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洋插隊

一介教書匠,酷愛自家鄉;寓居多倫多,桑梓永難忘。
個人資料
正文

轉載:連房都買不起,大國崛起和咱有啥關係?

(2025-02-21 12:00:52) 下一個

 

連房都買不起,大國崛起和咱有啥關係?

 

格總在人間

 

( 一 )

 

 

    網上有人前幾天說,大國崛起跟你有啥關係?照樣買不起房子!讚同的人還挺多。

 

    我記得知乎上也有類似的經典提問:一說大國崛起,本應該對未來充滿希望,但一看自己的生活又覺得焦慮萬分?

 

    很矛盾嗎?其實非常合理。

 

    接下來的內容會比較顛覆,甚至有點冒犯,請讀者做好準備。

 

    首先要記住一句話:我們所有人追求的並不是金錢或者物質,而是自己在社會序列中的排位。

 

    這話怎麽講?

 

    你可以想一想:如果要論物質享受,現在人手一部智能手機,躺床上刷視頻就能縱觀全球頂級自然人文景觀和文化藝術。

 

    信息和知識層麵,隻需要幾分鍾,任何國際國內大事就在手機端刷屏、被你了解;你登錄互聯網就能自學各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和天下人交朋友。

 

    打車去超市,能買全國全球各地美食。

 

    商場裏是全國乃至全球各大品牌的衣裝帽飾。

 

    隻要你願意,一張機票飛往其他城市探親訪友,當日就能來回。

 

    你生病去醫院,X光和核磁共振提前發現身體癌變並及早幹預。

 

    ……

 

    所有這些生活條件,是人類有史以來,任何一位君王都無法享受到的;包括我們的平均壽命,也大大超過人類曆史上絕大部分君王。

 

    而我們能享受這些,全是拜最近100多年科學技術進步所賜。

 

    但問題來了:在這麽豐富的物質條件下,你的幸福感比皇帝還高嗎?沒有吧?皇帝依然比你幸福得多。

 

    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在人口序列中的位置極度靠前,位列九尊,天下第一。而你呢,排序比他差得太遠。所以你不會滿足,你還想要更多。

 

    這就是為什麽說,看起來每人都是在追求金錢和財富,但實際上,我們追求的是人口序列中的排位。這是人的本性!

 

    現在來看中國的大國崛起,意味著什麽?

 

    情感層麵的愛國主義就不談了,我想說的是,國家崛起,每個中國人都是既得利益者。

 

    因為這意味著14億中國人在全人類80億中的序列排位,會整體提升。

 

    就像一艘巨型遊輪,速度快了,無論你在頭等艙、二等艙還是三等艙,都一定比其他遊輪跑得更遠,欣賞更多的景致。

 

    具體說幾點,30年前出國旅行還是件稀罕事,放到30年後的今天根本就不算事。

 

    30年前我們隻能唯好萊塢和日本動漫馬首是瞻,歲數大點的都記得《泰坦尼克號》如何席卷全國票房;30年後的今天呢?黑悟空、李子柒、《哪吒2》對外國甚至西方國家反向文化輸出,賺外國人的錢。

 

    30年前留學,基本不會有人回來,因為國內實在太苦。

 

    30年後海歸大批、科學家成群回國效力,老百姓“出國後更加愛國”。

 

    有了對比才發現:僅從硬件看,一二線城市跟發達國家已經沒啥差距,甚至還更新更先進,就更別說廣大發展中國家了。

 

    所以,每個中國人都是大國崛起的既得利益者。

 

    改革開放這40多年,14億中國人在全人類80億人口中的排序,作為整體在一直持續上升。我們該不該為大國崛起歡呼,那還用說嗎?

 

    但是為啥大家環顧四周,覺得自己活得不如意乃至無比焦慮呢?

 

    這取決於你的視野,看待自己在人口序列中排位的視野

 

    橫向看,你不會跟頭頂一塊布富得流油的沙特人比,也不會跟非洲戰亂的剛果金比;縱向看,你不會跟少年時肉都吃不上父母比,下一代會咋樣你也不會比。

 

    你隻會跟和你同一個時代的,特別是你身邊的老同學,現同事,親戚或者鄰居比排位。

 

    你能出國旅行,同事們也能,沒啥好比的。

 

    你能送孩子暑假遊學,老同學也可以,沒啥好比的。

 

    但凡因為國力提升帶來的種種好處,你和周圍人都能享受,所以你沒啥感覺。

 

    但是對相互之間的排名差距變化,感受極深。

 

    比方說你十年寒窗考個211,現在有份工作雖說收入不高至少穩定,有個房子雖說不大但也夠住,家裏也有代步車,孩子可能不省心至少夠可愛,你覺得自己還行!

 

    但有一天,當你知道曾經的學渣老同學,大學考不上直接混社會,誤打誤撞做生意,現在大別墅住著,豪車開著,聲色犬馬高朋滿座,你可能就會不平衡,就開始焦慮了。

 

    你再看身邊的同事都不咋加班,因為家裏有礦,上班隻是為了找件事做。

 

    你看隔壁家孩子鋼琴十級,自己娃還天天嘻嘻哈哈玩泥巴。

 

    老公下班看不見家務,就知道躺沙發刷視頻,你就氣不打一處來。

 

    周圍所有人都在有意無意提醒你,暗示你,你在人口序列中的排名太低了,你還要繼續往前往前再往前,所有這些,就是你焦慮的根源。

 

 

( 二 )

 

    到這裏,不要跟我講其實你的要求並不高,要求高不高,得看跟誰比。

 

    要是你要求不高,為什麽不去東北鶴崗買房子呢?為什麽不回老家農村呢?那裏幾十萬就能建一棟大房子,成為全村人羨慕的話題。

 

    你不會的,因為人的本性。

 

    如果你從不到城市來,很樂意一輩子當村花村草,早早結婚生子安居樂業,在十裏八鄉的人口序列中排最前麵。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你已經來到大城市了。人一旦開闊了眼界,排名範圍就會擴展到幾百萬上千萬人群。為了排名靠前,你想要的越來越多,你也越來越焦慮。

 

    就像文章開頭的那條留言:我房子都買不起,大國崛起跟我有什麽關係?

 

    你並不想知道的是,如果沒有大國崛起,沒有各個新興產業提供就業機會,你連來大城市的機會都不會有,你也得不到這麽豐富的物質享受。當然,也不會有現在的焦慮。

 

    要知道,幾十年前的中國除了星星點點的落後城市,其餘地方,是更加落後的廣袤農村。

 

    明白了這些,你再想想,是選擇現在這樣的狀態,還是選擇成為那個無憂無慮的村花村草?

 

    答案應該很清晰吧!

 

( 三 )

 

    其實大家稍微想想就會明白,金錢的曆史並不遙遠,也就幾千年(比如中國的夏朝,公元前2000年左右),但是族群中的社會地位差異在我們的祖先還是動物的時候就已經有了(上萬年前)

 

    我們的近親,今天的黑猩猩,族群內的地位和分工已經高度清晰。

 

    可見,“追求社會地位排序”,是植根於我們作為生物最底層的基因需求。

 

    而金錢的出現,不過是讓這種需求的爭奪變得更加文明,更加“人性”。

 

    因為和平時期,大家可以通過創造價值、提供服務來賺錢,並且以金錢的多寡來決定社會地位;隻有當迫不得已進入戰爭狀態,才像野獸一樣和同類爭搶廝殺來決定誰的地位更高,誰該得到更多資源。

 

 

    金錢的本質是啥?為啥錢多的人社會地位越高成為現實?(不考慮官員公權力的情況)。然後,也想和讀者認真討論一下,我們要不要為了賺錢犧牲掉一些可能更寶貴的東西。

 

    首先,請大家理解一句話:

 

    金錢,本質上是一種支配權。

 

    社會上公司與公司之間競爭,人與人之間競爭,看起來都在拚命賺錢,但本質上是在爭奪支配權。

 

    當你的錢多,你就能支配更多的人和更多的資源,於是你在人口序列中的排名就更靠前;反之就更靠後,因為約定俗成的規矩是:前麵的支配後麵的。

 

    所以,每個人努力賺錢其實是為了避免被別人支配,同時想辦法具備支配別人的能力(即使你不使用這種能力),這才是世界的真相

 

    前麵說過,為什麽你已經用手機隨時刷短視頻了,你可以當日往返幾千公裏外的城市了,你平均壽命也70多歲了,這種生活條件就連古代的皇帝都沒法比呀?你應該很快樂才對呀?可是為啥你還是不快樂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你在人口序列中的排位還不夠靠前。

 

    你的錢不夠多,總是被人支配而不能支配別人,或者隻能支配很少的人,你就不會快樂。

 

    沒有智能手機的皇帝為啥那麽快樂,因為他可以支配所有人。

 

    很多人嚷嚷著生存艱難,真的是因為生存麽?不是的!

 

    大家都知道領低保就可以生存下去。你不至於領低保,也照樣焦慮。因為普通人的焦慮並不是生存焦慮,而是社會等級焦慮。

 

    要麽焦慮自己的等級不夠高,要麽焦慮後代的等級下滑,這是我們植根於基因中的本能。

 

    再來說,為什麽當你可以用錢去支配別人,你會更快樂呢?

 

    因為我們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產品和服務,本質上都是他人的時間。

 

    你花錢去理發店理發,發型師辛苦一小時為你打理頭發,本質上是他的時間被你支配了。

 

    你花10萬買一輛車,這輛車背後是從總裁到研發到銷售,公司所有人用時間努力創造的成果(的一小部分),你用錢買走車,本質上也是他們的時間被你支配了。

 

    也就是說,你花出去的每一塊錢,都轉化成對他人時間的支配權。

 

    這就是為什麽說,金錢的本質就是權力,權力就是支配,更多金錢決定了你可以影響和支配更多人,同時減少可以影響和支配你的人數。

 

    金錢的誘惑本質上也不是金錢本身,而是金錢帶來的不被別人支配的安全感、遠離別人支配的自由感、和支配別人享受到的權力欲、別人為你服務時提供的享樂、乃至放縱。

 

    人類的基因對這樣的狀態本能地充滿向往。

 

    可能會有人問:

 

    我們一邊為了賺錢被別人支配(比如老板),一邊花錢支配別人(比如外賣小哥),所有人一起創造出更多財富,生活的確在越變越好,可為啥我還是很焦慮呢?

 

    是的,創造財富使得蛋糕變大,每個人分到的比之前更多,這個沒錯。但是,基因在意的並不是物質絕對值的增加,而是你在人口序列中的相對排位。

 

    30年前的萬元戶很快樂,因為其他人沒有萬元存款。

 

    現在你有5萬存款,別人的存款比你多得多,人口序列裏你還是排後麵,你的焦慮就不會改變。

 

    人類對支配權的爭奪就是這樣:有人支配,就必然有人被支配;別人的排位上升了,就必然導致你的排位下降。人與人之間的排位賽永遠是一場零和博弈。

 

( 四 )

 

    分析了這麽多,問題來了:我們該如何麵對這樣的排位賽呢?

 

    剛剛我們一直用諸如“基因”、“本能”這樣的詞,就是想告訴各位,讓最多的人群參與這場排位賽,是製定規則的上位者和你自己本能的一場合謀。

 

    他們製定規則,你遵循本能去服從規則,你以為這是你自由意誌的體現,其實不過是基因為了人口序列排位的提升,而對你施加影響。

 

    所以,我的建議是,如果你還年輕或者認為自己還年輕,沒問題,投身進去試試身手,努力賺錢,不試怎麽知道自己沒機會提升排位呢!

 

    但如果你已經試過,歲數也大了,比如普通人到35歲,自認為不普通的人到了45歲,我覺得可以不折騰了。

 

    已經折騰了20年,你對排位賽有沒有天賦,自己心裏要有點數才對。

 

    前麵說過,大國崛起,每一個中國人都是既得利益者,因為這個國家已經有能力為大部分人提供一個能接受的物質保障。

 

    能不能接受,取決於你是否心甘情願放棄攀比,放棄別人在排位賽裏為你指定的位置,退出這場沒有終點的遊戲。

 

    所以,已經有這麽個物質保障,不如在40歲左右時把腳步放緩一點(不是完全躺平),而是好好享受真正的生活。

 

    什麽是真正的生活?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

 

    以上是我給當下中年人的建議,不過,這個建議隻對80後最多90後有價值,00後大概率用不著。

 

    因為20年後,當00後也到了這個歲數,自改革開放以來階層劇烈流動的時代早已過去,階層板結到令普通人絕望,大部分人隻能認命。

 

    認命就不會焦慮,不焦慮的他們雖然會失去本就可能性極小的機會,反而擁有更加多元的幸福體驗。

 

編者按:這篇文章,能從理論上剖析不滿現狀及如何應對。為精煉易讀,冒昧對某些句子小修小改,讀者見諒!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