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唱讚歌獻祖國
白繼周
最近網上盛行藏族歌手齊丹布演唱的歌曲《我唱讚歌獻祖國》。個人理解,這首歌之所以紅起來,一是應景十月一日的祖國76周歲誕辰,出於對祖國的熱愛;二是歌詞凝練有意境,旋律清新悠揚便於傳唱;三是歌手的音質確實漂亮,高音區音色明亮,具有穿透力。為了便於討論,我先將吳國清撰寫的歌詞推薦於後:
白雲朵朵,山鷹飛過,馬頭琴弦上春風在述說。
牧歌流淌,夢想遼闊,那是心中的漩渦。
我唱讚歌獻祖國,最美的旋律在心窩。
一寸山河,一首讚歌,美好時光處處花開朵朵。
月光撫摸,夢裏村落,歡騰氈房裏歲月在唱歌。
溫暖燈火,點亮山河,那是母親的輪廓。
我唱讚歌獻祖國,今天的夢想最蓬勃。
萬裏山河,萬般春色,追夢畫卷那裏有你有我。
可以看出,詞作家素養獨具,意境非凡,卓爾不群。
對於這樣出眾的歌詞,作曲家夏富東當仁不讓,用優美動人的旋律,給歌詞插上了翅膀,讓詞曲珠聯璧合,膾炙人口。
正因為這首歌火了,就有好多人蹭熱度,紛紛以教歌的名義拍視頻上傳網絡。有一句一句領唱的,也有用琴彈譜的。無論哪種方式都起到了音樂科普的作用。但作為專業角度,從教唱歌的實際出發,就存在一定的不足了。
大家知道,教育是一門科學,教唱歌更需要一定的專業,不是能識譜會唱歌就能夠勝任。
根據個人的粗淺認知,唱歌必須從分析入手,如定調高低,節拍形式,速度快慢等,然後逐步實踐。也就是從介紹歌詞入手,先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其次教唱曲譜,讓優美的旋律激發學生的興趣;最後配詞,一句一句,循序漸進。尤其是旋律中的關鍵節點,比如特殊的休止符、切分音、旋律走向、情感渲染等,一定要分析到位,一遍一遍,不厭其煩。
具體到這首歌唱祖國的歌曲,首先要肯定歌詞的凝練:馬頭琴弦上春風在述說;月光撫摸,夢裏村落;一寸山河,一首讚歌;萬裏山河,萬般春色。通過分析歌詞引導學生升華意境。
對於旋律,不需要過多分析,老師領唱一遍曲譜,那優美的韻律馬上就能激發興趣,讓學習者欲罷不忍。
最後說到攻難克堅,也就是教學中的重點難點,這是教師必須完成的任務,也是檢驗老師水平的試金石。
這首歌的難點在於切分音的教學:“牧歌流淌”中的“流”,配譜為八分音符5(半拍)和八分音符6(半拍) 同音連線到後一拍的十六分音符(1/4拍),共享用時值5/4拍;“淌”所配曲譜為八分附點音符1(3/4拍)和同音連線的四分音符1(1拍),共享用時值7/4拍。“流”是標準的切分音,唱完一拍後等第二拍下落後馬上轉“淌”。第二段歌詞中的“溫暖燈火”中的“燈火”也類同。
類似的還有“最美的旋律在心窩”中的“美的”,“美”配譜十六分音符6(1/4拍)和十六分音符1(1/4拍)同音連線的八分音符(半拍),共享時值一拍。“的”的音符是兩個十六分音符21(各占1/4拍,共半拍)。這句詞中的“旋”,也要重視,配譜是中音56和高音1,其中的5和高音1都是十六分音符(1/4拍),而中間的6卻是八分音符(半拍),這一句也是切分音,典型的“W”音型,也就是把一拍分成四份,第一份是5,第二份和第三份是6,最後一份是高音1。諸如此類的,這首歌中還有幾處,都必須輔導學生一一過關。
最後說說歌手對高音區的處理。這首歌的高潮是“我唱讚歌獻祖國”,“我唱讚歌”是上行旋律,“獻”是全曲最高音域235,大多人唱到這裏音色都會“虛”,而齊丹布的音色卻能高亢明亮、有磁性、極具穿透力。這是齊丹布成就本歌曲的功底,並非人人都能達到。所以這時的老師要因勢利導:唱歌要根據個人的音域來定調,不要盲目飆高音。
最後提醒一點的是,網上琴彈曲譜時出現前後倚音都一一登場,這種作為看似滴水不漏,其實畫蛇添足。因為倚音是沒有時值的,它隻限定了演唱時滑音的範圍,也就是說,倚音隻提醒演唱者,而樂手沒必要照本宣科。
作為文章結尾,我隻能這樣提醒教育者:“傳道授業解惑”的,不能隻是零碎的知識,而應該是綜合使用的方法。換句話說,老師要善於“授人以漁”,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學以致用,勇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