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台海爆發衝突後日本可能如何反應之事,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幾天前在日本議會做出來相關的表態,製造出現在依然還未平息的日中外交危機。針對這場危機已經連續寫了4篇帖子,展示了此事上不同的側重點和思路演化的過程。
1《大康仰慕高市早苗》(附錄1)
帖子中表達了對高市早苗製造這場危機的"動機(想達到的目的)"表示不解, 但對她是否具有作為首相所需的政治智慧未作結論(需要時間進一步驗證)。
這篇帖子的重點是新西蘭大康,揶揄他對高市早苗不加遮掩的仰慕,和一往情深中得出的荒唐結論。
2 《高市早苗的第一次政治危機和失敗》(附錄2)
根據大康隨後的節目中輕描淡寫提到高市早苗"以後不再說"的間接認錯,結合CNN的報道,這篇帖子開始轉向分析: 高市的自我修正並非出於政治智慧,而是迫於政壇壓力。由此,"她是否具備首相必須的政治智慧"成為日本政壇潛在話題。
(這篇帖子最初的標題是"更正大康仰慕高市早苗種的一個信息")
3《高市早苗送給習近平一個重大勝利》(附錄3)
路透社報道日本將派特使赴華的報道,成為第三篇帖子的核心。
盡管日方淡化此行,但從"damage control/損失控製"的角度看,日本試圖通過特使訪華防止損失蔓延, 意味著它承認自己是危機的肇始者。這讓日本在日後解決危機的談判中處於被動地位。
政治上,英語中有一句話,Politics is all about perception,中文大意是,"看上去像什麽在政治上很重要"。因此,不論日本特使與中國官員私下談了什麽,日本特使匆忙前往北京一事,可以非常容易地被中國官方媒體解釋為"日本人負荊請罪", 並被大批仇日的中國民眾所相信,讓習近平獲得了一個巨大的政治勝利。
高市的急切舉動反映她承受的巨大壓力,也讓她的執政智慧再次遭受質疑。
4 《高市辭職是解決危機唯一辦法》(附錄4)
危機的本質在於高市早苗把原本不能公開的敏感議題擺上台麵,造成既成事實。這一點,中日雙方都知道。雙方還知道,日方必須為這份"收獲"付出代價,中方必須因這個"損失"得到補償,這是外交中"一物換一物"的基本常識。於是,解決這場危機的焦點就轉換成,日方肯付多大代價?中方想要多少補償?
從中方的角度說,"解鈴還須係鈴人"的道理中, 如果係鈴人"執迷不悟/死不悔改", 那懲罰係鈴人就成為一個必須的選擇。"高市早苗辭職"應是中方可以接受/能得到的最佳政治補償。
從日方的角度說,高市早苗是"日本首相",被中方逼迫辭職謝罪有辱國格,絕不可行。然而,這場本可以避免的危機給日本帶來了巨大損失,會讓日本政治精英質疑高市的政治智慧; 而長期無法平息的危機,還會讓他們質疑她的執政能力。這樣一來,"[放棄]高市早苗來平息中方的憤怒",就可能逐漸成為解決危機的一個選項,甚至唯一選項。 於是有了《高市辭職是解決危機的唯一辦法》這篇帖子。說到底,問題總是要解決的。
遺留的問題是,何時放棄高市?用什麽方式放棄?
5《高市早苗或因健康原因離職》
日後不久(幾個月)內,如果看到"高市早苗身體有恙"的媒體報道,人們不要吃驚。"高市早苗因健康原因離職", 是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體麵"解決方案。
它既能平息中方憤怒,又能讓日本政府保住麵子。對高市而言,這場危機已嚴重消耗了她的政治資本,使她日後難以推進"國家正常化"/"擴軍備戰"等政治理想,讓繼續留任失去了實際意義;而她以健康為由離職後,她的這份政治遺產卻得以保存,她個人則落得"為國家犧牲個人利益"的美名。
無論政治傾向如何,人們都應該輕易地看出一個基本事實,盡管此事讓日本短期內麵臨外交危機,但中國才是此事長期的受害者/失敗者。這是中國政府暴怒的真正原因,但高市早苗卻不得不為眼前的危機付出政治代價。Life is always unfair/生活總是很不公平。在勸退高市早苗時,日本政客或許承諾日後為她立個豐碑,記錄她在日中博弈中的獨特政治貢獻。
多年後回憶這段往事時,人們一定會豎起大拇指眼含熱淚地連聲讚譽,"大康,英雄啊!"
附錄
1. 大康仰慕高市早苗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4077/202511/11694.html
2. 高市早苗的第一個政治危機和失敗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4077/202511/12364.html
3. 高市早苗送給習近平一個重大外交勝利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4077/202511/12899.html
4. 高市辭職是解決危機唯一辦法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4077/202511/13447.html
古巴導彈危機是冷戰期間美蘇最危險的正麵對抗,發生在1962年10月,最終以雙方妥協收場,避免了核戰爭。
1962年10月中旬,美國偵察機發現古巴正在修建導彈發射場。肯尼迪宣布對古巴實施武裝封鎖,要求蘇聯撤出進攻性武器,緊張局勢驟然上升,幾乎失控。
在相互叫囂摧毀對方的公開威脅中,美蘇私下達成妥協:蘇聯從古巴撤出導彈/核武器,並接受國際組織驗證,作為回報,美國宣布不再試圖推翻卡斯特羅政府,並同意從土耳其撤出導彈係統。土耳其是北約成員,同意美國針對蘇聯部署導彈。
這一雙方拆除導彈的協議,給肯尼迪總統帶來巨大政治壓力。為了減少負麵政治影響,協議分為兩部分:
1)對外公布部分:蘇聯立刻從古巴撤出導彈,美國承諾不入侵古巴;
2)不公開部分: 美國政府私下承諾6個月後再從土耳其拆除導彈係統,蘇聯政府承諾對這個私下承諾保守秘密。
肯尼迪總統和赫魯曉夫總書記的政治智慧,讓世界避免了一場核戰爭。
2
事件初始,一切都是火紅熾熱狀態,雙方誰都不可能讓步,需要給各自的大眾演戲。
但管理/治國的核心任務是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危機。6個月左右,事件降溫,不再是頭條新聞後,媒體或出現"高市早苗身體有恙"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