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markya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馬克談天下(531) 假如當年留在深圳會怎樣

(2025-09-06 17:14:54) 下一個

最近半年多,很多人在不同的平台,尤其是小紅書上,瘋狂對比世界各地的生活水平和生存狀態,而大多數都是現實中的對比,今天我想要用假設體寫一個“假如當年留在深圳會怎樣”的小作文。

簡單介紹一下前提,我是1991年到1997年在深圳工作六年,1997年到美國讀書,然後工作生活,一晃就是快要三十年了,但是回想一下,如果當年沒有從深圳出發,現在會是怎樣,是否真的會錯過了那個高速發展的三十的機遇窗口,是否把本來一個億萬富翁或者科技巨人的機遇給錯過了呢,當然生活沒有假設,我們可以文學化寫一下而已。

打造全球“創新之都”,深圳為什麽行?--時政--人民網

1995年的深圳,像是一座剛剛從泥土裏拔地而起的城市,帶著混亂與新鮮的氣息。羅湖口岸外人頭攢動,東門老街的夜市燈火通明,寫字樓裏電話鈴聲此起彼伏,滿街都是揣著夢想和不安的年輕人。

那時候,我已經有一份月薪三千多的工作。這個數字在當時算得上“風光”,畢竟深圳的平均工資不過千元出頭,很多打工妹打工仔的月薪才四五百塊。可工作並不穩定,合同像一張薄薄的紙,隨時可能被撕掉。為了一個戶口,我不得不掛靠在國企,失去了進入華為的機會。

1995年的華為,還隻是龍崗一間廠房裏忙碌的公司。任正非每天帶著工程師們加班到深夜,談不上什麽“世界五百強”,但已經有人悄聲說:“這家公司,未來可能不一樣。” 我聽在耳裏,卻因為現實顧慮錯過了。

那一年,我在遠郊的梅林買下一套小戶型。總價二三十萬,周圍還是農田和低矮的民居,朋友們都搖頭,說我傻,“誰會跑那麽遠去住?” 可心裏總覺得,買一處房子,就像在深圳這片土地上插下了一根釘子。誰又能想到,這根釘子會在未來成為財富的根基?

那是一個充滿機遇和奇跡的時代,街角的股市營業廳裏,人們搬著小板凳擠在一起盯著大屏幕,紅綠數字像脈搏一樣跳動。有人咬牙切齒,有人興奮到手心冒汗。那是一個躁動的時代,財富仿佛隨時可能砸下來,又隨時可能蒸發。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個新的坊間發財神話,比如有人考賣電話黃頁的廣告成為了百萬富翁,有人靠街邊攤,三年賺了50萬等等,但是更多的故事是不能明講的,那就是很多人的第一桶金其實來自於走私,賽格電子廣場的每一個攤位的背後,都是一個小型的走私鏈條和國內的分銷網絡(有機會的話,我會再寫一篇,專門回顧一下當年認識的一些靠走私改變人生的真實故事)。

為什麽電腦城都叫“賽格”? - 知乎

1997年春季,我收拾行囊,變賣所有的資產,湊齊了兩年的研究生學費,踏上了去美國的航班。那一刻,我以為自己隻是換了一條路,卻沒想到是真正離開了另一種可能的人生。

我們先簡單回顧一下深圳30年的巨變(1995–2025)

人口

1995年:深圳常住人口約400萬。
2025年:深圳常住人口超1760萬。

工資水平

1995年:深圳職工年平均工資約1.2萬(1000元/月)。
2025年:深圳職工年平均工資約18萬(1.5萬/月)。

價值投資on X: "深圳房價20年走勢圖#房價https://t.co/gbV1XHUUk2" / X

房價(均價)

1995年:約2000–3000元/㎡。
2005年:約8000–10000元/㎡。
2015年:約3–4萬元/㎡。
2025年:約6–7萬元/㎡(核心區甚至10萬/㎡)。

一套70㎡小戶型,從1995年的20萬,漲到2024年的500萬+,漲幅25倍。

股市/機會

1990年代:股市初興,投機氛圍濃烈。
2000年代:互聯網崛起,騰訊、華為、平安、萬科等深圳公司快速成長。
2010年代:房地產紅利達到巔峰,互聯網與金融科技繼續騰飛。
2020年代:高房價、就業壓力,“35歲現象”“996”成為熱詞。

深圳超越上海,還有多遠?-36氪

下麵我來假想一下我在深圳的三種可能的人生 (從高到低)

高結局:財富自由的“趕上車”一代

如果我留在深圳,即便沒能進入華為,也可能憑借90年代的經驗在外企或本地科技公司穩住腳。1995年,我的月薪是3000多元,而當時深圳的職工平均工資大約1500元(全國平均約500元)。等到2005年,深圳平均工資已漲到約4000元,我也許能達到七八千甚至上萬。到2015年,深圳人均工資突破8000元,我可能進入兩三萬的區間。

深圳梅林郊野徑手作步道走多久- 深圳本地寶

關鍵是那套1995年在梅林花20多萬買的小戶型。

1995年:梅林房價約3000元/㎡,一套70㎡小戶型總價20多萬。
2005年:同類房價約1萬元/㎡,房子價值約70萬。
2015年:均價已到4萬元/㎡,價值約280萬。
2024年:梅林片區已達9–10萬元/㎡,這套房子價值600–700萬。

如果在2000年前後再換房,或者趁2008年金融危機、2014年之前加杠杆買兩三套,今天總資產可能輕鬆過幾千萬。

胡潤報告:深圳“千萬身家”高淨值群體約為北京四分之一

這種“高結局”的深圳人,往往就是如今的“房產中產”或“隱形富裕階層”:
工資養家,房產升值成為主要財富來源。
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國際學校、出國讀書)。
自己在50歲後逐漸減輕工作壓力,甚至半退休。
這種軌跡代表了 “普通人+早期買房+長期持有” 的財富路徑。

中結局:有房立足,生活安穩,但未實現階層躍遷

另一種可能是,我留在深圳,但工作一直徘徊在普通崗位。工資水平隨大勢上漲,生活沒有大富大貴:

1995年:收入3000元,比平均高兩倍。
2005年:月薪八九千,生活在深圳屬中等水平。
2015年:收入兩萬左右,勉強跟得上物價和房價上漲。
2024年:深圳人均工資約1.5萬,我可能在2–3萬之間。

梅林的小戶型沒有賣,一直住著。這套房子如今價值數百萬,是家庭最重要的資產。家庭資產可能在幾百萬到千萬之間。

生活特點:

房貸早就還清,至少有一套房,免去租金壓力。
孩子在深圳接受公立教育,家裏能負擔培訓、補習,甚至出國。
但如果沒有二套、三套房,沒有趕上股市、互聯網浪潮,財富增長就止步於此。

搞錢之王”:深圳最富113人

這種“中結局”的深圳人,很多就是今天的典型工薪中產:
手裏有房,日子不差,但遠談不上財務自由。
依然要上班,擔心崗位競爭和裁員。
生活重心是孩子教育和養老。

低結局:錯過機會,被房價和競爭擠出

最差的一種可能是,我留在深圳,卻因為經濟壓力或工作變動,在2000年前後賣掉了梅林的小戶型。那時房價才一萬出頭/㎡,一套房子賣掉換幾十萬現金,看似不錯,卻錯過了後來的爆炸式上漲。

接下來:

工作不穩定,工資難以匹配飛漲的物價。
租房成本越來越高,2005年市區租金已達2000–3000元/月,2024年同樣的房子要上萬。
沒有房產,就被邊緣化,隻能搬到關外(龍華、光明、東莞),生活質量下降。

這種“低結局”的深圳人,現在普遍是:
工作中年後被取代(35歲危機、外企撤離)。
資產有限,靠工資生活,月光或小額積蓄。
孩子教育資源有限,未來發展空間受限。

他們見證了深圳的崛起,卻沒能分享到這座城市創造的財富。

那我來對比一下現在的我

現實裏,我在美國:

財富:沒有深圳的房產暴漲,但衣食無憂,也有三個出租房可以收租
生活:平穩平凡單調,卻少了996和裁員焦慮
孩子:兩個孩子成長環境寬鬆,已經可以自立
未來:計劃提前退休,環遊世界

最近一個深圳來的朋友說:“如果你留在深圳,也許最後還是會像我 —— 幾十年積累,孩子出國,再移民養老。隻不過,你比我早二十多年走到這一步。”

深圳朋友的故事

前幾年,我在美國遇到了一位當年住在梅林的老朋友,他當年留在深圳,在本地公司裏一路工作到中層,日子過得算不上風光,卻也穩穩當當。那套梅林的小區後來翻了幾十倍,他還在關內換了大房子,靠著房產和工資積累,成了標準的“工薪階層中的中產”。

後來,他的女兒在深圳讀了國際學校,又申請到美國名校深造,畢業後留在美國工作。朋友為了陪伴女兒,也順勢辦了投資移民。去年,他終於在美國安頓下來,把深圳的幾套房產出租,靠租金和積蓄養老。

我們在咖啡館裏聊天,他笑著對我說:“其實啊,你要是沒走,當年留在深圳,差不多也會是我的軌跡。工作幾十年,買幾套房,孩子出國,再移民。最後啊,還是得來美國養老。隻不過,你比我早了二十多年。”

聽到這裏,我心裏微微一震。是啊,假如當年留在深圳,最終也許還是會被命運推到相似的地方。不同的,隻是路徑和時間。

回頭看,深圳和紐約,像兩條不同的河流,各自奔向大海。假如當年留在深圳,我的人生可能精彩紛呈,也可能跌宕起伏。而如今,我在這裏,過著另一種節奏的生活。或許,沒有哪一條路真正更好,隻是命運在一個偶然的時機把我引向了最適合自己的方向。

生活沒有假如,我心安處是我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1)
評論
pollyli 回複 悄悄話 98年到美國來讀書的。那個年代來讀書的那波人差不多手裏都有幾米吧,也和人民幣幾千萬了。如果在國內,也差不多這個數。可是….這麽多年除了讀書時候比較艱難,過的日子就是我想要的,自由自在的。總覺得國內國外最大的區別就是我有選擇的自由。想去哪裏生活就去哪裏,想過什麽樣的日子過什麽樣的日子。
Melee 回複 悄悄話 兩種人生都很好
都是自己的奮鬥
都是自己憑能力獲得的
tw1234 回複 悄悄話 你的文章非常客觀,公正,幾種假設也合理。與那些晚了20-30年最後還是移民的比,你後30年會自在,自由的多,因為你已經熟悉這裏的語言,環境。更重要你可能少了體檢3高。我在南加碰到很多發財大佬,移民了,但因為英語等因素,車都不敢開。什麽事都要靠下一輩。很多下一輩很差,但是他們根本判斷不出來,還跟我吹噓他們兒女英語如何好,處理事情能力強。隻能哈哈了。
格利 回複 悄悄話 博主在字裏行間還是把去留深圳作了深度的比較研究,頗有後悔之意但又不願意承認。何必呢,珍惜當下即可。就衝兒女子孫今後不用重走考托考G路,能在美國穩穩發展,自由快樂這一條,就沒有什麽可後悔的。
暖冬cool夏 回複 悄悄話 寫得很客觀,也真實。我1993年去廣州工作,雖然不是深圳,但是close enough.
“ 最後啊,還是得來美國養老”--不一定,說這話好像還早了一點。個人覺得。
markyang 回複 悄悄話 我還是想要特別強調一下,本文沒有比較的意思,而是盡可能的給出一個跨度20多年後的變化,其實中國和美國幾乎是世界上最有活力也最有潛力的兩個國家,都是非常好的平台。我個人的感覺是,在中美兩國中,深圳基本上對標灣區,都是高科技活力無限,所以選擇平台很重要,個人的努力大多數時候很難超越平台的高度,而是基於平台的高度,再提高或者分享一些。
markyang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都市悠悠' 的評論 :
握手,的確其實不需要比較,大家各自安好,中國有中國的機遇,美國有美國的精彩,總體來說,我們那個時代的一群人,在中國或者美國其實都混的不差,不同的隻是生活方式的區別而已
markyang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二胡一刀' 的評論 :
我的個人觀點是不能用個體來評價一個時代,而要用統計平均,所以我的假設是三個不同的可能性,大概率還是中間那個
markyang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Ggboy' 的評論 :
當年是去看了一下,要進去也不難,但是很難辦深圳戶口,畢竟還是民企,指標很有限,你懂的
markyang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BeijingGirl1' 的評論 :
我們那個時候出國很大一部分原因還不是國內沒有機會,而是因為外部的誘惑太大,這個就好比後來很多人會移民去香港一樣,事實上香港的生活水平已經大不如前,但是那種國際化的誘惑還在
markyang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BeijingGirl1' 的評論 :
當年那裏就是公交車的最後一站,屬於偏遠地區,大家都不看好的地方
markyang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林向田' 的評論 :
是的,房地產的紅利已經吃完,現在是回吐階段
都市悠悠 回複 悄悄話 我在深圳的時間和樓主的相吻合,92-96,當時在日企,相當於次長位置,港幣4000(和人民幣是1:1.2的關係),入駐剛建成的賽格旁的38層中電電子科技大廈。公司當時在蓮花新村租的房子,四十萬可以買一套那裏100平方左右的房子,當時沒錢也沒眼光,主要是覺得深圳也不是最終想留下的地方。看了幾個還在深的大學同學軌跡,可以預測到自己可能在深的人生軌跡,最好也不過是樓主朋友的結局。現實也是如此,在那開公司的大學同學,把閨女送到美留學,本以為可以學成回深或香港找份與金融相關的工作,可孩子不願回去,以後會不會赴美養老也不知。去過當時在阪田的華為總部看過另一個大學同學,在那天天盯著放大鏡下的印刷線路板找虛焊,當時也看不到希望。總之,人生沒有如果,對自己當年的選擇不後悔,在美有一份工作,有一定的養老金,有一個大多數留在深或國內同學不具備的沒有三高還可踢球的好身體,夠本了
二胡一刀 回複 悄悄話 我哥們名校畢業九十年代初就去了深圳,現在還是啥也沒有。不是去深圳都能發財。
Ggboy 回複 悄悄話 1996某清北畢業生去華為,工資9000
BeijingGirl1 回複 悄悄話 如今這種現象看不到了。 博主文裏當年的同學同事沒出國, 一樣可以送孩子出國,在國外買房(well,美國有一半的州近年不允許了,嗬嗬)。 早出來的人,優越感沒有了, 不過爾爾。 不眠泛酸。 文學城裏70多歲過了退休年齡, 還要在大雪天出門去打工掙錢的大有人在。有些失落可以理解。 那也不應該希望中國經濟盆盤, 曾經的故國故人陷入貧困之中啊。 實事求是,客觀評價。 不懂就是不懂, 不要亂講。
BeijingGirl1 回複 悄悄話 以前中國房價漲,經常有人用泡沫/青年人買不起房來說事兒; 現在房價跌,又說中國經濟要崩。 說這種話的往往是同一批人。 Mark的文很好,寫出了中國這30年發生的變化。 當年我們出國時, 多少國人羨慕,男生能出國,立刻可以找到漂亮女孩結婚; 女孩為了出國,不惜劈腿別人的男友,也要貼上去圖那個綠卡。
BeijingGirl1 回複 悄悄話 房價的區域性很強。 8月份深圳的新房均價55483 元/m? 環比上月持平。 這是因為現在售的500多個樓盤, 都在外部縣, 以前都不屬於深圳的外圍/邊遠/山區縣。
深圳中心的幾個區均價: 1, 福田區, 100208元/㎡. 2, 南山區, 94633元/㎡. 3, 羅湖區, 78518元/㎡.

Mark 以前的房子在梅林,屬於福田區。 那一帶以前是山野郊區區,今年發展的很好, 建了公園,徒步小徑等,雖然房價沒有福田中心的高, 但也相當不錯了。 我2010年看過那裏的新樓, 價格已經過了5萬。

林向田 回複 悄悄話 7月份深圳房價跌破6萬元,再次回到“5”字打頭時代。現在來看,這幾年的房價大跌,確實是將國內很多所謂的中產家庭一網打盡。
房價下跌30%,意味著買房人之前積攢多年的財富沒了;如果在這基礎上房價還繼續下跌,意味著他們未來的收入也要搭進去。
格利 回複 悄悄話 關鍵是“如果”,但生活中沒有“如果”。珍惜當下吧。
markyang 回複 悄悄話 馬克的文章都是個人觀點,盡量客觀公正,希望大家評論時也是就事論事,不要發表太多情緒化的留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