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85)
2023 (104)
2024 (90)
1
路透社最新消息,為了平息高市早苗涉台言論所造成的迅速升高的日中緊張關係,日本政府決定於11月17日,周一,派一名高級外交官作為特使前往北京,以圖緩解日漸失控日中外交危機。日本外交官的名字是 Masaaki Kanai, the director of the Japanese foreign ministry's Asia and Oceania Bureau.

2
這更像是屈服中國政府的具體要求: 想平息事態麽?派個人來朝見我們習主席,叩頭認罪。
上任日本首相不久,高市早苗就送給習近平一個重大外交勝利。按大陸人民的說話風格,習近平躺贏,而高市早苗卻像是個女八路。
盡管仰慕高市早苗的新西蘭大康一口咬定,這個外交簍子是高市早苗故意捅的,但這無疑是她上任後經曆的第一個政治危機和重大失敗。失敗本就令人沮喪,其中自編自導自演的特點,是讓人最難接受的部分。
3
屈服如此之快,表明高市早苗在日本政壇(黨內)所受批評之多,壓力之大,會讓她更沒時間做頭發了。她若辭職謝罪,日本政壇又將大亂。
川普總統此時應該力挺高市早苗。
中國立場:極度憤怒,要求日本收回高市早苗的言論,沒有任何回旋餘地。
日本立場:絕不會收回言論,因為這已成為官方態度。
結果:雙方僵持,關係無法繼續,對兩國利益都不利。
唯一可行的解決方案
高市早苗辭職。 通過人事犧牲來化解僵局,雙方都能在“無法改變的現實”中找到台階。
雙方的收獲與犧牲
中國
得到一個具體結果:高市早苗被迫下台。
向國內和國際展示了堅持原則、觸底線必懲罰的決心。
在憤怒中找到一個台階,可以重新啟動與日本的關係。
日本
台灣議題首次被擺上日中關係的台麵,這是突破。
為了恢複關係,以高市辭職作為“認錯”的補償。
人走了,理念留下了。
交換模式
中國:懲罰了高市,底線得到體現,但麻煩已成事實。
日本:立場公開化,但必須犧牲高市來平息危機。
雙方:事後長期不再提及此事,以維持關係。
高市早苗的下場
如果是事先設計:為國家犧牲個人前途,可稱巾幗英雄。
如果是臨場失言:命中注定,政治代價不可避免。
如果是缺乏準備:說明政治智慧不足。
最終的結局
這場危機的解決方式,是以個人的政治犧牲換取兩國關係的暫時緩和,但理念已被寫入現實,無法抹去。
irisin2021 發表評論於 2025-11-17 06:31:10
可能與你預測的相反,這事反而有利她執政,安倍高市民意支持率很高。
****
她正在承受來自政壇/黨內的批評和壓力,如果這個危機無法妥善解決,政客們將對她的執政能力公開提出質疑,導致她的其他執政計劃也很難實施, 如推進國家正常化/擴軍備戰。
真到那時候,不是"沒有人有本事趕她走",而是她自覺無趣地辭職。同時,辭職謝罪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是擔當責任的表現。
****
按新西蘭大康的說話風格,"我是恨鐵不成鋼啊!"
1
民意可以隨時改變。川普上任10個月來,民意翻雲覆雨,哪個是判斷的標準?
一定要說民意,我從報道中讀到的此事上的民意調查,48%支持,44%反對,沒有太大的區別,你能說誰對誰錯?
2
民意隻在選舉的時候才算數。
美國總統(川普之前)從不在公開場合討論民意,他們知道善變的民意靠不住。以民意為標準判斷執政的對錯,民意高的時候還說得過去,民意低了怎麽說?智慧的總統(決策者)都避免這個陷阱。
民意不佳時,他們甚至說,"我不靠民意調查執政"。這話翻譯成中文,我是總統就按我的意圖執政,如果追隨民意執政,就是百姓執政,那還選我幹什麽? 這是政客必須具有但又不能告訴大眾的自信。
最重要的原則是,國家是精英管理,一旦百姓執掌方向,國家的方向就如民意一樣,七上八下。日本是典型的精英治國。
3
高市早苗的勉強認錯,收回成命,都表明她受到巨大的壓力。壓力不是來自民眾,而是來自日本政壇(執政精英群體,左右國家方向),他們知道具體發生了什麽,可能的危害在哪裏。百姓隻是湊熱鬧,關注點在柴米油鹽醬醋茶,而且一不順心就翻臉,民意調查隨之改變方向。
這次如此迅速派特使赴華,更說明高市早苗承受壓力之大。
4
有關這個話題,這個帖子之外還有其他兩篇,"大康仰慕高市早苗",和"高市早苗的第一個政治危機和失敗"。從不同的角度討論了這場日中外交危機。感興趣的話,可以去讀讀這兩篇帖子。
你不用同意我的意見。但你同意新西蘭大康的意見時要留意,他的意見變化很快。
他在這個問題上錯如此離譜,今天應該跪著做節目,以彌補對觀眾的誤導。但大康不會那麽做,誤導觀眾是他節目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