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遊記 (7). 伊斯坦布爾大集市和香料集市
如果到伊斯坦布爾旅遊,而不去大集市(英語Grand Bazaar,土耳其語Kapalicarsi)和香料集市(英語Spice Bazaar,土耳其語Misir Carsisi)則一定是有所缺憾的。從地理位置看,它們依然位於金角灣南邊這一塊。從索菲亞大教堂或藍色清真寺往西去,穿過蘇丹艾哈邁德廣場(Sultanahmet Square),就離大集市不遠了,距離大概是2-3公裏,可以步行,一路還不時能見到一些風土人情和景觀。
今天,大集市和香料集市是伊斯坦布爾最具曆史和文化底蘊的地標之一,是東西方商業、文化與宗教交匯的重要見證。它們不僅依然是商業中心,更承載了土耳其及奧斯曼帝國深厚的文化意義。
大集市已經有快600年曆史了。它始建於 1455年,由奧斯曼帝國蘇丹 穆罕默德二世(Fatih Sultan Mehmet)下令建造。其初衷是為了促進商業活動,增加國家的歲入,特別是支持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宗教基金。
到了16世紀蘇萊曼大帝時期,大集市又被大規模擴建,並逐漸接近今天的規模。自20世紀末起,特別是土耳其共和國建立以後,該集市又進行了多次翻修與現代化改造。
如今,伊斯坦布爾大集市是世界上最大的封閉市場之一,它占地麵積約 30,700 平方米,有 22個入口,內部有 61條街道,共有 4,000多家商鋪,其商品種類包括土耳其地毯、金銀珠寶、陶瓷製品、皮革製品、燈具、銅器、古董與紀念品等等,琳琅滿目,應有盡有。這個市場是當地人的購物之處,更是旅遊者的天堂,年均訪問量高達近1億人次。
好,隨著我的鏡頭去看看吧(解釋一下最後那張照片:那天是星期五,所以商販中虔誠的穆斯林正午時就地禮拜) ——
香料集市的建立比大集市晚了200多年,它由蘇丹穆罕默德四世時期的大宰相 Koprulu Mehmed Pasha 建議修建。它原本是著名的 Yeni Cami(New Mosque,新清真寺)的一部分,為其基金提供收入。它的土耳其名稱中 “Misir”意為“埃及”,因其建造資金部分來自埃及的稅收(當時埃及在奧斯曼帝國的版圖之下),且早期香料多從埃及運來,故得名“埃及市場”。
從大集市北門出來,往北幾個(很有商業氣氛的)街區,就到了香料集市,它呈L形結構,內部為石砌拱頂與磚雕裝飾,典雅別致,比大集市漂亮。香料集市的麵積約8,000,為大集市的四分之一多,而商鋪數量隻有約 100家,因為在這裏,每一個商鋪的平均麵積要大得多。
其實,從遊客感受和攝影的角度看,我認為香料集市是一個更好的去處。它雖不及大集市規模大,卻以精美、芬芳、色彩斑斕而讓人印象深刻。在這裏,人們可以買到各種香料 — 從豔紅的藏紅花、辛香的肉桂,到五顏六色的調味料(俺是完全不懂),以及幹果、蜂蜜、以及各種草藥和茶葉。如果哪位是這方麵的愛好者或行家,那一定像是到了天堂。
我們懂得很少,隻知道果茶或草藥茶,以及大名鼎鼎的土耳其切糕。然而僅就這兩類,選擇也太多了。許多店主會站在門口,熱情地邀請遊客品嚐他們各種茶(一個個的小杯子早就準備好),以及一塊塊的各種風味的切糕。你哪怕嚐遍了,每次都說no-good走人,人家也不能怎麽著。不過像我這種臉皮薄、耳根子軟的人,我很怕自己處於那樣的境地,白給的一概不要 …… 長話短說,最終我們還是進了一家店,買了兩種草藥茶和三種切糕。從相對於“美國價格”和“好吃”這兩方麵來講,都很好。唯一的缺點是切糕太沉,背到中國去讓親友通通吃完,不能再往美國背了。
好,上照片 (哈,我本人 出現在最後一張照片中。我們是在這家買的切糕) ——
最後我再次鼓動一下 — 哪怕你在伊斯坦布爾隻呆短短兩天時間,那麽大集市(Grand Bazaar)和香料集市(Spice Bazaar)就一定要去!因為它們具有別具一格的異國風情,自古以來就是伊斯蘭商業文化的象征。回顧曆史,大市場是奧斯曼帝國手工業、貴金屬交易和多元商業活動的體現,反映了一個帝國首都的活力;而香料市場則更貼近日常生活,反映了奧斯曼飲食文化與自然療愈傳統。大市場更顯壯觀和龐大,香料市場則更具親切與誘惑。二者共同組成了伊斯坦布爾絢麗的過去與今天,能讓我們深切感受到跨越時空的繁華與芬芳。
花姐好,祝周末愉快。
謝謝朋友關懷。
哈哈,那是鏡像,我也是在往上貼的時候才發現自己也在裏麵。
謝謝精彩君,土耳其的確值得一看。
廣陵兄好,謝謝你問到。土耳其還是上次去的。我“消失”兩周,是做了一個擇期手術,恢複得不錯,一切將會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