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SyOkhcL4oU1g01nH0tosIw
本文字數1587,閱讀時長大約6分鍾
導讀:《哀悼基督》是第一件讓米開朗基羅名聲大噪的作品。開始創作這件雕像時,米開朗基羅僅僅22歲,3年後終於完成,人們不相信如此震撼心靈的作品出自年輕藝術家的手。
我能用藝術對抗死亡,我從大理石中釋放出永恒的生命。——米開朗基羅
《聖母憐子》局部
《哀悼基督》是第一件讓米開朗基羅名聲大噪的作品。開始創作這件雕像時,米開朗基羅僅僅22歲,3年後終於完成。
米開朗基羅《聖母憐子》(Pietà)大理石174×195cm1498-1499年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
人們不相信如此震撼心靈的作品,出自年輕藝術家的手,米開朗基羅遂在聖母胸前的飾帶上刻下了“佛羅倫薩人,米開朗基羅·博納洛第所作”。
聖母胸前的飾帶刻著米開朗基羅的名字
米開朗基羅一生共創作四件“聖母憐子”主題的雕塑,但真正能確定出處的隻有三件,分別藏於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佛羅倫薩主教座堂博物館,以及米蘭Storza城堡的隆達尼尼博物館。
而作於1555年的《巴勒斯屈那聖母憐子》,作者的歸屬“依然有爭議”。
佛羅倫薩主教座堂博物館的《聖母憐子》
《哀悼基督》取自《聖經》故事,耶穌被猶太總督比拉多抓捕,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聖母瑪利亞抱屍痛苦。
在中世紀的表現中,為了追求比例的真實,基督體型與聖母體型大小一致,難以體現聖母喪子之痛。
隆達尼尼博物館的《聖母憐子》
《哀悼基督》雖然沿襲中世紀木雕的傳統——通常采用了聖母將聖子橫抱在膝蓋上的姿勢。米開朗基羅在此做了嚐試:將一種被沿襲的古典傳統,與文藝複興時期的寫實主義完美地融合到了一起,使得雕塑自然舒展。
在作品《哀悼基督》中,米開朗基羅一反傳統表現聖母哀痛愛子的模式,采用簡潔的三角形構圖,形成標準而穩定的金字塔形。
米開朗基羅以坐姿將聖母子結合在一起,聖母靜坐,分開兩腿支撐地麵,形成穩定而堅實的基礎,耶穌橫仰在聖母的雙膝上,與聖母筆直的軀幹構成一個十字架。
陳列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內的《聖母憐子》
米開朗基羅將聖母塑造成年輕俊美的女子,刻畫得寧靜柔美。
聖母寬大的衣飾如同帷幔增加了人體的比例,同時他將成年耶穌的體型變小,以此凸顯聖母偉大的形象,聖母的形象莊嚴、崇高,顯露出寧靜沉著的感情。
《聖母憐子》的聖母像
米開朗基羅通過聖母挺直的軀幹和手勢,與死去的耶穌的重量形成對比,凸顯一種隱忍、包含宗教情懷的母親形象。如評論家所說:“她的美是直覺的,而她的哀則是本質的”。
《聖母憐子》中的基督像
聖母低垂雙目,她伸開左手,帶著沉思、悲痛的困惑與疑問,將基督呈現在世人麵前,她的麵部表情呈現出平靜的憂傷。
與基督麵容所呈出死亡的寧靜相呼應,他隻是安靜地躺在聖母的膝上,似乎隻是熟睡在母親懷中。
米開朗基羅將聖母哀子這一感情升華,觀者感受到的遠不隻是母親的傷痛,而是人類對基督之殤的無比沉痛之情。米開朗基羅寄托了他對文藝複興宗教改革者薩沃納洛拉的哀思,他就是米開朗基羅心中的基督形象。
《聖母憐子》中基督和聖母的手部
作品的每一處細節,無論是衣褶的層疊、肢體上凸出的血管,都打磨得精致異常,大理石溫潤的質感幾乎觸手可及。在《聖母憐子》相關題材中,這尊像堪稱完美典範,無瑕可指。
在此之後,米開朗基羅反複探索這個題材。1501年始,他著手創作一尊聖母子的雕像,聖母的麵容與這件成名之作頗有幾分神似;而現今確認出自米開朗基羅之手的一幅作於1533-1534年間的素描手稿,也描繪了同樣相似的構圖。
《聖母憐子》素描手稿
關於《聖母憐子》:米開朗基羅在22歲時完成;聖伯多祿大殿中的典範之作;米開朗基羅用三角形構圖形成穩定堅實的雕塑;將聖母形象塑造得年輕秀美;借聖母,表現人類對基督之殤的無比沉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