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得空去曼島the public theatre去觀摩了Ma-yi theatre演出的小劇場單人獨幕劇”did you eat?”.觀後深深讚歎,夾雜著頗為複雜的感受。小述如下。


Ma-yi theatre是紐約亞裔非謀利性質的一個演出社團。我關注他們好久了。他們每年約有三四部舞台劇演出。因時間機緣問題,我很難碰上,總有些遺憾。
我因關注曼島59th59theatre 的各種小劇場話劇演出已久,再看了那裏若幹部之後,總有小小不滿足。不是那些劇水準不夠,是有些題材我沒興趣。我總想,若有個亞裔劇團亞裔藝術總監,亞裔劇作者,亞裔演員,演出亞裔關注的事物,那該多好!
這回觀摩Ma-yi theatre 的演出,實在是完美解決了我的那些不滿足。“did you eat?” 一劇是由美籍韓裔女生z kim作為劇作者和表演者。當然幕後有各族裔的藝術工作者組成團隊完成了這劇的製作和演出。它的主題-韓裔女性的艱難成長之路,或是亞裔家庭文化與美國民主文化的衝突。這亞裔社會對女性雙標使女生艱難成長之路,及移民後文化衝突之狀,其實都在各個亞裔家庭裏上演著,很有同感共鳴。
故事是由那韓裔作者及演員獨自在台上自述她的成長史。她由一對韓國父母在韓國生養長大,出生即不受待見,因父母極盼男孩。屢遭挫折在夾縫中生存的她,(期間父母離異,她在兩個家庭中穿梭)。十五歲那年被送到美國讀寄宿學校,一年後父親突然斷供不再支付學費生活費。女孩艱難求生(多次自殺未遂),直至遇到真愛她願同她長期共同生活的男生。而那原家庭,母親後瀕與破產,不斷要求女孩寄錢,終於關係破裂。而父親,消失多年後希望女兒忘記過去原諒他去看望他,女孩拒絕了。即終於女孩理清了主次,從有毒的家庭壓迫中逃離出來,一切以自己的心意為主,自我生存為主。她迎來了個人的覺醒和自我獨立。劇終。(其中,did you eat?,是女主母親關心她的有限表達方式,貫徹始終)。
那主演及唯一演員,演得很棒。她台詞清晰,身體語言到位,表達充分形式多樣,個人充滿自信。其他,舞台裝置簡潔到位,音樂及燈光與劇情配合很好。總之,這一團隊製作了一台較高水準的獨幕劇。可喜可賀!我惋惜自己不知錯過了多少場,這亞裔劇團奉獻的話劇演出,以後得多觀摩觀摩。(當然觀摩紐約本地小劇場演出也是必要的,開闊眼界)。
不過呢,我也心下思考,這劇有多少當地美國觀眾會來捧場。這劇院(the public theatre)共有五個小演出場。Ma-yi theatre是常駐這劇院其中一分劇場,座位有一百二十左右。當日,樓上有其他演出似更受本地美國人喜歡,而此場演出有一半觀眾都是亞裔。
另,我也稍覺得此劇稍有點兒苦情之嫌。女主身世稍曲折,她的遭遇很多來自亞裔原生家庭的老觀念-如重男輕女,如父母對孩子的絕對控製,再如家醜不外揚(如女孩高中被父親斷供後,為繼續求學,不斷打工,身心受損,跟學校輔導員要抗焦慮藥。其母親遠洋電話對輔導員撒謊稱家庭合睦沒問題,是女兒亂講編瞎話等等)。對比美國這邊的民主文明,仿佛韓國社會家庭是個“家法猛於虎”的畸形社會。那劇講的是出生於八十年代韓國女生的遭遇。我猜測現在的韓國社會和家庭應該也有進步吧。當然同比,中國社會中國家庭也該有些進步了.
故而,這劇在紐約的亞裔人士看了共鳴會多一些。本地美國人看了會怪異會同情女主。但話說女主這樣的經曆,在亞洲社會裏遭遇過的女性們又何止億萬?比這悲慘的還有很多!我們不能光揭傷疤,更需要行動推進亞洲國家立法保障女性權益,否則就成小小“賣慘”了,影響力會小一些。(因我讀過或看看過挺多女性文章,特別是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女性,所述所寫都是慘事兒,仿佛逃離到美國之類的發達國家是唯一指望,似思維有所欠缺,或者說這樣想符合西方主流社會憐弱憐貧的價值觀,但其實逃離一個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故還需在本國進行長久爭取才能爭得相似境遇婦女的福祉。
(同時,我既希望我女兒去觀賞這劇,又害怕她看了以後,成了像那劇女主角那樣深深指責做母親的我做得不夠的“討債的女兒”。因孩子們都很熟悉“童年創傷““原生家庭的傷害”這類辭藻。再授予她這“一柄利劍”,用它“戳向我”,那可是自找沒趣呀!哪裏有完美的父母呢?等孩子再成熟些,才能理解什麽是“不完美的人生”“不完美的父母”)。
僅以此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