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扯到哪

隨翻隨摘隨憶 能感受得到 , 那塊繞在南院上的雲,又來了,看著厚。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近幾年來,簡中圈有個正傷著十四億人腦筋的思辯:人跌倒,要扶嗎?

(2025-08-08 07:18:44) 下一個

近幾年來,簡中圈有個正傷著十四億人腦筋的思辯:人跌倒,要扶嗎?

 

寫書法的人,寫繁體字,還臨摹老體。但一看就知道是背的,一放下毛筆,就寫回簡體,寫四九年後的鬼畫符。這些人簡體圈裏生,簡體圈裏長。如今,寫老體繁體字的人快死光了,簡中圈裏隻剩下寫簡體字的人了。

 

寫什麽樣的字,多大的事。層出不窮的碰瓷,公路翻車後沒人問受傷的司機,卻哄搶物質,明令禁止記者采訪鉛中毒詳情,十四億人都見到跌倒的不去扶助….. 在這顆小小寰球上好像就發生在簡中圈。奇了怪了。也不知道現在的語言學理論怎麽說了,自己讀過的這樣說:語言文字是思想的工具,好像還是唯一的。簡體中文就產生這幫人和這樣的事嗎?不由心虛,自己也是其中之一。

 

近幾年來,簡中圈有個正傷著十四億人腦筋的思辯:人跌倒,要扶嗎?

 

經曆的故事:Food court裏,一家烤爐冒出濃煙。隔壁一家的老板女兒一個箭步衝上前來“要我做什麽?”老板就跟在後麵責怪“多管閑事”,女兒答得硬:“ I am Canadian”。老板,簡中圈裏生和長大的。

 

經曆過好幾次:周圍有誰趔趄,立即就有路過的問“ Are you OK”“ May l Help you?”不是環境標配,而像是與生俱來的性質。簡中圈中有讚:外國人,人人都是活雷鋒。

 

簡中圈的王浩律師的箴言是:扶以前,要想好….   今天看到一帖,一個老人跌到,有人上去扶,旁邊人提醒“你去扶好了,我拍視頻為證”。網上動不動就有全民大討論:扶焉?不扶焉?曾。一個小孩落糞坑。路過一大學生跳下,小孩救起,大學生溺斃。事後記者有問:值嗎?這記者也可以當王浩律師。

 

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其實是個無論好孬,都敢走上人前的不錯的年頭。眼下所見到的簡中圈,滿滿的是“我也想扶,但….”“我不願意為了一個對不起,付光我一生的積蓄,打好長時間官司”的思辯。

 

蘇格拉底在街上拉住誰都詰問,問一切,辯一切。但想都沒想到問扶不扶?

 

一個東德兵,把鐵絲網拉開一個口子,放一個要去西德找媽媽的孩子抬高了一點點。哪有功夫想應不應該。

 

一個人群,龐大到舉世數一數二,“應不應該”成了個問題,這個族群就有了有沒有必要存在的問題。

 

蘇格拉底不會想到問這個。哲學,邏輯的起點是:腦子沒進水。

 

“值嗎”和“可以扶,但事先要”“以及“別關係,你去扶,我拍視頻了”的地方,其實是摩爾根《部落社會》的前一階段,直立行走剛剛走穩,在森林和草原之間來回蕩,還沒做出決定。

 

李澤厚寫《告別革命》,但忘記了,這個“革命”,不少來自民國。親自發動親自指揮史無前例文革的毛主席,是民國人,所以在他的治下,老人倒了,都去扶。毛主席再壞,但想也想不到在這上麵還有什麽好想的。八個樣板戲裏的指導員和座山雕,身邊人跌倒,都會伸手扶一把的。李澤厚沒想到的是,《告別革命》往前走到民國人快死光了,進入“改開深水區”了,變成純簡中圈了,十四億堯舜犯迷惑了:“扶不扶?”這是不是有點“告別革命”的人,變得人不人,鬼不鬼了?

 

簡中圈讓秦至清,雖古尤新,讓三綱五常,變成先進思想,讓阿Q的“吳媽,我要困覺”成為勇敢,讓鴨媽媽公路護鴨寶寶不懼車流,熊爸爸護送熊貓孩子過街,都比簡中圈裏的人更有人的道徳,品行。

 

簡中圈,怎麽啦?怎麽混成這樣。去看看這兩天有關扶不扶的網議,視頻,是不是有點簡中圈裏的人直立不穩,都快要變成大灰狼的感覺?

 

 

????文:

 

“少談些主義,多談些問題”的時代,鬱鬱乎,文哉!太理想了。

 

“這樣下去,遲早要被開除球籍”。魯迅一代人的擔心。妥妥的有全球觀的一代!遠遠得寬廣於“宰相肚裏能撐船”的古人。

 

“中國為什麽走不出循環?”格局小了點,但尋思的基本單位還是挺大的,而且一聽就知道是讀過幾本書的。

 

“我們的教育之下,為什麽出不了科學大師?諾獎得主嘎少?”是揣著明白裝糊塗,但裝得討嫌不討厭。怎麽,也還是亇正經點兒的瞎琢磨。

 

“鐵鏈女,美國也有”。轉頭向下了。所謂比爛。這不是“你壞,我比你更壞”,而是,“我壞得出蛆了,管你三七二十一,給!”

 

“彎道超車”。管不了缺德不缺德了。“吃到嘴裏的肉才是真的。”連“酒肉穿腸過,我佛在心中”的功夫都給省了。

 

“厲害了,我的國”,叉腰吆喝的王婆話登上官方主頁,直截把“接地氣”“說人話”的風頭給搶了。像是活回頭了,又“工農兵,賽詩來”了,顧阿桃又回來了。

 

“他媽的”早變成“傻X”了,隔著幾層布,直接掀開來。女孩不講我操,變音成我靠,姑娘家家的聽到“先日後提拔”的話,笑嘻嘻的。於是“下台”變成“走人” 了,更具像更動感,老幼一看,都明白。

 

“扶不扶?”成了當今簡中圈一大思辯。服不服?所謂斷崖式下跌。斷崖,沒當著麵看過,這兩天小視頻裏有廣州市內泥石流帖,看了怕怕,這跌下來,就沒有再往下跌的機會了。一個人群,“扶不扶?”還要理論理論,真有點“留下的時間不多了”。

 

不扶,不是本份;扶,也不能說是勤奮。要命的是:整個簡中圈活到了Chat GPT 5,還在滿網地議:扶,還是不扶?這是要丟掉以人為本的“本”啊!就是崛起了,管什麽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鈴蘭聽風 回複 悄悄話 《人跌倒, 要扶嗎》, 愈辯愈歹.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