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醜陋的中國人》第二章——“中國人的沒禮貌”)
中國人的禮貌,不隻是表麵的禮節,而是千年文明修養沉澱下來的哲學體現。有人誤解中國人的含蓄為“虛偽”或“推托”,其實那是經過長期錘煉的尊重之術——尊重他人的感受、空間與尊嚴。
從孔子的“禮之用,和為貴”,到長者不動聲色地微笑頷首,一舉一動都在彰顯著一個民族的文明高度。中國人的禮貌,不靠張揚,而靠克己、克心、克言。
在美國,個體表達往往被看作是美德。因此,華人社區中那種低調、含蓄的禮儀,常常被誤解為“冷淡”或“拘謹”。但實際上,這些微妙細膩的表達,隱藏著深厚的情感與尊重:比如談事之前先奉上一杯茶,用婉轉的語言回避傷人之語,或是麵對稱讚時謙虛謝辭——這一切,都是情緒智慧的結晶。
再看華人稱呼長輩為“叔叔”“阿姨”“老師”——哪怕並無血緣關係。這不僅是傳統,更是一個宣告:每個人都值得尊重、值得敬重。這是普世的禮儀,不求回報的尊敬。
有人譏諷這種做法“做作”、“不真”。但社會心理學研究早已證明,那些擁有高語境文化與禮儀體係的社會,往往家庭更穩定,代際更和諧,犯罪率也更低。從這個角度看,中國人的“禮貌”不是軟弱,而是一種文化免疫係統,是一種深度文明的防護機製。
在美籍華人中,這種禮貌代代相傳:從春節給長輩鞠躬拜年的小孩,到祖母輕聲叮囑孫子“說話不要太大聲”——這些都不是表演,而是文化的血脈。在多元文化的美國社會中,這種禮貌既保留了身份認同,又促進了和諧共處。
在這個愈發焦躁、浮躁、交易化的世界裏,中國式禮貌給予人們一個古老而重要的提醒:禮貌,不是低頭;禮貌,是智慧的外在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