驛動的心

本來隻是給國內親友寫點東西,不想屢屢被封,既然已寫了,找個地方與同好同賞。
個人資料
正文

815隨感

(2025-08-15 13:02:33) 下一個

今天是二戰日本投降日,80年前的今天,日本正式宣布了無條件投降,最終結束了人類曆史上最慘烈的二戰。勝利之日,自然是各方論功行賞之日,所以一到這個日子,網友就開始爭論究竟誰才是抗日戰爭勝利的最主要因素。其實這種爭論從日本投降後就開始了,我記起當年日本投降後,陪都曾有一家報紙以“抗戰勝利”為謎麵,打一古人名猜謎。最後出來四個答案:蔣幹,毛遂,蘇武,屈原,大家各自對號入座即可。當然,今天可能蘇武被排除在外了,蘇聯對日的匆忙宣戰無非是要摘取勝利的果實而已。而當年選擇蘇武的很顯然就是今天宣傳中流砥柱的同一幫人,隻不過當年自己還不敢貪天之功,所以推出個蘇武。

小時候對抗戰最直觀的印象有兩個,都是在我家旁邊的公園,我小時候天天早晨去公園跑圈。一是陣亡的蘇軍飛行大隊長庫裏申科的陵墓,他的飛機被擊傷後墜落在長江上被淹死,被漁民打撈起來後安葬於此。後來立了一個大碑,甚至中蘇交惡的時候似乎也沒受影響。還有就是公園的鍾樓,據說以前更高,就是抗日戰爭的時候怕日本轟炸拆了。

中日戰爭對於蔣公來說,確實是最艱難的抉擇,所以才有那句悲壯的名言:犧牲未到最後關頭,絕不輕言犧牲。中日兩國最關鍵差距在於動員能力,當年小小法國能夠以一己之力對抗整個歐洲,就在於法國領先歐洲諸國的動員能力。而當年的中國雖大,其實是散沙一盤,一旦開戰,完全沒有勝利的指望。如果沒有外援,其實最佳結果無非是偏安一隅,就像曆史上的南北分治一樣。其實當時的國府高層普遍都認識到這一點,李宗仁在戰後寫的一本總結抗戰的書中也清楚的說明了這一點。當然曆史不是簡單重複,在於當時的世界不是以前的天朝中心。所以當日本襲擊珍珠港之後,國府上下一片歡騰,終於迎來了勝利的曙光,所以說抗戰勝利的最主要因素自然就不言而明了。隻是屈原似乎過分強調了原子彈的功用,但其實沒有原子彈當時的日本也撐不過一年了。不過似乎很難找到一個合適的古人名來表達這個意思,我倒是想到一個:潘美,隻不過此人聲譽不好。

10年前,馬英九曾來華府為抗戰老兵頒發勳章。當時就隻有八名老兵來領獎了,最年輕的88歲,最年長的103。其實華府附近的國軍老兵頗多,有接觸的都對其軍容風紀印象頗深。我恰好認識這位最年輕的老兵,老先生抗戰勝利的時候是洛陽軍校的士官生。他大概現在是碩果僅存的抗戰老兵了吧?不過當時尚還健碩的老兵可以出席頒獎典禮,而今天隻能窩在家裏不能出門了,老兵都漸漸凋謝了。

八十年過去了,今天所看見的不過是還在重複以前的陳詞濫調,陽光之下並無新鮮事。戰爭很多時候是最無奈的選擇,但卻無法避免,這其實是人類的宿命。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