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
中國文化的力量
萬沐
我最近在接觸很多抗戰時候的史料和音像,看到在民族危亡關頭中國軍人的犧牲精神,可謂魂一夕而九驚。驚的是什麽?驚的就是我們中國軍人意外的偉大,我們民族文化意外的強大。當時,無論是中央軍和地方軍在國家尊嚴麵前都選擇了毫不猶豫的奮鬥與犧牲。張自忠、戴安瀾等二百多位將軍和幾百萬抗戰軍人為國捐軀,成就了一幅幅壯烈的衛國戰爭的曆史畫卷。以前魯迅小說給我強加的許多關於中國“國民性”的烙印,竟完全消失了。而中國曆史教科書中關於國軍在日軍麵前不堪一擊,中國軍隊一潰千裏的說辭,也證明完全就是謊言。還有,西方人當時給我們強加的所謂“東方病夫”的言論,我認為更是一派胡言。
回顧抗戰曆史,我們清楚地看到,在國家團結禦侮的關鍵時刻,不僅中央軍全力以赴,所謂的地方軍閥並沒有選擇回避,許多還成了全國抗戰的先鋒,如劉湘,主動迎請中央政府入川,為抗戰提供了大量財政軍事支持,最後病歿於前線;宋哲元打響了全麵抗戰的第一槍;而閻錫山的抗戰也不馬虎,堵住了日本人經山西南下的那條路線【注】。就連河南宛西的小軍閥別廷芳,也為抗戰出力甚巨-----還有段祺瑞、吳佩孚等北洋軍閥,雖然已在中國政壇已經失勢,但在民族大義麵前,卻和中央政府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此種例子太多太多,不勝枚舉!國難當頭,萬眾一心,是日本人想對中國分而治之的圖謀難以徹底實現的原因。
更令人感動的是,許多少數民族地區的地方軍,在國家危亡的關頭也沒有絲毫的猶豫,比如,有一支由苗族、布依族組成的貴州軍隊,單衣草鞋上前線,當民眾問,如何過冬時,他們回答,沒有想到要活過冬天。想想,這是何等無畏的犧牲精神!抗戰期間,貴州一個小省,就有七十萬子弟兵為國捐軀。還有廣西的狼兵,雲南的軍人,大部分都是少數民族的士兵,其英勇報國的事跡,更是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悲壯故事。而盧溝橋事變中殉國的佟麟閣將軍就是滿族人,看到這些史料,這怎能不令人對少數民族同胞的國家忠誠倍生敬意!
最令人意外的是,各地的土匪黑社會在民族大義麵前,也站到了正確的一麵,比如東北的座山雕和上海的杜月笙等就是實例,即使流氓大亨黃金榮,也選擇了隱居,沒有失去國格。
我最近在想,滿清皇室殖民中國近三百年,對中國實行文化謀殺,當時中國識字人口隻占百分之一,在國家幾乎被掏空的情況下,中華民國建立僅僅二十年,中國一個落後貧窮的農業民族,麵對強大的日本工業國侵略,為何能爆發出如此強大的凝聚力?淞滬抗戰,台兒莊戰役,長沙保衛戰,衡陽保衛戰,常德保衛戰,都是異常慘烈的煉獄之戰,中國軍人為什麽能夠視死如歸,中國社會的三教九流,為什麽能眾誌成城,這個巨大的力量是從何而來的?
我以為,這種力量就是來自中國的傳統文化,準確地說,主要是來自中國儒家文化,來自於其核心價值:仁,以及由此派生的禮、義、廉、恥,忠、孝、節、義等一些列價值觀。
儒家文化,曾讓中國曆代產生了一大批仁人誌士鐵肩擔道義,保持了中華民族的道統和法統世代不墜。雖然中國曆史上曾有兩次半(元、清算兩次,五胡十六國算半次)滅國,但是由於孔孟之道始終占據主流意識形態,中國並沒有亡天下,中華的儒家道統依然一代一代傳了下來。
我們知道,中華其所以為中華,就在於我們有三皇五帝,有文武周公,有孔子孟子,有倉頡的方塊字,這些都構成了中華文化的關鍵要素。但是,近代以來,有兩種人企圖消滅中國的文化,一種是接受了巴黎公社和蘇聯紅色文化的那批人,最後發展的惡果,就是文化大革命的產生。他們將傳統的物質文化消滅殆盡,還企圖將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也徹底消滅。另一種人就是目前接受所謂西方價值,將民族文化貶得一無是處的那批人。這兩批人其實是比曆代入侵者及漢奸群體更可怕的存在,因為入侵者和漢奸群體,主要是致力於對中原政權的改變,並沒有危及我們民族的道統,而這兩批人卻要把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徹底鏟除。
應該看到,由於中華文化的感召力,曆史上草原民族在褪去了原始民族的蒙昧野蠻之後,對我們的民族文化還是崇拜有加的,比如,元朝曾封孔夫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滿清更是全盤接受了儒家的思想。北魏時候,鮮卑族孝文帝的改革,其實也是向儒家文化的一次集體投誠。在隋統一前,曾經遭到草原民族嚴重破壞的北方,其實已經完全回歸到了儒家的道統,這也為國家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當然,有人會說,這些統治者實施的都是陽儒陰法,但誰又能否認曆朝曆代儒家思想的國家意識形態主導地位呢?
(張自忠)
回到我們前頭的話題,在中華民族最危難的關頭,其所以我們最終戰勝了日本侵略者,就在於我們民族偉大的文化。“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精神,成就了當時“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抗戰守土,人人有責”那樣一個全民禦侮的壯烈局麵。當然,民主與科學思想的注入,也使得中國傳統文化更顯活力,但肯定這種民族精神的鑄成,是以傳統文化為根基的。
可能有人會反駁我,中華文化如此偉大,為什麽宋會亡於蒙古?我以為,南宋盡管在當時高度文明,但軍事上仍然處於冷兵器時代,草原民族擅長騎射,其破壞力是當時宋朝的農業文明所難以抵抗的。尤其當時蒙古鐵騎已經向西蕩平了多瑙河流域,還可能要拿下印度、埃及的情況下,南宋軍民依然遲滯了滅國半個世紀之久,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後來明朝亡於滿清,大概也是這個原因,即使我們的抗破壞性沒有上升到一個巨大的高度,如同錦繡難以抵擋荊棘撕扯是同一個道理。
當我們要看到,盡管草原民族對中原曾有兩次巨大的破壞,但是最終都被中原文明同化了,五胡十六國時,適應中華文明的民族生存下來了,而繼續保持血腥本性的則會被徹底消滅,比如羯族在民族英雄冉閔的打擊下,之後在曆史上就不複存在了。
而與其說元、清是蒙古和滿洲人對中原的殖民統治,不如說是蒙古和滿人進入中原學習華夏文明,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蒙古和滿清在儒家文化的感召下,也加入了大中華的文化圈。即使自以為是的日本人,盡管甲午戰爭後,產生了“侮華思想”,但那隻是對中國政權的一種輕視,但對中華文化還是抱有深深的敬意,而且自身也有很大的文化自卑。最終也因為其海盜文明的淺薄,對中國三十年代政治軍事態勢的誤判,導致了毀滅性的失敗。
(王銘章)
看到這裏,希望朋友們一定要明白,就是一種文化高低的判斷,關鍵在於對人類社會的建設性。有的民族文化對外充滿了破壞性,甚至會對其它先進文明造成毀滅性的後果,這絕不能說明其強大,反而證明了它的低下和野蠻,最終是會被曆史無情淘汰的。中華民族的文化其所以一直沒有中斷,與其以儒家思想為內核,及仁義禮智信的普世性、先進性有很大的關係。
國際關係學在對國家綜合國力的分析中,將國力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兩個部分,中國的傳統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肯定是曆代中國軟實力中最關鍵之所在。現在很多淺薄之徒不懂曆史,也不讀儒家經典,就信口雌黃,妄下斷語,把一些根本不屬於儒家思想的糟粕強加在儒家的頭上,迎合近代以來的去民族文化思潮,實在是可惡至極!
需要說明的是,我並不是在談民族文化的優劣問題,而是在談落後與文明的分野問題。正如我是陝西人,但我非常厭惡以前秦國政權對周文明的破壞,對山東人民的血腥屠戮是一個道理。對秦政權的批判,並不能代表我對陝西人的評判,希望讀者明鑒。
注:山西在抗戰中的地位非常關鍵,日本人一旦從山西進入關中,再到四川,將動搖中國後方。忽必烈當年就是走這條路到大理,最後滅南宋的。
購買《僑領》等書請點擊:有折扣:萬沐新書售賣
另,品茶小軒論壇,近有山水蒼茫兄《【古風】析儒》之作。德不孤。:)
嗬嗬,很少見到儒家同道,令人感慨。
我2004年意識到,儒家所講是微觀社會之天然常道和維繫力量:三人行即有儒家道理在裡麵,即便宏觀政治結構和社會秩序已成齏粉。即便在當今西方,從新聞看,其微觀社會也不出儒家五常範圍,隻是仍在探討其常是什麼。
此後我閉門花了十餘年考察和驗證,寫了本《中國傳統學術之結構》(楊道還)。其中對儒家有詳細分析。例如,禮的四種社會功能的現代分析,似乎沒見有人寫過。此書已經被一些大學的圖書館收錄。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這之後,將傳統學術應用於當代,按社會——微觀——個人之圖景,又寫了《傳統學術與個人修養》。
現在很多淺薄之徒不懂曆史,也不讀儒家經典,就信口雌黃,妄下斷語,把一些根本不屬於儒家思想的糟粕強加在儒家的頭上,迎合近代以來的去民族文化思潮,實在是可惡至極!
謝謝您的共鳴欣賞,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我們的精神根基。儒家思想是我們民族的符號,也符合人類的普世價值,應該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