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唐宋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唐宋韻》126.《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

(2025-07-01 18:08:09) 下一個

《永遇樂(1)-京口(2)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3)處。

舞榭歌台(4),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5)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元嘉(6)草草,封狼居胥(7),贏得(8)倉皇北顧(9)。

四十三年(10),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11)。

可堪(12)回首,佛狸祠(13)下,一片神鴉社鼓(14)。

憑誰問(15),廉頗(16)老矣,尚能飯否?

 

  1. 永遇樂(le4):詞牌名,又名“消息”,由柳永創調。此調有平、仄兩體。此處為雙調一百零四字,上下片各十一句四仄韻。

  2. 京口:今江蘇鎮江。

  3. 孫仲謀:即東吳大帝孫權(182—252年),字仲謀。

  4. 舞榭(xie4)歌台:演出歌舞的台榭。榭,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5. 寄奴: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小名。

  6. 元嘉:劉裕子宋文帝劉義隆的年號,這裏代指劉義隆本人。

  7. 狼居胥:狼居胥山,在內蒙古自治區西北部。

  8. 贏得:落得。

  9. 北顧:向北觀望。

  10. 四十三年:詞人於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從北方南歸,至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年)寫這首詞時,相隔43年。

  11. 揚州路:指宋朝時淮南東路那一片地區。

  12. 可堪:豈堪、哪堪、不堪。

  13. 佛(bì)狸祠:魏太武帝拓跋燾,鮮卑名佛狸。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他反擊劉宋北伐,一直打到長江北岸。在長江北岸瓜步山(今屬南京六合區)建立行宮,即後來的佛狸祠。

  14. 神鴉社鼓:廟裏吃祭品的烏鴉和祭祀時的鼓聲。

  15. 憑誰問:誰會來問。

  16. 廉頗:戰國時趙國名將。

 

辛棄疾(1140 — 1207年),字幼安,號稼軒居士,山東東路濟南府曆城縣(今山東濟南市曆城區)人。生於金國(前北宋被金國占領地區),他21歲時參加起義,回歸南宋,首任江陰簽判。雖然朝廷對他恢複中原的策論反應冷淡,但也欣賞其才幹。從乾道四年(1168年)年始,辛棄疾曆任建康府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刑等職,又知江陵府兼荊湖北路安撫使,後曆江西、湖南安撫使等職。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棄疾遭彈劾,被罷去所有職務。 此後十幾年他大部分時間都在鄉閑居。 光宗紹熙三年至紹熙五年(1192—1194年),辛棄疾再被啟用,出任福建提刑、福州知州、福建安撫使等職,其間一度歸朝任太府卿,又被罷官奉祠(領俸祿但無職權)。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主張北伐的宰相韓侂胄任命六十四歲的辛棄疾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次年(1204年)他又差知鎮江府。 辛棄疾於1207年9月卒於江西鉛山家中。享壽67歲。朝廷後加贈辛棄疾少師,諡號“忠敏”。

辛棄疾是中國曆史上最傑出的詞人之一,他是豪放詞派的代表人物,被譽為詞中之龍。他與北宋的蘇軾合稱“蘇辛”。辛詞多豪放之作,意境宏大,慷慨熾烈。這類風格多見於其傷時及主張恢複中原的作品。辛詞中也不乏自然閑淡和纏綿細膩的作品。他的田園山水詞反映了對大好河山和農村生活的熱愛。辛棄疾的婉約詞常有所寄托,借風花雪月來反映身世之感,暗喻政治現實。。辛棄疾的詞,打破了詞和詩,詞和散文的界限,融合詩、詞、散文、辭賦的表現手法,豐富了詞的內涵,擴大了詞的表現力和境界。辛詞海納百川,將民間口語、典故、騷、經、史融為一體,揮灑自如。

辛棄疾現存詞626首,是兩宋存詞最多的詞家。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其詩集《稼軒集》已佚。《全宋詩》錄有其詩130餘首。

詩詞作品影響力總體評分: 8.

 

唐風:我們過去就說過,要理解好古詩詞,最好是從三個維度上都能理解透徹。首先是字、詞的字麵意思,然後是作者在創作時的生活狀況和心理狀態,第三點是那個時代的大背景。我們現在欣賞的這首稼軒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他特別重要的一首作品。從上述三個方麵去全麵理解它非常重要。在某些地方,讀者還可能有不同解讀。

宋雨:這首詞,與南宋的“開禧北伐”有關。公元1127年發生了“靖康之變”,欽宗、徽宗二帝被金人虜至北方,北宋滅亡。此後南宋進行過三次大規模的北伐。第一次發生在宋高宗紹興年間,史稱“紹興北伐”,又稱“嶽飛北伐”,因為此次北伐的主要將領是嶽飛。公元1140 - 1141年,嶽飛領兵痛擊金軍名將完顏宗弼(即金兀術),在中原地區戰果巨大。但他卻被宋高宗下詔召回,致使北伐功虧一簣。

唐風:第二次北伐發生在宋孝宗隆興年間,史稱“隆興北伐”。宋孝宗是宋高宗的養子,也是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他不甘偏安一隅,於1163年4月下詔北伐。雖然在先期的戰役中南宋軍隊頗有斬獲,但因指揮協調等方麵的原因,宋軍在金軍反擊下潰敗,北伐失利。

宋雨:“紹興北伐”開始時那一年(1140年),辛棄疾出生,他生於金人統治下的北方。而“隆興北伐”之前兩年,年輕的辛棄疾率領北方起義軍回歸南宋,其英雄氣概名動京城。在隨後的約20年時間裏,他主要被朝廷作為地方官員使用。他撰寫的有關恢複中原的軍事戰略論著《美芹十論》、《九議》等,均未引起朝廷的重視。更令他傷感的是,他42歲以後被彈劾(主要罪名是所謂“貪腐”),在江西上饒和鉛山的家中幾乎賦閑了20年。

唐風:然而,到了公元1204年辛棄疾64歲的時候,他突然被啟用了。那時已經是南宋第三位皇帝宋光宗被迫內禪、讓位於趙擴(即宋寧宗)後的第十個年頭了。這些年裏,權臣韓侂(tuo1)胄在朝中搞了許多政治鬥爭,清除了對手,成了權傾朝野的宰相。現在提起這個人,人們往往有“北伐的失敗者”和“奸臣”兩種說法,這是怎麽回事呢?

宋雨:元朝人編的《宋史》,將韓侂胄與秦檜、史彌遠,賈似道放在一起稱“南宋四大奸相”,這恐怕是有點冤枉的。他玩權術不假,但沒有幹什麽大奸大惡的事情。他在《宋史》中被寫入《奸臣傳》,一個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他搞慶元黨禁,沉重打擊朱熹的理學。而元代的編史官,很多是理學傳人,所以韓侂胄得到報應是可以想見的。

唐風:韓侂胄是北宋名臣韓琦的玄孫。他的確是誌在收複山河。其實,當時金國也進入治世,而且要麵對北方崛起的蒙古國,並沒有與南宋打仗或吞並南宋的願望。但韓侂胄在寧宗的支持下主動開始作北伐準備,並給嶽飛加諡號“武穆”,追封“鄂王”,並削去秦檜的王爵,諡號改為“繆醜”。這些舉措讓當時許多主戰派人士如辛棄疾、陸遊、葉適等都很振奮。

宋雨:在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年)正月,根據韓侂胄的建議,宋寧宗招辛棄疾入宮。根據《宋史》:“辛棄疾入見,言金國必亂必亡,陳用兵之利,乞付之元老大臣。”然而,他是說立刻用兵就會有利,還是說將來合適的時候用兵有好處呢?中文的缺點之一是沒有時態,難解。至於後一句,意思是請求交給元老大臣來籌劃。但“元老大臣”是誰呢?

唐風:也許辛棄疾認為他就是元老之一,應參與籌謀。而韓侂胄卻是一手統管。但不管怎麽說,閑置已久的辛棄疾被起用了。他先被任命為浙東安撫使,很快又受命擔任鎮江知府。至少從表麵看來,朝廷對他似乎很重視,辛棄疾也很振奮和感激。他甚至寫下一首《六州歌頭·西湖萬頃》,內有“保趙須韓”這樣的句子。後世有人說,這有溜須拍馬之嫌,你對此怎麽看呢?

宋雨:這就吹毛求疵了。陸遊也寫過讚頌韓侂胄的文章。我覺得這些都是因為韓侂胄北伐抗金的決心與他們恢複中原的心願相一致。他們對韓侂胄的讚揚,既不能給他們帶來私利,也不表明他們對韓侂胄的人品和學識有什麽膜拜。事實上辛棄疾是朱熹的朋友,對韓侂胄打擊理學是很不滿的。

唐風:很快他對韓侂胄就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在鎮江知府任上,辛棄疾挑選各地壯丁,積極進行北伐的準備。然而幾個月後,他卻又因“舉薦失察”,連降兩級,隨後被派往不在前線的隆興當知府。還未到任,他又被人舉報 “好色貪財,淫刑聚斂”,於是被革去實職,回鉛山去了。沒過幾個月,又讓他複職。這回他徹底看穿了,韓侂胄用他不過是拿他這個主戰派元老作為招牌而已。所以他堅決不幹。他說:“侂胄豈能用稼軒以立功名者乎?稼軒豈肯依侂胄以求富貴者乎?”(《宋史》)

宋雨:本篇《永遇樂》,創作於稼軒任鎮江知府、上述的折騰還沒有開始的時候。雖然長期閑置後又被起用,朝廷也將有大動作,但以他對曆史經驗的認識和自己過花甲之年的閱曆,不論對個人還是國家前途,特別是即將開始的北伐,他的感情是複雜的。

唐風:京口(今江蘇鎮江)是三國時東吳大帝孫權設置的重鎮,並一度為都城,它也是南朝第一個皇帝宋武帝劉裕生長的地方。北固亭又稱北固樓,建於東晉鹹康年間(335年-342年),它是江東最早的一座名樓。建在形勝之地北固山上,北臨長江。景象壯觀。稼軒登臨此處,懷古之情油然而生。下麵我們來賞析這首柳永創調的《永遇樂(le4)-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宋雨:開篇“千古江山”,給人以悠遠的時代感。詞人登高臨遠,瞭望錦繡山河,自忖千百年來,在這片土地上曾經叱吒風雲的英雄豪傑,他們的蹤跡在哪兒呢?時代久遠,已經無從尋覓了,但他們的事跡卻代代流傳。稼軒首先提到了東吳大帝孫權。在有些人看來,孫權在同時期的英雄人物中並不是特別突出者,可為什麽詞人那麽看重他呢?

唐風:孫權在稼軒心中確實有光環,比如在《南鄉子》中他也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年輕時候就威武豪邁,兵多將廣,與蜀漢和曹魏戰事不斷,是三分天下中威名遠揚的人物。我猜想稼軒欽佩孫權,可能有一種心理上的“投射”。自從自己20出頭率眾南歸之後,因種種原因無法染指南宋的兵權,心中有一種壯誌未酬的無奈。因此他心中特別敬佩孫權這種建功立業的豪傑。

宋雨:後三句,對“無覓”作進一步的擴展。“舞榭歌台”這裏指英雄豪傑大顯身手的場所,尤其是建立功勳的疆場。詞人感歎道,這一切無論當年怎樣轟轟烈烈、不同凡響,也不過是曆史的煙雲,終將隨風而去。這幾句盡顯滄桑感和“懷古”的韻味。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唐風:“斜陽草樹,尋常巷陌”,化用了劉禹錫的《烏衣巷》一詩,引出與京口有關的另一位曆史人物劉裕。劉裕小名“寄奴”,他是南朝劉宋開國君主。劉裕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生於京口。他自幼家貧,後投身東晉的北府軍,成為功勳卓著的大將。

宋雨:東漢之後三國鼎立的局麵,最後統一於西晉。但西晉是一個僅有50年曆史的短命王朝。其後期因為“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皇室被迫遷至江南,建立東晉。在東晉103年的曆史中,有誌之士念念不忘北方國土,出現過多次類似於南宋的北伐,希望恢複漢民族統一的國家。

唐風:劉裕領導的北伐,是東晉後期非常波瀾壯闊的一次。他領軍消滅了南燕、後秦等國,收複了淮北、山東、河南、關中等地以及洛陽、長安兩都。用“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來形容劉裕的威武十分貼切。憑借卓越的軍功,劉裕總攬東晉軍政大權,拜相國、封宋王。最終他代晉自立,定都建康(今南京),國號宋。這是南北朝時期南方第一個政權,史稱“劉宋”。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宋雨:如果說詞的上片作者還是相對直抒胸臆的話,下片的意思則比較隱晦和複雜,需要仔細推敲和品味。“元嘉草草,封狼居胥”是比較罕見的“ 典中套典”的表述。如果換成一般詞人,可能是要被批評“掉書袋”了。但這裏(包括整個下片),作者要表達豐富而多層次的內容,在很少的文字裏,隻有合理用典,才可以達到這個目的。而且稼軒的文字駕馭能力非同尋常,所以這麽表述還是受到廣泛認可的。

唐風:狼居胥山位於今天蒙古國的東部。“封”意為築壇祭天。據《史記》記載,西漢大將霍去病打敗匈奴後,登上狼居胥山築壇祭天以告成功。後來,“封狼居胥”成為一個成語,表示建立了顯赫功勳。

宋雨:這裏“封狼居胥”是套在與 “元嘉草草” 有關的另一個典故之中的。劉裕建立劉宋王朝以後,僅做了兩年皇帝就病逝了,他的兒子劉義隆即位,是為宋文帝,年號“元嘉”。說起來他也是一位比較有作為的皇帝,在他治下,劉宋的經濟、文化都比較繁榮,史稱“元嘉之治”。然而,在位30年間,他領導的三次北伐,都沒有成功。

唐風:這裏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說的是第二次北伐。用兵之前,彭城太守王玄謨對劉義隆高談闊論,劉義隆說王玄謨的一席話“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他有些飄飄然,好像名留青史就在眼前了。然而他在屯兵、糧草和用人方麵準備不充分。更重要的是,他遇到了勇武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結果劉宋軍隊潰敗,北魏軍隊則一路南進,“飲馬長江”。雖然長江天險阻擋了拓跋燾繼續南侵,也著實讓劉義隆心驚膽戰。“贏得倉皇北顧”正是形象地刻畫了他惶恐地隔江北望。

宋雨:由此可見,下闕一開始,詞人的語氣有了變化,不再繼續上闋“氣吞萬裏如虎”的豪氣,而是回顧曆史,字裏行間透著焦慮和不確信。語氣暗示詞人對南宋北伐缺乏必勝的信心。最起碼,他是希望朝廷在用兵之前,能夠做好充分的準備,吸取劉義隆北伐失敗的教訓。

唐風:稼軒從金國回朝已經40多年了,他對官場的“門戶私計”(陳亮語)和官員的誌大才疏顯然了然於心。比如在南宋進行北伐準備的時候,韓侂胄時常派遣小股部隊侵入北方,劫掠百姓,製造混亂。金人為此照會南宋,對此提出抗議。這些小動作本身並無意義,反倒引起了金人的警覺,為防止入侵作了準備。

宋雨:另外,北伐前一年,宋寧宗將年號由“嘉泰”改為“開禧”。改變年號對古代皇帝來講,是個很有講究的麵子工程。皇帝試圖起一個響亮的年號彰顯自己“受命於天”。而年號的字麵意思,往往反映其治國理念和願望。注意,“開禧”二字中“禧”取自宋真宗的“天禧”,而“開”取自宋太祖的“開寶”,甚至取自唐玄宗的“開元”— 都是前朝叱吒風雲的皇帝。所以這相當於通報金人,南宋準備“辦大事兒”了。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唐風: “四十三年” 是一個時間的跨度。詞人在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在北方率眾起義,加入耿京的隊伍,次年又率一眾人馬,渡江回歸南宋。距創作這首詞時的嘉泰四年(1204年),相隔43年。很多詞解都說本詞創作於開禧元年(1205年),這恐怕是不對的。因為開禧元年初春,辛棄疾便遭彈劾,很快就離任鎮江知府了

宋雨:詞人遙望北方,當年烽煙四起、江淮地區人民對金朝的統治的反抗此起彼伏的情景,依然曆曆在目。此外,自己回歸朝廷四十多年,對金的政略不受重視,為國效力的願望也未能得到滿足,不勝身世之感。另外,在理解上須注意的是,“揚州路”並不是“揚州的街道”,而是泛指那一片江淮地區。揚州在宋朝屬於淮南東路。當時是實行三級行政區劃,“路”是州、縣之上的一級行政區。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唐風:如果說前麵幾句屬於“追昔”的話,這幾句就是“撫今”了。“可堪回首”是個疑問句,其實是說,如今“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簡直是不堪回首啊。這裏又用了典故。“佛(bi4)狸”是前麵說過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小名 。他當年擊敗劉義隆北伐軍後追擊至瓜步山(在今南京江北的六合區),建了一所行宮。該建築後來成為一座廟宇,稱佛狸祠。

宋雨:而40多年前,金國皇帝完顏亮發兵南侵,也曾駐紮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監督金兵搶渡長江。所以在詞人看來,佛狸祠便是異族奴役的象征。這幾句是不是可以理解成,被占領區的人民居然忘記了恥辱,對異族君主頂禮膜拜,實在讓人痛心呢?

唐風:理解成老百姓膜拜拓跋燾和完顏亮,這恐怕是過度解讀了。詞人隻是說北方已經風平浪靜。1161年即位的金世宗重視發展經濟、擴大漢化,緩和了社會矛盾。到了金章宗的時代(即元好問出生和成長的時期),他又進一步廢除奴隸製,限製女真特權,實行蕃漢通婚,全國大修孔廟。金世宗和金章宗創造的這個盛世,史稱“大定明昌之治”。“神鴉社鼓”隻是描述老百姓的祭祀活動,表明這個時候他們有了比較安定的生活。他們應該不是去膜拜拓跋燾、完顏亮的。

宋雨:這就引出一個嚴肅的問題:恢複中原的北伐戰爭的意義究竟是什麽?北伐不可避免地要把中原作為戰場。如果那裏的老百姓已經安居樂業,卻讓他們經曆金戈鐵馬、生靈塗炭,這是不是合理呢?老百姓不過是要吃飯、要生存、要過安定的生活。因此指責他們忘記國恥、麻木沉淪,進而認為收複北方神聖正義、刻不容緩,你這真是辛棄疾的思路嗎?

唐風: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皇帝當然是希望大一統的,因為江山是他的。稼軒是一個愛國者,但他愛的歸根到底是皇帝的國。如果這個目標與某些老百姓的生計和福祉有矛盾的話,百姓恐怕還是要被犧牲的。在中國社會,人權的思想從來就沒有建立起來。我們當然也就不能以此標準去要求稼軒了。

宋雨:其實從戰略角度講,這個時候北伐也是值得商榷的。當時北方的蒙古國已經興起,開始橫掃歐亞大陸。金國的防禦重點也在北方。此時就算南宋把金國給滅了,那它將直接麵對強悍的蒙古鐵騎,毫無勝算。因此,在那個時刻,保持一個戰略緩衝區才是明智的。僅僅過幾天“光複”的癮,隻有一時麵子上的意義,“裏子”是愚蠢的。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唐風:在本詞的歇拍,詞人以廉頗自比。這個典故來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戰國時期趙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將戰功卓著的廉頗免職。趙王後來想再用他,派人去打探他的身體情況,廉頗的仇人郭開賄賂了使者,他回來報告趙王說:“廉頗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趙王認為廉頗太老了,就不再用他。

宋雨:詞人這麽寫,顯然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自己雖然已經年邁,但老當益壯。在這次北伐的前夕,非常盼望能夠被朝廷重用,作為大將領軍北伐。然而他對此是不報太大希望的,所以寫“憑誰問”— 誰會來問?果不其然,不要說作為大將統兵,很快連鎮江知府都做不了了。他被彈劾後完全邊緣化,空有一番豪情。

唐風:盡管準備不充分(或者說無法充分), “開禧北伐”還是在開禧二年(1206年)開始了。三路宋軍在攻占了河南、陝西等地後,與金軍相持。此時四川宣撫副使吳曦暗中投敵,金兵攻陷大散關,北伐戰局逆轉。金軍大舉反攻,宋軍潰敗。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南宋與金國簽訂了《嘉定和議》。南宋大臣史彌遠與楊皇後勾結誅殺了韓侂胄,將其首級獻給金國。至此,南宋的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北伐,就這樣屈辱地收場了。

 

宋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首詞豪放悲壯、用典貼切、意境高遠,從幾個層麵反映了辛棄疾恢複中原的拳拳之心和那個時刻的複雜心情。明代楊慎在《詞品》中說:“辛詞當以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為第一。” 也有人認為,該詞是宋代豪放詞的壓卷之作,這些都是有道理的。

唐風:然而曆史自有它的軌跡。詞人熱望的開禧北伐,不過是在一個錯誤的時間,發動的一場失敗的戰爭。從戰略上講,這次戰爭無論成敗,南宋都難以得到長久的裨益。而對於用兵本身,明末清初學人王夫之對南宋三次北伐均告失敗有一個非常中肯的總結 — “高宗朝有恢複之臣而無恢複之君,孝宗朝有恢複之君而無恢複之臣。照此而論,寧宗朝既無恢複之臣又無恢複之君。寧宗之為君,韓侂胄之為相,豈是用兵之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唐宋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廣陵海陵延陵' 的評論 :
謝謝廣陵兄臨讀、首肯。
廣陵海陵延陵 回複 悄悄話 唐兄好文。如此好詞值得如此深度剖解。辛棄疾的拳拳之心在多少年時間後有了很多的維度,每一個維度都自有其光芒。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