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微信:成都為什麽被稱為“gay”都?

(2025-04-06 15:18:22) 下一個

https://mp.weixin.qq.com/s/YuMKJlL2ua1mLl_fJD-E4Q

成都為什麽被稱為“gay”都?

 布穀與稻田 布穀與稻田
 
 2025年02月19日 17:31

近來,外省朋友給我推來一篇公眾號——《成都偽娘詐騙案》並附帶一句:成都自古陰柔。

 

成都偽娘詐騙案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在成都包容性與標簽化的辯證敘事中,曆史的回音往往比想象中更加深邃。南宋紹興年間發生在成都的一樁偽娘詐騙案,恰似一麵跨越千年的鏡子,映照出性別表演與城市文化基因之間複雜的共生關係,也揭示了“gay都”標簽。

 

成都被稱為“gay都”——這既是網絡上流傳的戲謔之語,也是現實中的複雜命題。有人視其為包容的象征,有人則質疑其背後的刻板印象。在這座城市的煙火氣中,茶館的蓋碗茶香與太古裏的霓虹光影交織,同xing戀群體的存在仿佛成了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卻又始終籠罩著爭議的迷霧。

 

成都的包容性,似乎刻在骨子裏。這座城市自古偏安於盆地之中,群山環繞的地理格局既隔絕了外界的紛擾,也孕育了獨特的文化基因。巴蜀地區受儒家文化影響較淺,道家思想在此生根發芽,形成了“關我屁事,關你球事”的處世哲學。這種對他人生活的漠然,反而成了包容的底色。正如老成都人常說:“別個的私事,管那麽多做啥子?”在茶館裏,打麻將的喧鬧聲蓋過了竊竊私語,人們更關心手中的牌局,而非鄰桌情侶的性別。

曆史上,成都經曆了多次大規模移民,從“湖廣填四川”到三線建設,宗族紐帶被一次次稀釋。家庭對個體的約束力減弱,同xing戀者不必背負“讓整個家族蒙羞”的枷鎖。這種鬆散的社會結構,讓隱秘的情感得以在縫隙中生長。一位在春熙路經營酒吧的老板曾說:“成都人活得自在,是因為他們早就習慣了‘不同’的存在。”

而女性地位的微妙提升,或許也為這種包容提供了養分。川渝地區自古農業發達,女性與男性共同承擔農活,潑辣的“辣妹子”形象深入人心。當女性不必依附於男性生存,男性也不必被“陽剛之氣”的標簽束縛。街邊賣抄手的嬢嬢可以叼著煙算賬,穿裙子的男孩也能坦然走過玉林路的梧桐樹影。這種性別角色的模糊,讓多元性取向的生存空間悄然擴大。

 

如果說曆史的積澱是暗流,那麽現代成都的開放則讓暗流湧上了地表。高校雲集的成都,每年吸引著無數年輕人。網絡上曾有學生坦言:“選擇成都,是因為這裏能找到同類。” 大學城的咖啡館裏,同xing伴侶牽手的身影並不鮮見;社交軟件上,“成都交友群”的活躍度常年居高不下。年輕一代的自我表達,逐漸撕開了傳統社會的沉默麵紗。

經濟與文化的雙重發展,進一步催化了這種聚集。太古裏與春熙路成為“網紅景點”的同時,也成了同xing戀群體的社交地標。夜晚的蘭桂坊,霓虹燈下的人群中,不同xing取向的界限變得模糊。一位攝影師記錄下這樣的畫麵:兩個男孩在IFS的熊貓雕塑下擁抱,路人的目光匆匆掠過,仿佛這隻是城市喧囂中再普通不過的一幕。這種“習以為常”,或許正是成都與其他城市的差異——當別處還在討論“該不該包容”時,成都人早已將目光轉向了下一場麻將。

然而,聚集也伴隨著爭議。2010年代的“成都MC事件”曾引發軒然大波,一家洗浴中心因舉辦同xing派對被查處,輿論場上的撕裂暴露無遺:有人批判“道德淪喪”,也有人呼籲“尊重隱私”。事件背後,是同xing戀群體在爭取可見度時的困境——當隱秘的角落被強光照射,理解與誤解往往同時滋生。

“gay都”的稱號,最初或許隻是圈層內的自嘲,卻在互聯網的傳播中逐漸異化。搜索引擎裏,“成都男同文化”成為熱詞;旅遊攻略中,“同性友好酒吧”被標注為打卡點。這種標簽化的敘事,既讓成都收獲了“包容之城”的美譽,也讓其陷入片麵化的危機。

一方麵,標簽成為吸引資源的磁石。據統計,成都的同xing戀相關場所數量遠超其他城市,從酒吧到心理谘詢機構,產業鏈悄然成型。另一方麵,標簽也可能成為牢籠。當外界將成都簡化為“同xing戀天堂”,城市的多元性被粗暴壓縮。正如一位本地學者指出:“成都的包容不止於性少數群體,還有外來移民、藝術家、躺平的年輕人……但‘gay都’的標簽讓人們忽視了這些。”

更深的矛盾在於,標簽背後隱藏著汙名化的風險。網絡上,“成都遍地是gay”的段子被反複傳播,甚至衍生出“除了天府大道全是彎的”這類戲謔。這種調侃看似無害,卻可能強化對性少數群體的獵奇凝視。一位男同xing戀者在訪談中苦笑:“我們不是城市景點,也不想被當成統計學上的異常值。”

成都的故事,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對立。2024年,一對女同xing戀伴侶在成都某試管機構成功生育的消息登上熱搜,評論區既有祝福,也有“違背自然”的指責。這座城市的包容性與保守性,如同府南河的流水,始終在碰撞中尋找平衡。

或許,真正的答案藏在市井生活的褶皺裏。在人民公園的鶴鳴茶社,老人們喝茶時聊起子女的婚事:“娃兒喜歡哪個隨他嘛,反正我又不帶孫。”在九眼橋的夜市,賣糖油果子的攤主對同xing情侶的討價還價報以微笑。這些瑣碎的日常,比任何標簽都更接近真相——成都的包容,不是口號式的政zhi正確,而是市井煙火中自然生長的生活哲學。

當夕陽染紅寬窄巷子的灰牆,遊客舉著“我在成都很幸福”的標語牌拍照時,這座城市依然在書寫它的複雜性。或許有一天,“gay都”的標簽會褪色,但成都對差異的包容,將永遠是其靈魂的底色。

 

“我雖不是同性戀者,卻能夠理解同性戀。愛戀,既是借助肉身而衝破肉身,性別就不是絕對的前提,既是心魂與心魂的相遇,則要緊的是他者。他者即異在。異性隻是異在之一種,而且是比較習常的一種,比較地拘於肉身的一種,而靈魂的異在卻要遼闊得多,比如異思和異趣,尤其是被傳統或習常所歧視、所壓迫著的異端,更是呼喚著愛去照耀和開墾的處女地。”

             

  ——摘錄史鐵生《病隙碎筆》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