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星期天父親帶我去北碚市郊縉雲山麓的西部科學院所屬的西部博物館參觀。在那裏我看到了許多前所未見的動植物標本特別是稀有的恐龍骨架,令我大長了見識。複原的恐龍原型是四肢發達、體型高大、尾部碩長的龐然大物,講解員說:它們乃是一億多年前的動物之王、地球霸主。
西部科學院是中國第一家民辦科學院,下設理化、地質、生物、農林4個研究所,由盧作孚於1930年在北碚創辦。抗戰期間,聚集了一些來自全國各地乃至海外的科學家們在此作科學研究,為中國的科學事業作出了顯著貢獻。1943年該院聯絡中央地質調查所等十餘家科研機構在此又興建了中國西部博物館。館內收藏地礦、古生物、動物、植物等標本數萬件,數量之大和種類之多居當時全國同類博物館之冠。
1939年我國著名古生物學家楊鍾健在北碚金剛碑發現了鳥腳龍化石,這是重慶地區最早發現的恐龍化石。之後又陸續在北碚範圍內的澄江鎮、天生橋、師範大學、杜家街、三勝鄉、童家溪等地發掘出了十三處四大類恐龍化石遺址。北碚的恐龍化石遺址分布廣泛、種類豐富、年代齊全,包含有中生代時期的蜥腳類、獸腳類、鳥腳類、劍龍等四個大類。因此北碚被古生物界譽為“恐龍之鄉”,是研究恐龍及地球演變的重要地區。西部博物館內陳列的恐龍即來自於北碚的這些發現。從講解得知,這些恐龍生活在1.5億年前的侏羅紀,那時,北碚一帶遍布沼澤和湖泊,氣候炎熱潮濕,岸邊森林密布、灌木叢生,是眾多恐龍生活聚居的地方。後來由於地球環境的巨變而全部滅絕。地球生物奇妙的發展演變曆史,令我感到新奇和震驚。
近日從網上查知,西部科學院和西部博物館舊址於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部博物館發展演變為現在的重慶自然博物館。其鎮館之寶是身長8米高4米的恐龍骨架。此恐龍於1978年在重慶永川“上遊水庫”大壩附近發現,故命名為“上遊永川龍”。它是中國唯一的最大的完整肉食恐龍骨架。
圖1,北碚中國西部科學院舊址-1
圖2,北碚中國西部科學院舊址-2
圖3,北碚中國西部科學院舊址-3
圖4,西部博物館中的恐龍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