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美關係進入“競爭主導、有限合作”階段,貿易摩擦、技術封鎖、供應鏈重構等舉措推動“經濟脫鉤”趨勢;與此同時,兩國在治理邏輯與手段上出現明顯趨同:國家主導的產業政策、法律的域外適用(長臂管轄)、以國家安全名義重塑經濟政策邊界。
稀土產業因其在高端製造、國防與新能源領域的關鍵性,成為這場結構性競爭的“試金石”與核心杠杆。我們試圖分析稀土在中美競爭中的作用,給出近年產量與加工能力數據,並同中美在港口滯港/滯箱費用監管與政策進行對比分析
一、問題背景:脫鉤、趨同與資源戰略化
脫鉤的廣度與深度:最初由貿易與投資摩擦驅動,迅速擴展至高科技(芯片、AI、量子)、關鍵原材料(稀土、鋰、鈷)、金融與人才流動等領域;政策工具包括關稅、實體清單、出口管製、對外投資審查、補貼與產業扶持等。
趨同的悖論:盡管製度與意識形態不同,但在“應對他國競爭/製約”的外部壓力下,兩國都通過國家力量重塑市場 —— 表現為積極的產業補貼(產業政策)、法律工具的域外延伸(長臂管轄)以及把“經濟問題安全化”(國安優先)。稀土作為關鍵資源,既是中國的天然優勢也是美國尋求產業自主化的首要目標。
二、稀土:為何成為中美競爭的核心要素?
技術與應用——“不可替代”的關鍵零部件原料:稀土元素在高性能永磁材料(NdFeB)、光學玻璃、拋光劑、催化劑、磁合金、軍用電子與導引係統以及風電、EV(電動車)及航空發動機等關鍵部件中有不可替代的用途,因此其供應的穩定性直接關係到國防與高端製造能力。
供應鏈結構——“從礦到磁”的鏈條決定了話語權:相比於礦產資源分布,稀土最關鍵的環節在於冶煉分離與磁材加工,這是附加值最高且技術門檻最大的環節。中國長期在冶煉分離和磁材製造上占據主導地位,使其在全球產業鏈中擁有較強的議價與調控能力。
三、數據:近年全球稀土產量與加工能力(表格與注釋)
注:下表基於 USGS、專業期刊與行業公開數據整合(以 REO — rare-earth-oxide 等價量計)。由於不同來源對“礦產 vs 冶煉分離 vs 磁材產量”口徑略有差異,表中盡量標注口徑與來源年份。具體原始數據文件/圖表可在 USGS 礦產年鑒與相關機構報告中查證。
全球主要國家稀土礦產產量(REO 等價,近年對比)
年份 全球總產量 中國 中國(加工/分離能力占比) 美國 主要其他國家2022 ~350,000 ~255,000
加工/分離能力約占全球 80%+
~41,600 澳大利亞、緬甸、俄羅斯、越南等(合計占比增多)。
2023 ~350,000–370,000 ~255,000–270,000
中國繼續主導精煉與磁材(加工能力占比 80–90%)
~41,600 緬甸、澳大利亞產量波動顯著。
2024 ~390,000(估計) ~270,000(中國配額/產量)
中國在“冶煉分離與磁材”加工能力仍然占絕對優勢(行業估計 85–90% 的中下遊加工能力在中國境內或受製於中國產能鏈)。
~45,000(Mountain Pass) 澳大利亞(Mt Weld)、緬甸、越南、南非、巴西等。
說明與來源:上表核心數據以 USGS《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2024/2025)為主幹,並輔以行業媒體與公司年報(如 MP Materials、Lynas)對“加工能力/分離能力”占比的補充性估計。USGS 明確列出了 2024 年全球礦產量與主要國家數據,行業分析則指向中國在“冶煉分離/磁材”環節的高度集中性(行業普遍估算中國占 80% 以上,某些報道和機構數字甚至提出 85–90% 的加工話語權);上述估算用於說明產業鏈控製的現實。
四、稀土政策:中美最新的製度工具與時間軸(要點與影響)
下麵給出簡明的中美稀土政策時間軸(要點),突出近三年關鍵動作與影響評估。
中美稀土政策時間軸(要點)——近年精選事件
時間 中國重要政策/事件 美國/盟友重要政策/事件
2017–2020 中國逐步收緊稀土產能許可與環境標準、淘汰小散亂產能
美國開始把稀土等列為關鍵礦產(DOE/USGS 報告逐步豐富)
2020–2022 地方與中央加大對稀土資源整合的推動(並購、行業集中)
美國通過 CHIPS/Infrastructure/防務投資,開始補貼國內關鍵礦產與加工;對外尋求盟友供應(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
2023 中國提高 2023 年稀土礦產與分離配額(例如工信部/有關部委配額)並強化環保與總量控製
美國強化對國內礦山與中遊加工扶持(DOE/DoD 投資、撥款)並簽署合作項目(對 MP Materials、Lynas 的支持)
2024 《稀土管理條例》出台/或修訂(將稀土列為國家資源、明確行業監管與環保、出口監管權)——(中國國務院/工信部等法規化推進)
美國通過/執行更多“關鍵礦產投資”與財政支持,引導企業在美建設分離/磁材產線(MP、Lynas 等項目推進)
2025 中國進一步將稀土出口與相關技術納入更嚴格的出口管製/許可管理(對境外使用含中國原產稀土的產品與技術要求申請許可),並成立或強化國營主體(如中國稀土集團)以統一調控。
美國繼續大量投入(DoD/DOE)並與澳大利亞、日本等夥伴強化“關鍵礦產夥伴關係”,推動在美或友岸國家建立分離與磁材產業鏈(MP、Lynas Texas、GM 和私企合作等)。
影響評估(簡要)
中國層麵:
通過立法(如《稀土管理條例》)與國企/央企整合(中國稀土集團化)實現對總量、配額、環境準入、技術出口的集中管理,從而把稀土轉化為“國家戰略資源”。這增加了中國在戰略談判中的籌碼。
美國層麵:
短期目標是通過財政與安全部門的支持重建“從礦到磁”的鏈條,長期目標是降低對中國冶煉分離的依賴,建立多元、盟友友岸化的供應體係(但短期內規模與成本問題仍是挑戰)。
五、產業與地緣政治的互動:中美在稀土上的戰略博弈分析
資源→加工→技術:鏈條控製優於單純資源擁有
雖然稀土礦床分布廣(中國、澳大利亞、越南、美國、巴西等都有儲量),但關鍵在於冶煉分離與高端磁材製造能力。
中國的“加工優勢”使其具有即刻影響下遊產業(尤其高端永磁體與稀土合金)的能力。若中國選擇收緊出口或技術外流,將對短期內依賴進口的企業造成顯著衝擊。
政策工具的相互作用:補貼 vs 管控
美國選擇“財政補貼 + 與盟友合作”以分散風險;
中國選擇“立法化管理 + 國企整合”以集中管控資源與對外話語權。
兩者都在以國家手段重塑供應鏈,但路徑不同:美國側重“重建多元化供應”,中國側重“集中化管理與戰略儲備”。
短期衝擊與長期調整
若中國采取更嚴格的出口限製或許可製度,短期將推高相關零部件價格、擾亂產業鏈並刺激“友岸化”與替代技術研發。
長期看,若美國與盟友持續投資並形成規模效應,產業鏈會出現“部分去中國化 + 依賴替代供應國”的結構,但成本與效率會受影響,全球供給彈性需時間建立。
六、港口停泊/滯港/滯箱費用(Demurrage & Detention)——中美政策比較與治理邏輯的另一個切麵
稀土體現“資源—產業—國家安全”鏈條,而港口費用治理則是“貿易成本與市場秩序”調節手段。兩國在應對港口額外費用(滯港費/滯箱費)上的政策差異,反映了各自監管優先級與製度工具。
1) 美國:監管趨嚴、聚焦透明與主體責任分配
關鍵變化:
美國聯邦海事委員會(FMC)在 2024 年公布並推進了關於 demurrage & detention 的最終規則(要求發票應包含最低信息、明確出賬時限、爭議程序等),旨在提高透明度、明確哪些主體可被計費、以及爭議處理時限。
該法規是基於《Ocean Shipping Reform Act(OSRA 2022)》的落實,目標是抑製航運公司和碼頭在滯期費用上隨意計費的行為並保護托運人。
實踐與爭議:
監管強調信息披露與賬單合理性,但司法層麵也出現關於具體條款的爭議(例如誰可被計費的問題在法院有不同裁定)。
總體趨勢是對 D&D(demurrage & detention)進行更嚴格規則化與托運人/承運人權責劃分。
2) 中國:以降低成本為政策導向、通過行政管理工具規範端口收費
關鍵變化:
中國交通運輸部與國家發改委持續通過《港口收費計費辦法》與相關通知,強調降低港口經營性收費、繼續實施或延續港口收費辦法,並在疫情後階段性出台減費措施以降低社會物流成本。監管重心是“降低整體港口費用水平”、優化營商環境,並由政府部門對港口經營性收費進行價格或計費規則管理。
實踐與行業操作:
中國港口通常收費水平被官方描述為“總體低於周邊國家、遠低於歐美國家”,同時地方和港口在免費期、堆存費、拖輪/引航費等項目上有明確公示與政策引導。滯期與滯箱費的具體規則常由航運公司與港口在合同與公開費目中列明,但監管層麵更偏向通過行政定價、降費通知和鼓勵措施來降低企業成本。
3) 比較與解讀
監管邏輯差異:
美國更注重“市場公平性與透明度、通過監管規則調整市場行為並設爭議救濟”;中國更注重“減費降本與行政價格/政策引導”,通過政府層麵的降費公告、執行折扣或調整來緩解成本壓力。
兩種路徑都體現了國家在應對供應鏈成本波動時的幹預,但側重點不同。
對企業的影響:
在美國,企業麵對的是更精細化的規則與爭議機製(理論上更有利於托運人爭議救濟);在中國,企業可能受益於總體降費政策,但也需麵臨各港口在免費期與具體費目上的差異化執行。總體上,兩國都在用政策工具降低運輸體係的不確定性,但方式反映不同的治理偏好 —— 美國以法治化和透明化為主,中國以行政調控和成本導向為主。
七、結論:脫鉤背景下的“趨同化治理”與戰略含義
製度趨同但路徑不同:
盡管中美在製度背景與價值取向有顯著差異,但在國家安全壓力與產業競爭壓力下,兩國都在采取較強的國家幹預手段以保障關鍵產業(如稀土、半導體)與貿易穩定(如港口收費監管)。這構成了“競爭性國家資本主義”的現實寫照。
稀土的戰略意義:
稀土既是中國的產業與治理優勢,也是美國與其盟友集中資源構建替代供應鏈的首要目標。
短期內中國在加工環節的控製力帶來談判優勢;中長期看,美國通過財政支持與國際夥伴協作有可能逐步形成有規模的替代路徑,但成本和時間代價不可忽視。
政策工具的外溢效應:
長臂管轄、出口管製、產業補貼、港口監管等工具在競爭中被常態化使用,因而全球企業將不得不在合規、采購、供應鏈多源化與成本之間做出更複雜的權衡。
總結:
中美關係,已經從以前的美方提供優惠市場,技術轉移試圖改變中方,把中方納入世界格局,改變為中國全方位和美國競爭,試圖改變美國主導的世界格局。最後,中國擅長的產業政策,國安優先,被美國學會,而美國擅長的長臂管轄,市場壟斷被中國抄襲,雙方在政治經濟各方麵都在積極競爭,但是在政策製定方麵,卻是更加趨同,所以說,中美關係是經濟脫鉤,外加政策趨同。
八、附錄:主要引用(選)與數據來源說明
(為便於後續學術引用,我在正文中已就關鍵事實給出對應引用,下麵列出部分核心來源):
USGS, “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 — Rare Earths” (2024 / 2025 數據與章節)——全球產量與主要國家礦產數據。
USGS Publications
+1
中國國務院 / 工信部關於《稀土管理條例》及港口收費計費辦法延續公告(gov.cn、交通運輸部)——中國立法與行政公告。
Government of China
+1
CSIS 分析文章與 Reuters 報道關於 2025 年中國稀土出口限製與國際反應的追蹤分析。
CSIS
+1
MP Materials、Lynas 等公司公開發布(年報/新聞稿)與行業分析(關於在美建設加工/磁材項目的進展)。
MP Materials
+1
Federal Register / FMC 關於 Demurrage & Detention 的最終規則與實施細節(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