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唐宋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土耳其遊記(10) — 幾步一采擷】

(2025-09-13 15:40:31) 下一個

土耳其遊記(10) — 幾步一采擷

伊斯坦布爾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旅遊城市,在那裏古跡、集市、風景、美食、人物應有盡有,是旅遊攝影的好地方。

藍色清真寺與聖索菲亞大教堂之間的那個大廣場叫蘇丹艾哈邁德廣場(土耳其語 Sultanahmet Meydani),在曆史上,它是君士坦丁堡的賽馬場。這一片地區是遊客最常去的曆史核心區。

在蘇丹艾哈邁德廣場南側,有兩根石柱特別醒目,它們是狄奧多西方尖碑(Theodosius Obelisk,照片中稍近)和君士坦丁柱(Walled Obelisk)。狄奧多西碑是古埃及某個法老在公元前15世紀下令刻製,原來是豎立在埃及的盧克索。公元 4 世紀末,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下令將其運至君士坦丁堡。這是一塊20米高的紅色花崗岩碑,從遙遠的埃及運過來,很難想象當時是如何做到的。君士坦丁柱的曆史要短許多,它建於10世紀的拜占庭帝國時代。它不像狄奧多西碑那樣是整體石料雕刻,而是由大塊石頭堆砌成形。

在廣場的北端,有一個小亭子,比較新且精美,它叫德國噴泉(German Fountain, 德語:Deutscher Brunnen),不算純古跡。它是德國政府贈送給奧斯曼帝國的禮物,目的是為紀念德意誌皇帝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 II)於 1898 年第二次訪問伊斯坦布爾。亭子在德國設計建造,然後運到伊斯坦布爾,於 1901 年安裝落成。

 

在伊斯坦布爾,貓幾乎不在。早在奧斯曼帝國時期,貓就深受歡迎。在伊斯蘭傳統裏,貓被認為是幹淨的動物(與狗不同)。伊斯坦布爾的貓多數沒有主人,但它們並不算“流浪貓”,更像是全城居民共同照顧的寵物。居民和商戶會給貓提供食物、飲水,有的地方還有專門的貓屋或小木箱供它們棲息。這些貓是不挨餓的,它們跟人類很近。

然而另一方麵,它們畢竟不是人們膝上的寵物,不要被它們的外表所迷惑。在某個地方,我太太看到一隻貓很可愛,就去摸摸它的頭,沒想到它回頭就是一爪子,把她前臂給撓出了血。我說:“你以為是咱家Mia呢?”

 

伊斯坦布爾有一個卑微但卻無所不在的城市名片,那就是流動食品小攤。我估計是城市的統一規劃和要求,小攤的車身都是紅色,顧客與攤主間常有玻璃隔板,車頂多是紅白相間的遮陽篷。

小攤出售的食品中最常見的是一種外麵撒芝麻的麵包圈(Simit),烤玉米(Misir)也很常見。小攤經常也賣各種瓶裝飲料。據介紹,它們是這個國家自古以來的街頭飲食文化的延續。如今這些小攤子為市民和遊客提供了隨處可得的廉價食物,所以頗受歡迎。

 

土耳其是東西方的交會之處,商貿傳統濃厚,具有重視經商、講究買賣技巧的風氣。伊斯坦布爾的各式商鋪很多,絕不僅限於大集市、香料集市這樣的地方。土耳其的市井買賣講究討價還價,商家很有策略,這一點我們在賣切糕和茶的時候充分體會到了。不過作為遊客,討價還價後買了點兒好東西,買賣雙方都高興。

 

土耳其是一個特別喜歡掛國旗的國家。國旗在街頭、建築、商鋪等地隨處可見,體現人民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土耳其現在的紅底白星月旗,是在土耳其共和國成立13年後的1936年最後確立的,它有奧斯曼帝國軍旗的淵源。

土耳其不僅國旗多,而且有的極為巨大。上麵最後一張照片,顯示的是伊斯坦布爾亞洲一側的Camlica山上,懸掛著一麵麵積達 1000平方米的巨型國旗,它如今是亞洲一側的地標之一。這麵國旗的麵積比標準籃球場的兩倍還要大,在2021年4月升起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懸掛國旗。

 

我本人在旅遊中對“美食”沒有什麽要求,隻要吃飽喝足就行。伊斯坦布爾的飲食顯然遠遠超過這個標準。我們的旅館的免費早餐,是我所見過的最好的之一,環境、品種、口味都好極了。

伊斯坦布爾是吃魚的好地方。有一餐,我們要了一條大魚,服務員對烤好的魚現場肢解,魚的味道上乘,令人印象深刻。夜遊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晚餐也是魚,當然是比較小的,味道不能跟正規餐館比。但餐桌上居然放了中美兩國國旗,比較搞笑。

 

土耳其警察的一般警車看起來跟美國差不多。但另有一種很酷的警車,沒有玻璃,代之以鋼網。我們找當地人請教了一下,得知那是特警的車輛,是為防暴設計的。我們從交談中得知,在各重要古跡、景點,都潛在地有大量特警在保衛,遊客不一定注意得到。托普卡帕皇宮中有那麽多稀世珍寶,即使凶悍的犯罪團夥也不敢動念頭。最後一張照片顯示的是,傍晚在索菲亞大教堂邊上的一個樹下,有特警在輪流值守。當時站崗的是一名戴著頭巾、手握衝鋒槍的女兵。

 

土耳其是個有伊斯蘭傳統的世俗化國家。這一點不同於中東伊斯蘭國家。上麵兩個廣告牌,模特的做派與西方國家沒有區別。我去查了一下那兩個品牌,都是土耳其本土的時裝公司,顧客也以土耳其本國為主。

 

與上麵世俗話題相聯係,土耳其婦女信什麽教,是否戴著頭巾(hijab)完全是自己的選擇。戴頭巾的母親與穿著短袖牛仔褲的女兒一起走在街上毫不奇怪。前些年提倡世俗化,學校、政府機關和軍警是不允許戴頭巾的。埃爾多安政府趨向保守,把選擇權交給個人,不管是不是公職人員。

恰好,我們在旅遊車上看到了一個示威遊行。從旗幟來看其述求是聲援巴勒斯坦的。近20名警察堵住了路口。他們不是去鎮壓遊行,而是不讓遊行者進入主幹道,以防交通中斷。我仔細看了一下照片(中間那張照片),發現這批警察大部分是女性,沒有一人戴頭巾。話說回來,就算戴,也不一定非要像綠教國那樣弄得黑不溜秋,也可以有花色和時尚,彰顯出時髦與風韻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越live越精彩 回複 悄悄話 寫得太好了,讓我對伊斯坦布爾有了一些了解,給您點讚。那些木製的、藤條編的各種用品看起來很精致。烤魚好大,一個人應該吃不完吧。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