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客行

您好!我是達客,喜歡以書為線索,再到實地經曆,很願意和朋友一起分享其間的樂趣和見聞。 “達客行”不求廣為人知,但求覓得同道!
歡迎訪問我的YouTube個人頻道 “達客行”
正文

早逝的清朝16歲公派留學生

(2024-02-28 05:55:22) 下一個

約在150年前,一位年僅15歲的中國孩童,也許在這棟樓裏上過課。兩層的紅磚房位於我們上一期介紹的衣領城,特洛伊的倫斯勒理工學院,簡稱RPI。當時是RPI的化學實驗室,也是目前RPI現存最早的建築。我想象中在這裏上課的孩子名叫潘銘鍾,是清朝首批留美幼童中第一位考入美國大學的學生,可以說也是中國第一位考入美國的公派留學生。這期視頻就講講潘銘鍾的故事。

留美幼童

 

去年9月,在閉館前一天,我們趕到康州哈特福德市的康州博物館,他們為紀念中國留美學生開啟150周年舉辦了題為《旅途》的展覽。多年前,國內曾有部記錄片《幼童》,大家在網上能搜到,講述了這批留美學童的故事。自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共派出了四批120名幼童來到當時叫“花旗國”的美國,這也是最早的公派留學生。他們平均年齡13歲左右。主持這一事務的李鴻章稱這是:中華創始之舉,古今未有之事。這是1873年7月27日的《紐約時報》以《中國幼童》 (The Chinese Children) 為題,對第二批幼童的報道。

 

按計劃,這些幼童的學製是15年,從中小學一直到大學。到達美國後先在中小學學習英文,他們分別住在麻省和康州美國人家裏,同美國房東一起生活、渡假和去教堂,以迅速提高語言能力項目的負責人之一是最早的自費留學歸國的容閎。當時,他的住宅和項目的辦公地點就在這裏,建築已經被拆掉了。

 

展覽展示了搜集到的文物和書信,看到這些實物,感覺那些孩子的生活和學習離我們並不遙遠。

 

詹天佑最好的朋友

 

在首批留美的30名幼童中,有一位11歲的廣東南海小男孩叫潘銘鍾。他是年齡最小個子最小的一個。與潘銘鍾關係最好的是大家都熟悉的詹天佑,兩人總是形影不離。按規定,這些小留學生除了在美國中學學習外,要定期回到哈特福德學習中文,每次回來,詹天佑和潘銘鍾都住在一個房間。詹天佑半夜醒來時,經常看到同伴在挑燈夜讀。

 

潘銘鍾學習非常刻苦,甚至著迷。其他孩子會參加課外的棒球或遊泳活動,他則喜歡讀書,尤其是數理化方麵的書籍。1876年,費城舉辦博覽會,留美幼童都去參觀,在會展上,詹天佑知道潘銘鍾物理化學知識豐富,不時向他問些感興趣的問題。

 

1877年,在高中老師和寄局家庭家長的鼓勵下,15歲的潘銘鍾考入了RPI,成為留美幼童中第一位考入美國大學的學生。這意味著,在來美的五年中,潘銘鍾不但通過了語言關,還完成了美國小學到高中的課程。潘銘鍾被錄取的消息傳到管理幼童的機構,大家一片歡喜和鼓舞,負責人的容閎特意帶來紅酒祝賀,歡送他到RPI求學,還獎勵了一筆銀子。這個年齡和個頭都最小的潘銘鍾一下成為大家的榜樣。

 

校旗插上月球的大學

潘銘鍾入學的倫斯勒理工學院RPI是美國成立最早的工學院。1824年由畢業於哈佛大學的斯蒂芬·萬·倫斯勒先生創建。RPI比麻省理工學院的建校還早。紐約市的地標建築之一——布魯克林橋的建造者之一就是RPI的畢業生。二戰期間,RPI是美國軍方的重要研究和教育基地。尤其值得驕傲的是,RPI在美國航天事業上的成就,在學校傑出校友中,有首次把人類送上月球的阿波羅11計劃的總指揮喬治·洛(George Low)。為記住RPI在航天方麵的貢獻,RPI的校旗與美國國旗一起被插在月球上。另一個離我們近的例子是,首次使用並定義了電子郵件信箱中“@”字符的雷蒙德·湯姆林森(Raymond Tomlinson),也是RPI的傑出校友。今天,在RPI留學的華人學生有300多人。繼潘銘鍾後,又有四位留美幼童考入RPI,不過,因為清政府改變政策提前召回了他們。不過,回國後三人參加了海軍,有人還英勇參加過甲午海戰,另外一人成為鐵路工程師。

 

染病去世

 

這是《紐約時報》1879年12月1日轉載《特洛伊時報》的文章,題目是《中國學生在特洛伊離世》。報道說,RPI1882班的中國學生潘銘鍾過世。原因是暑假期間,潘銘鍾參加一個在海邊的露營活動後,染上肺結核,因為擔心學習進度,繼續堅持上課,直到病情加重被強製停課。臥床兩周後去世。報道還說,潘是位非常聰明勤奮的學生,在班裏成績第一。

 

報道還說,潘銘鍾在RPI的時候,在第二街的長老會教會皈依為基督徒,臥病休息時還給克拉克牧師寫了首短詩

 

Where I lie there let me die,  

Where'er I be, there bury me."

 

我躺的地方,就是我去的地方,

無論我去哪裏,我就埋在那裏。

 

得知潘銘鍾去世的消息,容閎很惋惜,並出錢在哈特福德一個墓園買了塊地,安葬了年僅16歲的潘銘鍾。

 

參觀康州《旅途》展覽的時候,還結識了自願參與組織展覽的小曲,他整理翻譯了一些保存下來的書信。我想有機會單獨讓他講講。我們兩個後來的留學生,因為對前人的好奇和敬意不期而遇,這也是做達客行視頻的樂趣,希望下次在哪個地方咱們也相遇一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達客行 回複 悄悄話 Thanks for sharing the stories.
矽穀工匠 回複 悄悄話 They were all very Americanized. Zhan went to Yale in 1878. He had to graduate in two years because the Qing scholarship was ending. When Zhan went back to China, he was discriminated against. All good contracts goes to Yang Ren. He was lucky he got the contract to build Ba Da Ling rail from Emperor Yuan Shi Kai.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