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一筆記

我的心路 - 行萬裏路,讀萬卷書
正文

一聲喝彩

(2019-02-12 12:38:15) 下一個
記二零一七年十月老師來訪
 
印象中高中畢業離開北京四中後隻回去過三次。第一次是八十五周年校慶。那時剛離開四中一年,同學們約著一起“回娘家”,熱熱鬧鬧的。也是唯一一次我祖父、我父親、和我三代四中人一起參加校慶。記得那次年少不經事的我在學校裏應付著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沒一會兒就和我那幫“狐朋狗友”們廝混去了,一張祖孫三代四中人同慶校慶的照片也沒留下。二十五年過去了,回頭看看,那次竟是我們爺兒仨唯一可能同慶逢五逢十校慶的機會。如果時光能倒流的話我一定會選擇當時多陪陪祖父和父親。
 
再回去是已旅居美國數年之後的千禧年十月。當時新婚燕爾,娶的竟也是四中人。把回訪四中排在了北京婚禮和西藏蜜月之間,為那次歸國行增添了一份特殊的甜蜜。在校門口通報了曾經的班主任姓名後保安就放我們倆進了校門。我們隻是在校園裏走了走,在連接教學樓和實驗樓的廊子裏坐了坐。課間時看到歡聲笑語、青春洋溢的少男少女們從身邊匆匆走過,依稀我們當年模樣。倏爾校園重歸於寂靜,我和新婚妻子輕聲分享著各自在四中求學時的趣事,開玩笑說將來有了孩子也送到四中來。在那個秋日校園的長廊下,一對新婚夫婦青春記憶中的母校鮮活了起來,甚至還闖入了這對新人對未來美好生活所能擁有的無限憧憬當中。現在還能清晰地記得那個晌午明媚的陽光和當時甜美的心情。
 
最後一次回去是五年前初夏的一天。已為人父母的我們帶著稚兒幼女無約而至,幸蒙林誌老師接待。林誌老師還熱情地安排我們參觀改建的禮堂、餐廳、操場等設施。我們一邊參觀一邊讚歎著母校的發展、祖國的進步。臨別時看著在禮堂外台階上爬上爬下樂此不疲的一雙無邪兒女,我心裏冒出的竟是責任、憂慮、和一絲傷感。我們能不能為兒女提供像我們當年得到的優質教育資源呢?他們又能傳承多少中華文化?到現在也不知這是“智者憂”呢還是“庸人自擾”。當時隻知多思無益,先剪斷三千煩惱絲,也許有時更需要的是擔當的勇氣和“勇者必勝”的決心!收獲滿滿地結束了參觀,和林誌老師道謝作別,又一次戀戀不舍地離開了母校。
 
這次來美東訪問的四中名師團裏恰巧有我熟識的兩位老師-教導主任王兆驥老師和語文顧德希老師。感謝宇曦和充之等校友的聯絡組織,闊別二十六年後終於和來訪的老師們在十月十六日晚相聚於弗吉尼亞州北部阿靈頓一家中餐館。王兆驥老師比我記憶中清瘦了許多。來聚會的校友裏還有兩對也是四中伉儷,我太太不巧出差錯過聚會,我和王兆驥老師開玩笑說他們兩對成了是因為您那時已經不當教導主任了,我和我太太就在您教導主任眼皮底下怎麽也成了呢?王老師“嗬嗬”笑笑,隻說“挺好,挺好”,看來歲月使王老師比那時候更神光內斂,功力深湛了。但也覺得出直到後來我老實交待和夫人在校時根本不認識後王老師才放下心來;)。
 
顧德希老先生應該已有七十七歲高齡了,身板依然是和我記憶中一樣的高挑挺拔,雙目還是那麽炯炯有神。顧老先生是我高一高二兩年的語文老師。顧老師於我有恩,因為我是靠語文考進的清華計算機係,當時我的所有高考科目裏語文分數最高。如果當時沒考進清華計算機係甚或沒進清華,肯定這輩子走的路會很不一樣了。當然這裏也有高三語文程剛老師的功勞。但在我心目中是顧老師啟蒙了那個十六、七歲渾渾噩噩的大男孩兒,讓一個普通男生在荷爾蒙分泌最旺盛的年紀懂得了一些中國文學之美,中華文化之美,和中國文化人所特有的一種修為、態度。雖然隻是管窺一斑,卻終生受用。
 
我高中時課堂開小差,耍耍小聰明看看課外書也是有的。作文從來寫得一塌糊塗,連自己看都覺得索然無味,卻又不知如何改進。顧老師是如何教化這樣一個頑童的呢?先是在班級聯歡會上和我手談了不到一百手圍棋,我早已潰不成軍,敗下陣來。從此以後再不敢在顧老師的課上耍小聰明,開小差,隻有認真聽講的份兒。之後校聯歡會上一睹顧老師在大禮堂舞台上演出京劇《空城計》裏“我正在城樓觀山景”一折的風采。顧先生身材高挑,雙目炯炯,站在台上不怒自威,把這諸葛亮的譚派老生戲唱得字正腔圓,餘韻繞梁。我才知道京劇原來這麽美!自那以後放學路上我會時不時地去後海邊聽票友唱兩句,慢慢了解了一些京劇裏的故事、台詞,越發感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這都源自於顧先生對我的影響。
 
記憶中最深刻的是一篇高中時的命題作文《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我的立意、論述還是了無新意,作文發回來可以看到顧老師對各處的意見和修改。但在結尾處我寫的“五指長短不一,才能高山流水得遇知音”一句被顧老師用紅筆有力地圈出,並在旁邊寫了個大大的“好”字!我當時深受鼓舞,隱約明白了要寫出好文章自己應該努力的方向。於是開始廣泛閱讀,開拓思路,終歸得益於那一時的靈光閃現和先生的一聲喝彩
 
記得幾年前在網上讀到過一篇英文文章,在文章中作者回憶他中學往事,寫到當時法語老師在課堂上放伊迪絲·琵雅芙(Édith Piaf)的歌曲。不記得原文的出處了,隻記得作者提到講台上唯美的法語老師自顧自地放著,底下學生們一臉茫然地聽著,實在頑皮的男孩子早已鬧做一團。但老師每堂課總要放一段。後來作者畢業了大家各奔東西。多年以後,成年的作者在一個慵懶的午後,在一個有柔和的陽光斜射進來的咖啡廳裏猛然聽到當年法語老師在課堂上放的伊迪絲·琵雅芙的歌曲,伴著眼前光與影的婆娑,竟使得作者刹那間無可抑製地淚流滿麵、泣不成聲...... 我讀到此想起的就是我的顧老先生。在幼小的生命中埋下一粒“美”的種子,任由歲月的風吹雨打滋養澆灌它。不經意間它生根發芽,你每一次的心靈震撼都是它在茁壯成長。當它已長成參天大樹之時,你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本來想請顧老師在席間給大家再來一段《空城計》,但因為講話超時最後被主持人轟下台來竟就忘記,留下了遺憾。後來想想,這樣留下個念想也好。相信不久的將來我會有幸再聽到顧老先生那字正腔圓、餘韻繞梁的唱腔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