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山老鬆的回憶錄

主要以回憶錄的形式,把人生經曆過的人和事進行重現,時間追朔從1970年到2017年,真實的經曆,鮮活的人物個性,希望能讓您茶餘飯後,有些談資和共鳴。
正文

美國各族裔都在經曆政治覺醒,都在努力利用規則爭搶有限的政治資源

(2024-06-25 11:59:32) 下一個

早在1818年,紐約和費城的愛爾蘭人社團就向美國國會請願,希望在西部獲得一塊土地,來安置需要救濟的愛爾蘭人。這聽起來似乎是一項人道主義的政治請求。但是,國會卻無情地拒絕了這一請求。

理由是,如果不同族裔的移民群體都要建立自己的聚居地,就有可能導致美國社會的碎片化。
可見,那個時候的美國國會就意識到,應該塑造具有同質性的美利堅民族,而不是鼓勵不同移民群體保持他們各自的民族特點。(排華法案的底層邏輯也根植於此。)

實際上,人口結構就是選民結構,就是政治力量的結構,就是政治分歧的結構。隻要一個國家人口結構的族群-宗教多樣性提高,就一定會帶來新的政治後果。

美國政治學家塞繆爾·亨廷頓生前出版了最後一部著作,題目是《我們是誰?美國國家特性麵臨的挑戰》。他幹脆認為,美國精神的核心是盎格魯—新教傳統。當美國社會的族群-宗教多樣性大幅提高以後,這種傳統就可能會弱化,甚至會導致美國的衰落。

當下,麵對人口結構的多元化,西方國家最大的政策爭論發生在政治同化與文化多元主義之間。曆史上,美國和部分歐洲國家在政治同化方麵,古早做得非常成功。如今卻日漸式微。

美國各族裔都在經曆政治覺醒,都在努力利用規則爭搶有限的政治資源。然而,粥少僧多,地主家餘量其實也不多……烽煙四起的選舉季,有人在突圍,就有人被獵殺,隻是現場不見血。

從分歧與衝突的視角看,人類不會進入一種永久和諧的狀態。政治本身的一個功能,就是要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分歧和衝突。很多時候,分歧未必是壞事。應對政治分歧的解決方案,蘊藏著政治進化的力量。對於華裔而言,你能否在這一進化中增添一些中式智慧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