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路心語,一位美國華人心髒科醫生的行醫筆記
91. 醫生做科普,最難的是什麽?
最近和“文學城”的一位網友交流時,對方問我:現在醫生在網上做科普,您覺得最難的是什麽?是應對鋪天蓋地的虛假信息,還是把專業知識講得通俗易懂,讓大家都能聽懂?
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而且,這個問題不僅該問醫生,也同樣該問大眾:大家是否需要科普?需要怎樣的科普?
在回答之前,我想先和大家探討幾個簡單卻常見的疑問:
1. 看病要不要聽醫生的?答案其實很直接: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就像家裏電路出問題會請電工,醫生同樣是一個具備專業技能的群體,能夠在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中給出明確的指導。因此,看病時我們當然應該認真聽取醫生的建議。
2. 看病是不是所有時候都要聽醫生的?醫生會提供專業的診療建議,但是否遵循,最終是病人的選擇。我常引用的一句話是:“最高質量的醫療,是讓患者選擇最符合其價值觀、偏好和目標的治療方案;而醫生要確保這些決定並非出於無知或恐懼。” 在“共同決策”(shared decision-making)的過程中,醫護人員需要把所有可行的治療方案和可能的後果都清楚告知患者。
比如,當我和某個病人討論嚴重冠心病的治療時,會介紹心髒搭橋、支架以及非手術治療等所有選項,並解釋各自的長期預後。作為醫生,我會根據指南和臨床經驗建議心髒搭橋,病人在了解信息後,大多數會認同,但也有選擇支架甚至拒絕手術的。這些選擇都是基於病人的價值觀和對生活的考量。
3. 醫生喜歡什麽樣的病人?我不能代表所有醫生,但就我個人而言,我欣賞思想開放、願意溝通的病人,而不是偏激固執或者排斥的態度。不能像美國的兩黨之爭:非黑即白、毫無包容。
我希望看到病人願意接受與自己健康相關的新知識。有位工程師病人讓我印象深刻,我給他講解心衰的機理和治療方案時,他不僅認真聽,還能結合自己的背景理解,並積極配合治療。
如今信息獲取極其便利,上網就能搜索,甚至可以通過ChatGPT、Grok 等工具獲取醫學前沿的總結。我特別喜歡那些有準備的病人,帶著問題來門診,能夠與醫生在同一個頻道上探討。三十年前,這是很難想象的,那時能夠去圖書館查資料的人鳳毛麟角。我時常提醒病人:要珍惜這個時代,充分利用信息資源,同時也要善用醫生的幫助,幫你“去偽存真”。
最後,再回到開頭的問題:醫生做科普,最難的是什麽?在我看來,最難的其實是——找到真正願意聆聽、願意思考的受眾。
醫學科普並不僅僅是把複雜的知識簡單化,更是把專業的智慧轉化為大眾能理解、能應用的常識。醫生的使命,不隻是治病救人,更是幫助大眾在健康的道路上少走彎路,減少恐懼與誤解。
如果有人願意停下來聽一聽,願意帶著信任與好奇心去理解,那科普就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而是一份關懷的分享,也是一種守護的力量。
(更多醫學科普知識關注微信公眾號:第二診療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