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老劉看世界

Medicine, History & Nature Lover
正文

印度行(五) 敦煌藏經洞的文物在印度

(2024-03-16 19:15:30) 下一個

 

沒錯,各位看官沒有看錯.

我們在印度欣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敦煌石窟的珍貴的精美文物.

 

這故事還要從清朝末期的1900年說起,當時在敦煌莫高窟居住的是一個叫王姓道士,乃湖北麻城人,家貧,為衣食而四方為生,初為兵勇後受戒為道士.道號法真,真法道士為敬業之人, 為了保護和清理殘破不堪的莫高窟,籌集錢財並進行清掃。

一日他的助手楊果往在第16窟(現編號)清理, 不經意往牆壁上磕了幾下煙鍋頭,仿佛聽到有空洞回音,於是王楊二人破壁探察. 當時的記錄是“沙出壁裂一孔,仿佛有光,破壁,則有小洞,豁然開朗,內藏唐經萬卷,古物多名,見者多為奇觀,聞者傳為神物。”據記載,內有從4世紀到11世紀(十六國到北宋)的曆代文書和紙畫、絹畫、刺繡等文物5萬多件,這就是後世著名的“藏經洞".  

 

一個無意間的磕煙鍋頭的動作打開了一扇轟動世界的文明之窗。從此敦煌在世界文明史占有重要位置,全球性的敦煌學研究也由出現。

 

王道士沒有什麽文化,也意識不到這些乃價值連城的國寶。但是他仍曾數次前往當地縣令,市長(安肅道道台)及省級官員(甘肅藩台)處報備並送以實物為證, 要求撥款修善保管。可惜這些官員們更不識貨。王道士隻好出售部份經卷用以集資清理和維持生計, 讓當地人當作符咒焚成灰喝下,方可治百病. 敦煌石窟有神物可治百病的神奇消息漸傳漸遠,終於在7年後傳到了西方考古探險家們的耳朵裏。

 

1907年, 第一個來到敦煌的是英國考古探險家斯坦因以四十個馬蹄銀錠從王道士處買走古寫本、刻本卷子、殘片散頁, 佛幡及佛絹畫等各類繪畫等,總計29箱, 並馱運至印度。

 

其中一半被運到了英國,現展於倫敦大英博物館。還剩下近一半文物被留在了印度。今天印度國立博物館內專門建有敦煌文物陳列廳以展示這些來自莫高窟藏經洞內的絹麻幡畫等珍貴藝術文物。

 

 

於是我們來到了印度國家博物館。這是一個很大的圓形建築. 總收藏了20多萬件曆史文物. 上自8千年前的史前文明到佛主舍利再到現代藝術。如果是細細欣賞,即使花上一天時間也末必能看完。

 

該博物館除了專門設有敦煌文物館,還收藏了許多中國大西北的古絲綢之路的藝術文化珍品,總計1萬2千多件。這些都是由英國人斯坦因數次進入中國大西北"淘寶"得來的。

 

入口處的售票處窗口票價:本國人20盧比,而外國人的門票是500盧比!

 

館內標誌指示牌都是用印度語標出. 如果時間緊可先看敦煌館。其路徑是:沿入口大廳的長廊行至盡頭便左拐,經過史前文明及青銅器館,順樓梯走上三樓,左拐就到了(印度的標誌是二層,底層為0層).

 

下圖為敦煌館的入館介紹

 

為了保護這些千年的珍貴文物,需要有恒溫恒濕環境和避免強烈光線,所以館內沒有照明光線,隻有小瓦數的集束弱光照在繪畫或壁畫上. 因此敦煌館裏就像一個大暗室,大廳中央更是光暗寂謐,那裏還放著幾隻條櫈,供參觀者默坐,靜心向佛。也與千年前的藝術家們以精神和藝術上的交流. 

 

空曠的展覽廳裏總共隻有五六個人在靜靜地欣賞觀看。立於千年前的稀世珍品之前,每個人都仿佛置身於千年前的光線暗淡的敦煌藏經洞裏,沉浸於一種深深的藝術享受之中。

 

館內陳列的第一幅是站立的聖觀世音菩薩(Avalokiteshvara), 身體微微左側轉,是阿彌陀佛(Amitabha) 的現世化身。佛教中觀世音能保護免受船隻失事、火災、刺客、強盜和野獸的侵害,所以世人們遇事皆焚香祈求觀音菩薩保佑平安.

 

貼近了細看,他的頭飾中間是阿彌陀佛的形象,飾有美麗的珠寶和拋光的王冠,耳環,項鏈和手鐲,千年之後,仍有玲瓏剔透的感覺.

 

下圖為阿彌陀佛,既無量佛,他結痂跌坐,雙腳交扣, 腳底裸露. 兩個上角有針孔痕跡,說明是曾經懸掛起來的裝飾畫。

 

下圖是畫在苧麻布上的觀世音菩薩幡,觀音菩薩立於蓮花上右手下垂,左手置於胸前,三角形頭飾的存在暗示著橫幅是被用作寺廟的懸掛物

貼近了細看,這苧麻布質地精細,經緯分明,完好如新。畫麵是濃淡相宜線條流暢,仿佛是不久前才繪製完成。

 

有11個麵孔的觀音菩薩, 蒹葭跌坐在蓮花上,頭頂有一座精致的華蓋。十方佛占據華蓋上方的空間,而四方護法神則位於佛陀光環附近,是為經典的佛教藝術。

 

 

11 個麵孔的觀音菩薩局部放大

 

站在蓮花台上的觀音菩薩

 

湊近了仔細打量這千年前的觀音菩薩,一千多年前的繪畫顏料均采用天然礦物質製成的。不僅是人物仍然栩栩如生,在微弱的光線下仍能感受到畫中的瑪瑙翡翠各色玉石等仍然是珠光寶氣的閃爍.

 

據說到了敦煌莫高窟去觀賞這些珍貴的繪畫及壁畫反而看不到如此清晰和絢麗精美的畫麵細節,因為遊客不能近距離觀賞. 而在這裏可以湊到隻有幾公分的距離觀賞和放大拍照,色彩豐富斑斕豔麗甚至連布料織物的質地和經緯分明的纖維都能展現出來。

 

另外在微弱的燈光下,用手機屏幕近距離的觀看, 對細節的欣賞效果更好.可以將手機幾乎是貼在畫麵上移動的動態欣賞,這時候的繪畫細節和色彩更是完美豐富,令人震撼(可惜文學城不支持視頻播放)

也許是因為來參觀敦煌館的遊客太少,終日百般無聊的保安小哥便過來搭訕. 他看到我們興趣濃厚,就對我們說“我可讓你們每人都可以撫摸一下這些壁畫”. 麵對這些上千年曆史的文化魄寶,我們先是有幾分猶豫.但是轉念一想,自家老祖宗的東西不摸白不摸,說不定摸了以後,還可以沾些佛的福氣。於是就越過欄杆,每人來了一張到此一遊.

 

作為遊客,我們僅僅是走馬觀花地觀賞其精美的繪畫和壁畫. 而莫高窟藏經洞的稀世珍寶精華之極乃是文書寫本,如大量的佛經,道經,儒家經典及小說詩賦史籍地籍帳冊契據信劄和狀牒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絕本. 這才是讓莫高窟藏經洞舉世聞名的精髓所在。 但是當時的清政府統治已經風雨飄搖,政權難保。因此在很長時間內,莫高窟的曆史文物都是處於給錢就賣的狀態。精通漢學的法國考古學家伯希和曾在藏經洞內仔細地揀選了三星期,最終以600兩銀為代價,獲取了1萬多件精華之精華的敦煌文物,後來大都入藏於法國國立圖書館。

 

還有許多被收集在日俄等國家博物館加上被焚毀遺失,現在中國內存藏的文物則不足其六分之一。

 

作為佛教起源地, 印度國家博物館還有一個很大的佛教曆史博物館,也是收藏了滿滿的稀世之寶。

這尊保存相當完好的文殊菩薩, 為公元8世紀的塑像. 文殊菩薩是超凡智慧的化身,右手掌向外展開手指向下伸展,表示施予恩惠(Varadamudra). 左手持蓮花.

館內還收藏有佛主舍利, 敬為聖物. 公元前463年,釋迦牟尼佛陀涅槃寂靜,佛陀舍利分為八份供奉在印度次大陸的八個王國, 其各建佛塔敬供佛舍利。這裏收藏的是來自北方邦區的皮普拉丸。

 

當時從佛塔內出土的舍利和棺匣

 

這些舍利現在都供奉在一個精致無比的黃金塔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