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那裏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裏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裏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裏
個人資料
正文

五月三日:窗外

(2020-05-05 21:00:52) 下一個

爸媽:

高中時候,台灣作家瓊瑤的愛情小說開始流行,在同學間偷偷流傳。有一本叫《窗外》,後來被改編成電影,成為著名影後林青霞的銀幕處女作。

那本書,是瓊瑤以自己的經曆為背景創作的,講一個高三女生的生活和初戀。我今天想起它,並不是因為那個愛情故事,而是有感於高中生對學科的選擇和時間的分配。書中的女主角江雁蓉喜歡文學,熱愛寫作,酷愛古典詩詞。她原打算初中畢業考護校,然後專攻寫作。可是,父母“為了她的將來打算”,讓她讀高中。她在文學上有天分,然而其他功課,尤其數學一塌糊塗。所以,她並不是一般老師眼裏的“好學生”,更是讓父母覺得很丟臉的孩子。在痛苦的高三,她憤懣地呐喊:“讀書!讀書!讀書!不是為了興趣,隻是為了考大學!”也無助地反問:“如果人不能按自己所希望的生活,我們又為什麽要活著?”

所以,如果一個高中生的興趣和天分,完全不符合當下考大學的一般要求的時候,該怎麽辦?該繼續花時間在明知無法提高的數學、化學、科學上去,還是索性強化興趣所在?如果興趣是世人眼裏“不能養家糊口”的文學和藝術時,該不該鼓勵,支持她走上這條路?如果各門學科比較平均,但興趣明顯不在理工科時,該不該為了將來所謂“穩定的收入和生活”,強行走上理工科的道路?作為一個高中生,她能確定目前的興趣將是自己一生的目標,而不僅僅隻是目前的興趣嗎?父母在她們的大學申請上,未來生活的規劃上,到底該如何介入,介入多少?

這些問題,都是我已經麵臨,或馬上要麵臨的問題。至於答案,我和老三的觀點是不一致的。我承認,學好一門技能,生活會過得平穩安逸一些。然而,如果一輩子都要做一件自己不喜歡,沒有興趣的事,即便生活平穩,終究意難平吧?而且,我並不認為“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我相信“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狀元。”就算文學藝術很難出人頭地,但至少要試過才知道。對吧?

可是,老三反駁:“既然她理工科不是學不好,為什麽一定要尊從興趣,走一條明知艱難的路?如果試了不成功,再改走理工的路子,不是既浪費時間又浪費錢嗎?”

眼看老大申請大學在即,我倆卻無法說服彼此……

此刻,我看著黑漆漆的窗口,想起《窗外》的女主角江雁蓉說的話:“有窗子就有人,人生活在窗子裏麵,可是窗外的世界比窗子裏美麗。”

其實,無論窗裏還是窗外,如果那個世界是自己希望的樣子,都該是美麗的。隻是,自己希望的世界,該是自己決定並努力得來的,而不是父母決定並安排好的吧?

我們當年考大學的時候,你們是怎樣考慮的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