的這個層麵上,進步非常大,甚至走得太遠了一點,科技的進步和互聯網的發展,性的獲取易如反掌。在男同性戀聚集的地方,總是圍繞性這個話題,能把任何一場談話、任意一個群裏的聊天,都引到性上麵。但在社會融合這個層麵,做得還不夠。

 

找一個人過性生活,跟找一個人過日子,是完全兩碼事。

 

找一個人過性生活,不需要太複雜的要素,他是私密的,是關著門的,是不可見的。但找一個人過日子,性隻是其中的一個功能,是社會性的,是柴米油鹽,是顯化的。我遇到很多來谘詢的朋友,一交流,就知道他們是在用“約P”的態度在找對象。P”可以平時完全沒有交集,也不用考慮三觀。

 

 

找對象,投入的成本完全不同,心態也不同,倆個各方麵差異很大的人,生活在一起,一定會有磕磕碰碰,需要妥協和包容。

 

而一旦搬到一起同居,背後,還涉及到自我認同,你為什麽和一個同性生活,你得認同自己是同性戀吧?如何向社會關係做解釋?有些人真的就擔心別人知道,不敢一起同居。再進一步,跟家人出櫃嗎?介紹伴侶融入自己的家人和親友嗎?這就涉及到了性和愛之後,伴侶關係中的“社會關係鏈接”。有些伴侶要小孩,又涉及到共同撫養孩子的維度,同居了以後,會涉及到日常開支,家庭財產問題,經濟功能也出現了。

 

所以,找對象做好自己還不足夠,還需要社會環境變得更友善。因為社會環境對同誌友善了,你的情感所麵臨的不確定因素就會減少一些。

 

4

 

發展穩定的伴侶關係,會涉及到更多元的社會性因素,跟進入了婚姻一樣,會增加多重功能性。即便暫時還不受法律認可,同性伴侶會涉及到更多的責任,不是動不動就一拍兩散。

 

我觀察到同誌社群,在過去20多年裏,經曆了幾個不同的階段,給大家粗淺的梳理一下。

 

2000年之前,大部分同性戀是走進異性婚姻的,同性之間的關係,更多真的就是“玩玩”,同性戀社群自己都不相信同性情感是可以長久的,一些人相信,那隻是主流異性婚姻之外的性補充,跟異性結婚是不容質疑的。跟同性更多基於性的鏈接,是短暫的,無需負責的。在性上麵,因為獲取資源不易,也是一種餓死鬼狀態,有糧食吃飽就不錯了,也不太講什麽健康。在社會層麵,以如何更好的隱藏為中心,公眾是很難看見同性戀的。

 

2000-2010年,開始有明顯的分化,很多同性戀開始在性和愛的層麵外,嚐試拓展社會化空間,同居的同性戀伴侶增多,帶有一定的先鋒性。伴隨互聯網的發展,性的獲取變得容易,在吃飽之後,一些人追求吃好。因為這一代人自我認同的大幅提升,跟異性結婚開始受到挑戰,如果再有人兜售跟異性結婚是孝順父母的理念,會被質疑。同性戀開始在博客、微博上大幅可見。在生活中還是猶抱琵琶半遮麵的狀態,不是那麽恐懼,也不是那麽想隱藏,但公開,又缺少勇氣。

 

2011-2020年,這個階段可以說是中國同性戀社群發展突飛猛進的時期,也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很多生活在大城市的同性戀,除了不能拿結婚證以外,與發達國家的同性戀沒有什麽顯著差異。同誌伴侶公開的同居,家庭內部出櫃的越來越多,共同購置房產,一些同誌伴侶共同撫育小孩。如果再有人兜售跟異性結婚是孝順父母的觀念,基本上會被罵到沒朋友,當成三觀有問題的“渣男”。在社群裏能輕而易舉的找到榜樣,同性戀在家庭和職場裏麵的可見度大幅提升。心態上,越來越呈現“你知道就知道囉”的狀態。

 

未來一段時間,我相信更多是社會融合層麵的推動,無論是家庭、職場、還是人際關係,你出櫃後,能不能得到同樣的對待,或者,你為什麽不敢出櫃,不能出櫃,需要隱藏本身就是要解決的社會問題。如果你養育了孩子,你的孩子能不能在校園裏不受歧視,還有因為可見了帶來的各種權益問題。

 

融合的過程會是一個漫長的,文化改變的過程,也是大量參與的過程。好處是,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一旦接納度越來越好,就不會再回到恐同的時代。(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