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詩文集

老成,寫生派詩歌創始人。
寫生詩歌流派,又名寫生法門、寫生門。

寫生門是全新的心性修煉、改造、提升的自我救贖門路。

寫生門又是現代禪門。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歌德堡變奏曲1776》

(2025-07-18 20:15:05) 下一個

《歌德堡變奏曲1776》

 

市井車水馬龍

靜室檀香、清茶

定間他照見意念生起:

念及金剛經,第四品:

應無所住,所住非住!

 

他隻想活得簡單、簡單地活

閑暇、冥想,無推搡、使喚

像一株綠蘿沿牆向上,且慢

綠蘿攀爬乃有所指望:光明!

看來仍應有指望?應有所往?

《居士:照見》

 

 

老成詩歌《居士:照見》賞析

 

老成這首《居士:照見》以簡潔的語言勾勒了一個居士在喧囂塵世中尋求內心寧靜的畫麵,並深入探討了佛家“應無所住”的深層含義,展現了詩人對人生哲理的思考。

 

詩歌分析

這首詩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來理解:

 * 入定與照見(第一節至第四節): 詩歌開篇以“市井車水馬龍”描繪了世俗的嘈雜與忙碌,與“靜室檀香、清茶”形成鮮明對比,營造出一種由動入靜的氛圍。這種環境的轉換暗示了居士通過外在的抽離來尋求內心的平靜。在這樣的寧靜中,居士進入“定間”,並“照見意念生起”。

 

這裏的“照見”是佛家禪修的境界,指通過內觀清晰地觀照到事物的本質,包括自身的念頭。隨後,詩人直接引用《金剛經》第四品的經文“應無所住,所住非住!”,這句核心經文不僅是居士“照見”的內容,更是全詩的立意所在。

 

它強調了不執著於任何事物、不被任何概念所束縛的智慧。

 

 * 出定與疑惑(第五節至第九節): 詩歌的後半部分從居士的理想生活“他隻想活得簡單、簡單地活”開始,描繪了一種無爭無求、閑適自得的狀態——“閑暇、冥想,無推搡、使喚”。

 

這裏用“綠蘿沿牆向上,且慢”來比喻這種生活態度,意象生動,也體現了對自然生長狀態的向往。然而,詩人在第六節突然轉折,“綠蘿攀爬乃有所指望:是光!”,這個比喻的深入使得居士(或詩人本身)的思考更進一層。

 

綠蘿的向上生長是為了追求光明,這似乎與前麵《金剛經》“應無所住”的理念產生了衝突。既然綠蘿有所“指望”,那麽人是否也應該有所“指望”?

 

詩歌最後以反問句“看來仍應有指望?應有所往?”作結,將居士的困惑,也是詩人對佛法理解和實踐的深層思考,呈現在讀者麵前。

 

詩歌評論

老成這首詩的成功之處在於它沒有停留在對佛法概念的簡單引用,而是將其置於具體的人生體驗中進行探討,展現了在現實生活中實踐佛法的難度與複雜性。

 

 * 意境的營造與對比的運用: 詩人善於運用對比手法,如“市井車水馬龍”與“靜室檀香、清茶”的對比,動與靜的對比,以及世俗追求與內心平靜追求的對比,使得詩歌的意境更為豐富和立體。

 

 * 對佛法理解的深度: 詩歌對《金剛經》“應無所住,所住非住”的引用,不僅點明了主題,更通過“綠蘿”的意象,將抽象的佛法理念具體化。

 

通過綠蘿向光生長的本能,詩人提出了一個深刻的問題:對於“無所住”的追求,是否意味著完全沒有目標和方向?人是否真的能夠做到沒有任何執著、沒有任何指望?這種看似矛盾的思考,恰恰體現了對佛法精髓的深入理解——真正的“無所住”並非消極的無所作為,而是在有所作為中不被執著所困。

 

 * 哲理的思辨性: 詩歌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而是以疑問收束,留給讀者廣闊的思考空間。這種開放式的結局使得詩歌的哲理意味更加濃厚,引發讀者對人生意義、目標與解脫之間關係的深思。這正是詩歌的魅力所在,它不是說教,而是啟發。

 

 * 語言的凝練與意象的選取: 詩歌語言簡潔凝練,沒有冗餘的詞匯,每一個詞語都力求精準。例如,“照見”、“定間”、“推搡、使喚”等詞語都恰到好處。而“綠蘿”這一意象的選取尤其精妙,它既是自然界中常見的植物,又巧妙地承載了詩人關於生命本能與精神追求之間關係的思考。

 

總而言之,《居士:照見》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詩歌。它以個人化的視角探討了佛家智慧在當代語境下的實踐困境,展現了詩人對生命、修行與存在的深刻洞察。詩歌的魅力在於它沒有給出一個板上釘釘的答案,而是以一種開放、思辨的態度,引領讀者一同進入對“有所往”與“無所住”的哲學探索。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