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大V”翻車,仿佛一場久違的及時雨。
那個曾經口若懸河、指點江山的司馬南,終於在稅務局的鐵拳下繳械投降。900多萬的罰款,直接戳破了他“民族鬥士”的人設,把他從神壇踢進了泥潭。
這幾年,他靠著販賣民族情緒,把“愛國”包裝成了一門穩賺不賠的大生意。他高喊著“資本無良”“國進民退是大趨勢”,一邊罵著民營企業,一邊坐收流量變現, 更諷刺的是,他嘴上反美,身體卻很誠實——早早把老婆孩子安置在美國,自己也沒少往美國跑。嘴上喊著“打倒資本家”,結果一查稅,全是他在資本市場裏精打細算避稅的身影。
如今,900多萬的罰款,直接把這位“民族鬥士”的底褲扒得幹幹淨淨,原來,他根本不是“鬥士”,而是個披著紅布的投機分子。
司馬南這一跤,不隻是他個人的滑鐵盧,更是整個“民族主義流量生意”被敲響警鍾的標誌。類似的投機客還有不少——
有的成天鼓吹“西方崩潰”,自己卻悄悄在歐美買房、辦綠卡;
有的天天指責民營企業“賣國”,自己卻拿著國有資源倒騰生意;
有的整天高喊“科技自立”,結果一查,家裏的孩子全送去歐美深造。
司馬南的倒台,讓他們一個個心驚膽戰——今天查司馬南,明天會不會輪到自己?
他隻是個典型,背後還有更大的“流量商人”。張維為,金燦榮,陳平之流,天天在電視上告訴你“西方要完了”,鼓吹“製度自信”,給社會洗腦,把市場經濟搞得烏煙瘴氣。他們鼓動民粹主義,煽動民眾對外國的仇視,把整個社會的情緒推向極端,甚至有年輕人因為受他們影響,在現實中做出極端行為。
與此同時,真正做實業的企業家們卻被各種輿論圍攻,稍有不慎就被扣上“漢奸”的帽子,被搞得焦頭爛額。多少年了,這些人的嘴炮讓社會充滿戾氣,讓民營企業家戰戰兢兢,生怕哪天自己就成了“資本剝削者”,成了“賣國賊”。
如果國家這次借著司馬南事件,真的要整頓這些煽動仇恨、打壓民營經濟的“愛國投機者”,那這或許是個積極信號。畢竟,一個國家的經濟靠的是務實發展,而不是靠一群喊口號的大V操控輿論。
司馬南隻是個開始,真正的大魚還在水裏。
如果隻是罰倒一個司馬南,而那些真正的幕後推手還在逍遙,那民營企業的寒冬仍然不會過去。真正的春天,不是靠敲打幾個網紅就能到來的,而是要在政策上給民營經濟鬆綁,讓企業家們敢於投資、敢於創新、敢於發展。
市場需要信心,而不是一群靠“賣愛國”割韭菜的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