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拜火教影響的就有猶太教。猶太人應該是由自己不間斷地傳承記錄自己曆史中最古老的民族。他們的曆史就是舊約聖經,最後成型於公元前四世紀。像其他民族的曆史一樣,舊約作為猶太人的曆史記憶,也是將神話傳說,宗教和真實曆史揉合在一起。
三千八百多年前,生活在兩河流域的閃米特人他拉為躲避戰亂帶著家族離開烏爾城。猶太人從此開始流亡的宿命。走到哈蘭時,他拉去世。他的兒子亞伯拉罕受到神耶和華的啟示。他和耶和華下了一個約定。耶和華將迦南,也就是現在巴勒斯坦地區的土地賜給他,亞伯拉罕將世世代代敬奉耶和華。亞伯拉罕家族在迦南定居。他的嫡子以撒成為猶太人的祖先,而庶出的以實瑪利成為阿拉伯人的祖先。之後,以撒的孫子約瑟在埃及發跡。這時正值西亞外族希克索斯人統治埃及的時期。猶太人遷入埃及。而到了埃及本土人執政的中王國時期,外來的猶太人自然受到排擠和壓迫。於是在第十八王朝的時候,猶太人首領摩西帶著族人出埃及,過紅海,要重返迦南,這個耶和華給猶太人的應許之地。
猶太人在回迦南的路上漂泊四十年。一次摩西應耶和華的邀約,上西奈山,接受了刻有十條誡律的石板。在摩西離開的四十天裏,猶太人信仰渙散。他們造了金牛偶像頂禮膜拜,晝夜狂歡。摩西回來時,見狀震怒,摔碎了石板。他再次上山,請求耶和華的寬恕,並且立下誓約,無條件敬奉耶和華。這標誌著人類一神崇拜的真正開始。
神和信仰是人的意識自發的產物。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神。人類的社會性活動必然有意識和信仰之間的衝突和融合。當一個社會群體麵臨生存壓力和磨難時,意識,信仰和神的統一也就是必然的。作為一種意誌,一神教的宗教架構將一個社會群體的個體力量凝聚成更強大的集體力量。威爾遜在他的社會生物學理論中論述人類宗教信仰是生物演化中集體選擇的現象。人類信仰發展是逐步從多神崇拜多神共存,演化到一神崇拜多神共存,再到一神崇拜它神排斥的過程。神和宗教的演化即是人的演化。
猶太人回到迦南時,當地還有其他的諸如非利士人,摩押人,亞摩利人,亞捫人,米甸人,和迦南人等許多民族。為生存空間的爭奪也就開始。狹小的迦南區域本身就是人類曆史的縮影。迦南各民族都有各自信奉的神。神成為了標誌,就像一個公司的商標,一個球隊的稱號,一支軍隊的旗幟,一個氏族的祖先牌位。被征服的民族受納於新的社會體係就必須廢除自己的神,轉而敬奉勝利者的神,融入到勝利者的信仰體係。經過幾個世紀的衝突,猶太人在迦南建立了以色列聯合王國。迦南地區的神的世界也得到統一。這也是耶和華的勝利。到公元前六世紀,以色列國被同為閃米特族的巴比倫人滅掉。全體猶太人以囚徒身份流亡他國五十年。無論如何,猶太人一直遵從對耶和華的宗教信仰,頑強地生存至今。宗教是人的意誌,必然關聯著人的生存和權力的爭鬥。由宗教產生的人類衝突即血腥又慘烈。與新教產生有關的衝突就有英王亨利八世的新教改革,持續三十年的法國胡格諾宗教戰爭,以及二十多國卷入的歐洲三十年戰爭。
中國人的宗教還沒有足夠發展時,中國就已經進入到一個高度集權的統一社會形態。先秦思想中以探討社會秩序的儒家和法家為主。至少我們現在看來如此。之後,中國人生活在底層以農耕生產條理化的和上層以皇權架構組織化的體係之中。皇權是最高最強的意誌,鉗製所有人的自由思想。隻有到了東漢之後的動蕩失控時期,本土的道教才能產生出來,印度的佛教才能傳進來,以滿足國人於宗教意義上的人文關懷的需要,像道教的仙一樣成為一個自由永生的個體,像佛教的佛一樣達到一個人覺悟後的自由境界。而以後的道教和佛教與世俗的儒學在實踐和教義上結合之後就終止了中國人宗教信仰的發展。
—寫於2024年4月7日(圖片來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