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蹤新語

追蹤記憶, 分享旅途拾零
個人資料
正文

遍訪京城老字號

(2022-07-19 20:36:32) 下一個

幾年前長駐北京,周末一大樂趣是走訪老字號餐館飯莊。雖說蘿卜白菜各有所愛每人興趣口味不盡相同,記下個人體驗,謹做拋磚引玉,供有雅興的饕客按圖索驥。是好是壞,還需親臨品鑒。如今京城高樓林立車水馬龍,能追索舊時記憶的,除了幾處藏身樓群的舊式建築,隻剩下老字號飯莊。

北京老字號按檔次以園樓飯莊、堂居店館鋪為稱;魯菜為主,改良川味大行其道;城北高檔(包括前門大柵欄)、城南大眾;清真小吃占據半壁江山。老字號都有幾道傳統拿手菜撐門麵,嚐過前三道,就算來過。新開發的菜品,屬於店家增收開源、如果隻追尋老北京口味,可以略過。

都一處燒麥館 - 分店不少,裝修一致,沒必要一定去前門大街38號那家,可就近找一家。有三百年曆史,因乾隆賜匾而馳名。燒麥有三鮮、蟹黃、素餡、豬肉大蔥幾種。隻品嚐經典豬肉大蔥燒麥即可,其它種類和配餐乾隆肯定沒嚐過。燒麥要細細品嚐,蒸大蔥肉餡本身就很有味道,配上幹柴的燙麵外皮,上麵開口,使肉餡蒸汽揮發,不像蒸餃那樣麵皮發粘。入口時,牙齒先接觸幹柴的燒麥皮,咬合後,蔥肉浸入與幹麵混合,兩種味道反差很大的食材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配上冰鎮燕京啤酒(熱粥也不錯),那感覺是無法形容的美妙。都一處是去了還想再去的地方,要不乾隆怎麽會賜匾呢?

鴻賓樓飯莊 - 清真風味,1955年從天津入京開店,號稱京城清真第一樓,不屬於老北京的八大樓。招牌菜有紅燒牛尾、紅燒蹄筋、雞蓉魚翅。牛尾蹄筋入口即化,很入味,一大盤端上來,看著就有胃口。北京清真老字號不少,做牛尾的不多。飯莊在京西北展覽館路11號,十字路西南角,門臉氣派,匾牌上寫滿阿拉伯文。兩人四菜五百起價。

 

正牌北京八大樓為東興樓(萃華樓)、泰豐樓、致美樓、鴻興樓、正陽樓、新豐樓、安福樓、春華樓、慶雲樓(數來數去,總是超過八家)。除東興樓在東安門、慶雲樓在銀錠橋、安福樓在王府井、萃華樓在八麵槽外,其餘以前均在前門大柵欄。現在還在的有五家。

東興樓飯莊 - 昔日八大樓之首,民清時官紳墨客用膳聚會之所。屬膠東菜係,招牌抓炒裏脊、醬爆雞丁、爆三樣。醬爆雞丁與峨嵋的宮保雞丁齊名,東興樓用核桃仁取代花生,醬料使用味道醇厚的麵醬。其它招牌菜有香糟魚片、糟溜三白、幹煸肉條。幹煸肉條工序複雜,88年得過大獎。其它魯菜精粹還有燕尾魚翅、雲片熊掌、油燜大蝦、紅扒魚翅、蔥燒海參、三鮮魚肚、鍋塌鮑魚盒、糟燴鴨四寶、醬汁鯉魚、醋椒活魚、幹煎桂魚煎、燴烏魚蛋、芙蓉幹貝、九轉肥腸、幹燒冬筍等。東直門內大街5號,1902年創業,原是三進四合院,所以稱莊。

泰豐樓 - 八大樓之一,在前門西大街2號。特色講究湯頭,用活雞肘子吊湯入菜。頭牌菜品燴烏魚蛋湯、芙蓉銀耳湯、酸辣雞絲湯。其他幾道也是老字號都做的蔥燒海參,宮保雞丁,糟溜魚片,幹燒桂魚,香酥全鴨,蘿卜絲餅,... 口感"清鮮脆嫩"

致美樓 - 開業於明末清初,原為姑蘇風味,後改為山東菜係,講究色香形味,因為沒鎮店菜,所以不受局限,點過拔絲紅薯、一魚四吃(酒糟魚片、鬆鼠魚、酸菜魚、糖醋魚)、醬爆鴨脯、炒西芹核桃仁。在陶然亭路39號。

慶雲樓飯莊 - 魯菜飯莊,離燕京八景之一的銀錠觀山一步之遙。招牌菜醋椒魚、糟溜魚片,還有滑溜肉片,九轉大腸,抓炒裏脊。離鼓樓不遠。

萃華樓飯莊 70年曆史,特色菜品有蔥燒海參、糟溜三白、燴烏魚蛋、翅針銀絲羹。蔥燒海參還不錯,北京老字號大多有這道菜,說不出誰家的更好,店址東安門大街19號。萃華樓的創辦者來自東興樓,因不滿東興樓少掌櫃專橫跋扈,在王府井大街八麵槽另起爐灶,因此有人將萃華樓歸為東興樓分號,不在八大樓之列。

豐澤園飯莊 - 京城八大樓之一,1930八大樓之一新豐樓飯莊的欒學堂、名廚陳煥章帶走20位師傅另立門戶,在前門外濟南春飯莊原址,開辦豐澤園。 經營濟南和膠東風味魯菜,拿手菜有一品官燕、通天魚翅、蔥燒海參、砂鍋魚肚、清燉裙邊、燴烏魚蛋。魯菜精粹砂鍋魚翅、幹魚翅、蔥燒大烏參、幹燒大鯽魚等也是名菜91年重建,有六、七家分店,在珠市口店叫過一款貝邊,味道不錯。

仿膳飯莊 - 在北海公園後海,門朝北開(北京人忌諱)1925年創辦,京城的宮廷菜館。以前是仿膳茶莊,做糕點小吃。1956年升級飯莊,經營宮廷菜肴和滿漢全席。菜品有菊花魚、烏魚蛋湯。使用景泰藍餐具,放幾塊不知從什麽地方批發來的"北京宮廷點心",小窩頭隻有窩頭形狀沒有窩頭的味道,靠旅遊團隊維持生意。晚上去比較好,沿湖的長廊,掛著燈籠,一直通到餐廳。

晉陽飯莊 - 經營山西風味菜肴,享譽的菜品有香酥鴨、過油肉、肉絲溫粉皮。老醋鱖魚也是特色菜。過油肉出鍋時淋一勺鍋邊醋,濃鬱醇厚的醋香,與肉香交織,刺激味蕾。在廣內大街白廣路10號。

 

老北京有十大堂 - 福壽堂、隆豐堂、聚賢堂、聚壽堂、燕壽堂、慶和堂、會賢堂、福壽堂、天福堂、和碩果僅存的惠豐堂。

惠豐堂 - 山東風味,以糟出名,頭牌菜有糟溜魚片、燒燴爪尖、蔥燒海參、桂花幹貝,地址在北窪路17號。據稱牌匾由慈禧題寫,其實是代筆。慈禧有手抄漢字《心經》真跡留世,字體幼稚扭曲。

同春園飯店 - 江蘇風味,原是同春園飯莊。開業之初,從南方請來高廚掌勺。頭牌菜品蟹粉獅子頭、春園一品魚。在新街口外大街甲14號。

老北京四大順都還在,以前一直在琢磨為什麽有個又一順而沒有北來順,後來發現確實有過北來順,專門賣餡餅、肉餅和手擀麵,從昌平起家。

東來順 涮羊肉,以前北京人吃涮羊肉,喜歡去東來順,上菜時一個24格調料盤,讓人眼前一亮,不像其它店一樣樣單買。在前門大街143號。來東來順隻吃涮羊肉,沒有試過其它菜式,如紅燒牛尾。

西來順 - 1930年開業,清真老字號飯莊,價錢實惠,以熱炒見長。傳統菜品有馬連良鴨子、蒜香羊羔肉、爆肚。店址在和平門北新華街116號。

南來順 - 80年老字號清真飯店,北京第三家來順,餐廳低矮,以前是南市的大眾飯館,有小吃部與正餐部。小吃出名,得過獎,價錢合理,客人很多。都是大眾化小吃,如豆腐腦、羊肉串、奶油炸糕、羊雜湯。在南菜園街12號。

又一順飯莊 - 清真風味飯莊,廣義四大順之一。開在北來順之後,創建於1948年。幾道特色菜,紅燒牛尾、芫爆散丹、它似蜜。在德外黃寺大街28號。它似蜜很有特色,羊肉裹糖麵炸酥,再澆糖汁,不過這確實是一道菜。出了個又一順,以後再開順字號飯莊就隻剩下再一順

護國寺小吃店 - 在西四牛街,北京頭牌小吃店。東四也有家分店,常被叫成東四小吃店。店內有十來張桌子,中午人滿為患,11點是最佳時段,小吃中驢打滾、豆汁、焦圈、糖火燒、艾窩窩、麵茶、豌豆黃、麻花、麻團、炸饊子、炸糕、綠豆糕都很不錯,有八十種。美中不足,是豆汁衝淡不少,正宗豆汁又酸又臭,有點泔水氣味。當年小販夏天挑擔子賣綠豆汁,天熱變質發酵,舍不得倒掉,一喝還挺提神,改名豆汁。再配上個焦圈,省著酸著了。

稻香村 - 稻香村排名前三的點心:山楂鍋盔、棗泥酥、薩其馬。看過幾家排名,棗泥酥、山楂鍋盔總排在前幾名。市麵上棗泥點心很多,棗泥餡要麽摻麵太多、要麽餡太少,稻香村的棗泥酥六麵露出左右兩麵,讓食客看清棗泥餡有多厚,實實在在的棗泥、吃得解氣。山楂鍋盔吃了多年,從未膩過,大人小孩都喜歡。薩其馬配上各種果料、下麵鋪一層芝麻、表麵蓋上瓜子仁,還有棕色焦糖品種 ...  稻香村其它幾款糕點也不錯,如拿破侖蛋糕、自來紅、鬆仁棗糕。美中不足,80年代用豆油製作的點心,不知何年起改成豬油。

80年代北京的點心,除了桃酥、蛋糕、酥皮類,都不怎麽放油,加上天氣幹燥,硬得能硌掉牙,掉在地上都摔不碎。北京月餅外號"打死狗"。相聲裏打趣,說月餅被車子壓過去,壓進土裏仍沒碎。80年代中,北京市請來南方點心小吃師傅,與北京的小吃店在東四隆福寺舉辦示範展銷,希望把南方小吃介紹到北京,結果活動一完,一切照舊。

全聚德 - 有百年曆史,家裏ABC最愛。多年前,全聚德門口曾開個小窗賣鴨架子,冬天很多人買來燉白菜。鴨架子燉白菜,是平生最厭惡的味道之一。招牌菜烤鴨和全鴨席,都與鴨子五髒六腑有關,鴨架湯、鹽水鴨肝、火燎鴨心、鹵水鴨舌,... 有很多分店,原址在前門大街30號,很難訂上位。賣點是上桌時,廚師現場片鴨子ABC的理解大相徑庭,以為是將活鴨子騙進烤爐。名聲太大,如果沒去過,不得不去一趟。

便宜坊 - 京城最早的烤鴨鋪,號稱有六百年曆史。走低價路線。價錢親民、客人很多,服務不足,地麵桌子不幹淨,不像老字號。分店眾多,沒什麽特別裝潢,原址在崇文門外大街。北京烤鴨店林立,是家店就做烤鴨,如果不在乎老字號,選擇極多。請客可以去大董,相當於全聚德,追求性價比的可選大鴨梨。大鴨梨的服務比便宜坊好很多。談起服務,老字號的服務比同檔次的新餐館差距不小,服務員對人愛答不理,去慣老字號後,肯定適應不了帶著耳麥、拿著iPad的新式飯店、如鷺鷺酒家 ...

 

北京八大居現存砂鍋居、同和居、柳泉居和後恢複的天興居。消失的有宣武門的廣和居(江豆腐),西四恩承居(廣東菜),楊梅竹斜街的萬福居(滑鱔魚),前門外大柵欄福興居(雞絲麵),鼓樓萬興居(褡褳火燒)。

砂鍋居 - 京城最大的砂鍋老字號,精於白煮、燒扒。一直在西四南大街60號。招牌菜前三名有砂鍋白肉、砂鍋獅子頭、幹炸丸子。最理想的就餐場景是外麵下著雪,找個臨窗的桌子,來兩個熱氣騰騰的沙鍋。砂鍋裏沒多少油花,白肉配酸菜,吃起來不膩。請服務員告訴廚師別放味精,不然的話,準備好一瓶飲用水。吃沙鍋一定要喝湯,裝了一肚子湯,走出門保不定還渴。這家老字號客人不多,沒開分店。附近是老樂器市場,可順道逛樂器行。

同和居飯莊 - 早期經營魯菜的老字號,主營山東福山幫的菜。鎮店名菜三不粘不粘盤、不粘勺、不粘牙;烏魚蛋湯也是必點,用料十足,口味酸辣。頭牌菜三不粘、氽鯽魚青蛤蜊、燴烏魚蛋、繡球海參。也在後海荷花市場內,地安門西大街51-2號。

柳泉居 - 八大居之一,始於明代,有四百年曆史。初建時在護國寺西口,是個小酒館,賣北京黃酒。2016年重新開張,在新街口南大街217號,離原址不遠。柳泉居的豆沙包是京城頂級豆沙包,進店看菜單,列在前20的菜品都是豆沙包,有鬆仁、棗泥、芝麻、山楂口味的。去柳泉居吃飯的,走時沒有不拎幾袋豆包回家的。2017年去過,叫了幾樣菜,居然沒有豆沙包,白去了一趟。

天興居,正宗的炒肝在天興居,前門鮮魚口街81號。老北京有一套炒肝兒文化,如歇後語豬八戒吃炒肝兒自殘天興居的炒肝兒-沒心沒肺” ...。老北京留著旗人的壞毛病,叫窮講究。如炒肝兒裏沒肝,放的是肚片;炸灌腸沒肉,放的是澱粉,後來連腸衣也免了。工序還來得個多,澱粉要染成紅色、做成灌腸形狀、切薄片、油炸、淋蒜泥鹽水 ... 

炒肝兒是北京特色小吃清末年間由前門外鮮魚口會仙居白水雜碎改進而成,白水雜碎以切成段的豬腸、肝、心、肺加調料用白湯煮就。後店主將心、肺去掉,把豬腸子洗淨煮爛,切小塊,加作料、湯,添一片豬肝兒勾芡而成,更名炒肝兒。上世紀30年代,會仙居對門兒天興居開業,也賣炒肝兒。天興居用剛出世的味精提味兒,從此搶了風頭,擠垮會仙居,屬於不正當競爭。到了五十年代,北京炒肝兒就隻有天興居名氣最大。

慶豐包子鋪 - 1948年創建,原號萬興居 1956年公私合營後專營包子,1976年更名。原址在西單東南角,現在到處開加盟店,其實就是一個普通快餐連鎖店。主營包子、粥和小菜。生意不錯,附近的居民早上穿著拖鞋來買早點,提著回家。試過主席套餐,炒肝兒放澱粉太多、拉著粘肚片太多。包子味道一般,吃過一次,不想再來。

功德林素菜飯莊 - 前門東大街甲2號,淮揚風味,菜品有金剛火方、功德素鴨、功德肉餅。試過功德林香腸、羊腩煲、燉雞塊、功德肉餅、冬菜燉肉、糖醋排骨、夫妻肺片... 11道菜花了499。外觀味道很像,吃完出門,感覺一肚子豆製品,加油糖味精。去過幾次國子監對麵一家素香齋,有海鮮自助,大蝦和北極貝做得逼真,下麵還鋪層冰塊。

全素齋 創始人在清宮膳做事,掌握了宮廷素菜技藝。用腐竹、冬筍、鮮菇、玉蘭片為材,味道以甜為主。1904年在東安市場擺攤出售素菜。1953年改名為全素齋。公私合營後,遷到王府井,以麵筋香菇口蘑木耳蓮子花生豆製品為原料,以桂皮花椒大料茴香為調料製作。在王府井大街213號。

淮陽()春飯店 - 老北京八大春,宣南春、萬家春、四如春、新南春、新路春、淮揚春、大陸春、慶林春。都已失傳,近年開業的淮陽()春,使用60年前的字號。由江蘇淮安人夏萬榮開辦,以淮揚風味菜點名聞京城。頭牌菜蟹粉獅子頭、雪菜肉絲炒年糕。地址月壇南街三裏河東路10號。

一條龍飯莊 - 清真羊肉館,本名南恒順。始於乾隆年間,涮羊肉與眾不同。招牌菜還有手切羊肉、燒餅,在前門大街27號。

厚德福酒樓 - 有百年曆史,中原的河南官府菜。招牌菜有鐵鍋蛋、糖醋瓦塊魚焙麵、蜜汁葫蘆、紫氣東來、牡丹燕菜。在德勝門內大街262號,餐館位置不錯,價錢不貴,菜色沒有特點,吃過即忘。有一道田單複齊,戰國七雄之一,是趙國死敵。趙國聯合五國差點滅了齊國,不知這道菜有何深意。

峨嵋酒家 - "峨嵋派"菜係,稱為川味京菜,有點美式中餐味道。在地安門外大街155號。鎮店三寶為宮保雞丁、魚香肉絲、峨眉老壇子。幹張肉、醬牛肉也不錯。鎮店三菜均可外賣,每天有數量限製。上午11點去,才可以保證買到。雖然北京滿大街的飯店都做這兩道菜,老字號帶辣味的京菜更有風味,說吃過峨的宮保雞丁和魚香肉絲,老北京會豎大姆指。至於與其它店的有何不同除了辣味,峨嵋的用料,宮保裏花生個頭特別大,白蔥段雞丁也切得整齊,掛汁均勻,放在大號盤裏彰顯大氣。就像華人不喜歡美式中餐,四川人也不抬舉峨,正宗川菜不甜,峨嵋派味道偏甜。地安門店往東走到二環前,可順道參觀孚王府和海運倉(也叫南新倉), 明清時北京的糧倉。五、六年沒去,現已在北京開了20多家分店。

曲園酒樓 - 湖南菜老字號,有百年曆史,留有名流筆墨。招牌菜酸辣肚尖、紅煨甲魚裙爪、東安雞。在展覽館路48號。

烤肉季飯莊 - 烤肉季三絕為烤羊腿、觀景、賞荷,主店位於風景如畫的什刹海畔,遊人必經的前海沿海步道,中午時分路過的遊客,被烤肉香味一熏,沒有不往裏麵張望的。主打烤肉和清真炒菜,頭牌是烤羊腿 - 帶骨羊腿肉,用鬆塔、鬆柴或柏木熏烤,肉味和鬆煙混在一起別有滋味,外觀就讓人垂涎欲滴。端上桌,用刀一切肉就脫骨,火候正好,不幹不柴,外酥裏嫩。鄰桌沒點的食客都會多看一眼。其它菜式還有烤羊肉片,炸亨大蝦、玉竹蹄黃、鬆鼠桂魚,有機會再去,還是會要烤羊腿。在荷花市場內,地安門外大街前海東沿14號。

烤肉宛飯莊 - 老北京有南宛北季一說,除了京北後海的烤肉季,南宛指的就是烤肉宛,城內兩大燒烤品牌,各以烤羊肉和牛肉見長。烤肉宛創建於康熙二十五年,至今已有3百年曆史。特色芝麻燒餅夾烤牛肉片。總店在南禮士路。

聚寶源 - 火鍋,在牛街回民區,老式銅鍋炭火,清湯鍋底、涮羊肉、手切羊肉、牛眼肉、爆肚、燒餅、麻醬料及時蔬。在牛街西裏商業1號樓。

美味齋 源於上海,1923年創業,1956年進京在菜市口開業,上海式的淮陽風味蘇錫幫菜,1998年停業。2005年重建,請來上海美味齋經理名廚。特色菜有紅燒肚檔,響油鱔糊,香糟小黃魚,鬆鼠鮭魚,老上海油爆蝦等。白廣路35號。

褡褳火燒 - 大眾食品,寬麵片對折填肉餡、不封口上鍋煎熟,像搭在肩上的褡褳。老北京帶芝麻的是燒餅,不帶芝麻的為火燒,40年代,東安市場上瑞明樓的褡褳火燒最有名。1876年由王府井的小食攤,發展成東安市場的瑞明樓。倒閉後,兩個店夥計在門框胡同開設祥瑞飯店,專營褡褳火燒。公私合營被收歸國有,改名瑞賓樓。一樓專賣褡褳火燒,在前門大柵欄。不知誰的主意,給改良成封口的,因此沒去過。試過崇外大街和法華寺街東北角一家開口的褡褳火燒店,小米粥隨便盛,掌櫃的坐在一邊,看誰多盛一碗,就喊有完沒完了

門釘肉餅 - 北京名小吃,顧名思義,餡餅不大,但很厚,塞滿牛肉餡,咬一口會被滋一身油。據說慈禧太後也喜歡門釘肉餅,問禦膳廚房這是什麽食物,廚師想了想宮廷大門上的釘帽,隨口說是門釘肉餅。很多小店都做,薄厚不一。吃過5塊錢一個的,現在得要10塊錢。

餛飩侯 - 1946年侯庭傑的餛飩攤,經營餛飩、燒餅、五花肉、肉腸、雞蛋卷、白酒、啤酒和褡褳火燒。攤位在八麵槽,49年搬到東安門16號,在攤位掛起北京風味餛飩侯招幅。現在北京城裏開得到處都是,門口掛著老子號牌子。試過幾次,其中一次叫過鮮肉餛飩、蟹殼黃燒餅、蝦肉蒸餃、蘿卜絲餅。味道、賣相、小菜、就餐氣氛、清潔程度都離對老子號的期望相差甚遠。去過兩三家都一樣,但價錢親民,所以不能要求物美還價廉,北京人要求不高,保留了一個老店。多年前吃過歙縣餛飩,比餛飩侯的好很多

莫斯科餐廳 - 嚴格講不屬於老字號,是京城少數幾個保留下來的50年代俄餐。味道不太對頭,如果沒去過東歐,可以來這體驗一下異國情調。麵包不是現烤的,從超市拿來的白麵包片羅宋湯一股蕃茄醬的味道,太甜奶油烤肉裏調的麵粉過多,餐具能將就就將就 … 唯一可誇耀的是餐廳氣派,大廳三層高、長柱、掛著吊燈,在北京找不到第二家。

 

八大菜係排名,魯蘇粵川浙閩湘徽,魯菜居首。縮小到四大菜係,魯淮揚粵川,魯菜也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川菜雖有名,缺了海鮮,隻能敬陪末座。老北京原有十大堂、八大樓、八大居、八大春、四大順、外加南苑北季,還有不少飯莊齋館店鋪廳。

總結一下,如果有機會去北京,又有雅興嚐試老字號,願意不避辛勞按圖索驥,每家還隻要頭牌菜,推薦峨嵋酒家宮保雞丁、鴻賓樓紅繞牛尾、烤肉季烤羊腿、豐澤園蔥燒海參、東興樓醬爆雞丁、砂鍋居砂鍋白肉、泰豐樓燴烏魚蛋湯、天興居炒肝兒、淮陽春蟹粉獅子頭、同和居三不粘、惠豐堂糟溜魚片、柳泉居豆沙包、萃華樓糟溜三白、東來順涮羊肉、烤肉宛烤牛肉片、慶雲樓醋椒魚、都一處豬肉大蔥燒賣,全聚德烤鴨。隻要是老字號,糟溜魚片、焦溜肉條、滑溜肉片也都來者不拒。

人生時間精力有限,有時需要偷個懶,幾個經營單一的老字號,不去也不會太遺憾。如小腸陳鹵煮火燒、錦芳什錦元宵、月盛齋醬牛肉、大順齋糖火燒、延吉餐廳冷麵、天福號醬肘子、桂香村月餅(不能確定是否70年代生產過那種打死狗的月餅)、茶湯李茶湯、西安飯莊羊肉泡饃(不如去西安老孫家),大地西餐廳奶汁烤鱖魚(外號小莫,去老莫就夠了),最後是北京老正興飯莊(做壽桃,不務正業。要去就去上海老正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2)
評論
綠珊瑚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寒墨' 的評論 :
香山慈幼院在玉淵潭公園附近,不是六一。
萍蹤新語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福壽裏' 的評論 : 是啊,現在更難了,文革後恢複了不少以前已經消失的老字號。
萍蹤新語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寒墨' 的評論 : 玉華台還沒去過,列進單子裏了:)
萍蹤新語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寒墨' 的評論 : 多謝! 習慣把東四的護國寺小吃店叫成東四小吃店,以前一直誤以為那是主店。該店附近還有另兩家小吃店,差了不少。
寒墨 回複 悄悄話 前麵的文章中我有一個筆誤,護國寺小吃的總店在平安裏,不是和平裏。
萍蹤新語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寒墨' 的評論 : 多謝指正,每次去,看到很多年紀大的顧客,懷舊的不少。我也記得搭六一的班車前,要換好幾次車,從城東到動物園,跨過半個北京。老字號飯店有不少是近年才恢複的,不知是否真傳。謝謝您的評論,也勾起了我兒時的記憶。
寒墨 回複 悄悄話 回味你的文章,覺得北京還有一個淮揚菜的老字號,玉華台飯莊。那裏的熗虎尾,就是鱔魚非常有名。筍絲也不錯。吃慣了幹炸丸子,不妨嚐嚐這裏的焦溜丸子,我現在比較喜歡焦溜了。還有就是玉華台的包子,芝麻醬花卷。另外,想提一下,護國寺小吃的總店在和平裏不是牛街。
福壽裏 回複 悄悄話 當年文革末期參加工作於一個社區醫院,見到一位一頭白發的老護士(從沒有結過婚)。她向我們這些年輕人炫耀說她吃遍了北京所有的飯館。當時不以為然(因為有許多事情要做)。到今天,這個文章卻引發了"吃遍北京所有飯館"的念頭
寒墨 回複 悄悄話 回看了一下你以前的文章,你在六一幼兒園入托,我妹妹也是那個幼兒園的。六一幼兒園以前應該是香山慈幼院,好像宋慶齡是名義園長。你們那個幼兒園每周六下午有發往動物園的班車,分直達和沿途停車的兩種,當年我們家住海澱,我一般都負責接妹妹。有時候周一早晨趕不上幼兒園的班車,我就坐公交車到頤和園換33路車到青龍橋站下車,再走著去你們幼兒園,那時我也就14、5歲,文革前的老初一。那段路我覺得特別遠,妹妹小,走不動了還要背她,覺得特別累。一晃我今年都70歲了。你的文章把我帶回到了少年時代。你的美食讓我更加難忘京城。謝謝你的文章。
寒墨 回複 悄悄話 你是真正的美食家。我這個地地道道的老北京甘拜下風。老北京以魯菜為主。惠豐堂,豐澤園,八大樓都是魯菜。惠豐堂的本店應該是在翠微大廈後身。我們經常關顧這個店,但是拿手菜糟溜魚片水平下降。蔥燒海參,幹炸丸子還是每餐必點之菜。
萍蹤新語 回複 悄悄話 大俠好,好久沒回去了,隻能畫餅充饑,引起你的鄉愁,罪過啊,
祝大俠一切都好,多寫文章,握手。
百萬莊大俠 回複 悄悄話 萍蹤老兄:你這不是在饞人嗎?文中所列的這些名店--那都是京城美食界的頭等艙!聽到名字就仿佛聞到了四溢飄香、、、

唉,鄉愁啊:其實也包含著味覺上的思念,無論一個人在外闖蕩多少年,即使老了,走不動了,他對於家鄉的飲食,仍懷有無限的思念。想忘也忘不了。這或許就是飲食打在心中的烙印!被你招的又想家啦!

問好老兄--握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