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卡拉瓦喬為首的那波裏畫派(也稱卡拉瓦喬畫派),興起於意大利南部的那波裏地區,曾受到了尼德蘭繪畫的影響,它反對學院派僵化的教條和巴洛克美術誇張的浮華;追求樸素、清新、直接麵對自然的表現方式;以單純、強烈的明暗,嚴謹、結實的輪廓,以前所未有的樸實無華的作風為15--16世紀文藝複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繪畫向17世紀現實主義繪畫的轉型起到了關鍵而重要的作用,對同時代的西班牙、法國、荷蘭以及19世紀的現實主義美術思潮都有著深遠影響。
米開朗基羅·梅裏西·德·卡拉瓦喬(1571年—1610年)
米開朗基羅·梅裏西·德·卡拉瓦喬是意大利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的一位著名的畫家。出生在北意大利倫巴底省的卡拉瓦喬村,因此人們稱他卡拉瓦喬。
《丘比特的勝利》卡拉瓦喬作
《丘比特的勝利》又名“愛戰勝一切”,畫於1602年。在那個精神被禁錮的年代,這幅畫一完成就被認為是一幅大逆不道的作品,以至於收藏它的人不得不將它藏在自己臥室的暗牆裏,不敢拿給別人看。然而,卡拉瓦喬帶來的激進的自然主義,兼具近乎物理上精確的觀察和生動甚至充滿戲劇性的明暗對照畫法,卻像是鴉片,讓人沉溺、愛不釋手。在卡拉瓦喬看來,這種風格是達到真實性和靈性的工具。
《丘比特的勝利》是一幅非宗教作品。畫麵中的丘比特是一個調皮搗蛋的兒童模樣,他的左腿搭在台邊,左手背在身後,右手握著箭,快樂地肆無忌憚地壞笑著。在少年右腳旁的地上,滿是被他破壞掉的物品:各種樂器、樂譜、曲尺、書本等等。畫麵中場景的布置,一如畫作標題所示,充滿象征的意味。作家仿佛通過它在告訴人們,人類隻需要服從於自身的欲望,而不必遵守任何法律、製度和道德的約束。在畫家看來,愛是人的一種肉體需求,雖然它是世俗的,但卻有強大的征服力,它的能量遠高於那些虛偽與繁瑣的所謂知識。
《丘比特的勝利》構圖簡潔,色彩亮而明快。近似於天光的光線從左側投射進來,畫中少年的形象在強烈的明暗對比中越發凸顯。強光下所產生的對比效果,可以將不必要的細節隱匿於暗影之中,從而突出所表現的主題。畫中除了小男孩的身體,其他物品(包括少年身後的一對翅膀)幾乎都是無色彩的明暗色階。這樣的處理手法,更強調了畫麵的象征寓意:與人自身的單純的欲望對比,其他事物都可以忽略不計。
雖然畫中的丘比特顯得極為真實而活潑,形態自然清新,處處洋溢著一種親切感。但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這個身體全裸,隨意微笑著,腳踩戰爭與和平的象征物的小孩,完全顛覆了愛神的形象,因此難以接受。
17世紀早期的一本回憶錄裏,提到《丘比特的勝利》中的模特被稱為“切科”,這是“弗朗西斯科”這一名字的昵稱。由此推斷,丘比特的模特可能是弗朗西斯科.伯內利,他在1610年至1625年間,被看作藝術積極分子,人稱“卡拉瓦喬的切科”。
人們很難接受《丘比特的勝利》的原因,除了畫中表達的戲謔,還有作品強烈而又曖昧的現實性。畫布上的天使背著像舞台道具一樣的翅膀,於是“丘比特”同時又讓人不得不聯想到切科,懷疑這是一幅人物肖像畫。其實這種戲謔在卡拉瓦喬之前的作品中已有觸及,他筆下的聖母既是基督之母,又是做模特的羅馬高級妓女。愛神丘比特在卡拉瓦喬筆下隻是一個調皮的少年,而聖母馬利亞在他筆下同樣能變成一位“粗野的自然人”,這種明顯缺乏美化的手法自然受到很多人的攻擊。
對藝術的異類靈感和對自己信仰的堅持,讓性格倔強的卡拉瓦喬和他的異己們開始了不停的決鬥。
《在伊默斯的晚餐》卡拉瓦喬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