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南音解字:佛

(2017-11-23 13:05:10) 下一個

佛法無邊!如果我解的不對,請佛為我指點迷津,或者給我一棒子,令我頓悟。

 

我開篇可能就要大不敬,從字義上來說,佛字並不是一個很高大上的字。為什麽?因為咱們的祖先以中國自居,對外來的東西一概予以蔑視,好字不會留給外人。要說到文字歧視,中文可以說是登峰造極,無出其右。

 

我們先來看看中文對中原之外少數民族的稱呼:一概以禽獸蟲子兵器命名,根本不把你當人。南蠻北狄西戎東夷,蠻是蟲子,狄是犬獸,戎為劍戈,夷為大弓,不是野獸,就是兵器,一群野蠻人,隻識彎弓射大雕。

 

 

狄就是赤狐,火狐狸,這幾天在我們劣質文山各小區出沒。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浙江古稱越(戉是大斧子兵器),福建為閩(門內一蟲),四川稱蜀(大眼蟲),西藏稱番(動物腳跡),雲貴那邊還有獠人(野豬)。後來可能覺得實在太過分了,才改為僚,承認人家是人了,青麵獠牙的人。

 

 

蜀就是一大眼蟲

 

西北少數民族統稱胡。胡是牛下齶的那一坨軟肉,古人認為胡是牛身上最沒用的部位。

 

 

古就是耷拉下來的這塊肉的象形,牛在喝水的時候,這裏會咕一聲。所以古發GU的音。

 

曆史上有五胡亂華。哪五胡?匈奴、鮮卑、羯、氐、羌。不是奴就是卑。氐(羝),羯,羌,都是一群放羊的,又臊又膻。

 

如果你比較溫順,OK,苗族,小苗苗,弱不禁風。

 

把邊遠小方國當人看的,找來找去隻有一個倭字。

 

 

委,上禾下女,都是比較軟弱的,人一委,當然就矮了。委曲,委屈,反正都是低三下四,卑躬屈膝的一些字眼,再配個寇或奴,就成了倭寇,倭奴。

 

舉這些例子,隻想說明一個事實,高大上的字,我們高傲的古人絕不會拱手送給外人。

 

當然後來我們國力不行了,又來另一個極端,崇洋媚外,把好字都送給外人,如美利堅,英吉利,意大利,德國,瑞典,全是祥瑞之字。

 

我們現在來看看佛字。佛是翻譯過來的,從什麽翻譯過來的?Buddha。

 

Buddha,印度梵文的意思是“覺了”,“悟了”,是個過去分詞。用詞根來講,Budd是“覺悟”,ha則相當於英文的ed。寺廟喜歡叫大覺,和尚中意叫悟空,都跟這個有關。我們現在用的很多詞,都是佛教帶來的,比如,一刹那覺悟了,整句話都是佛語。

 

如果當時翻譯們采用意譯,那佛教今天就應該稱“覺教”。但當時則是采用的音譯,一開始並沒有用佛字,Buddha一開始是音譯為“浮屠”。

 

 

浮,一隻手抓著個孩子,在水裏沉浮。小樣,想到我泱泱大國來遊泳?淹不死你。屠也是個血淋淋的字。

 

所以一開始,我們的學究們就沒給Buddha什麽好字,後來變了好多說法,浮圖,佛陀,最終佛陀占了上風,Buddha音譯為佛陀,簡稱佛。

 

佛陀。先看陀。

 

 

它字是一條蛇盤起來的象形,形成一個隆起的包。陀就是個土包,我們說駝背,也是鼓起一個包。

 

佛呢?佛教傳入中國之前,已經有佛這個字了。那時候的佛是個動詞,通拂。我們來舉一個周朝《禮記》上的例子。

 

 

獻鳥者佛其首,畜鳥者勿佛也。

 

這裏的佛,跟拂是一個字。各地給中央政府上貢,獻什麽不獻什麽,怎麽獻,都有明確規定。比如說獻鳥,要用手扼住鳥首,為什麽?怕鳥啄人啊!但如果是畜養的鳥,因為是馴養好的,就不用扼著鳥首。

 

弗最原始的意思,是矯正弓箭。彎了弄直,鬆了弄緊。

 

 

 

這是一個否定的過程。就象佛(拂)鳥首,鳥首要往前伸,我偏給你往後扳。所以弗也有不的意思,自歎弗如。

 

佛跟拂一個意思。最初儒家學者之所以選擇這個佛字,是因為他們覺得佛教是拂人之性,拂人之倫。

 

這不是我在這裏異想天開,中國知識界一開始是不接受佛教的,將之視為洪水猛獸。

 

我覺得這裏儒者們還在玩一個文字遊戲。人需為儒;人弗為佛。儒是人需要的;而佛呢,則不是人。

 

別以為我是在誇大儒釋道之間的矛盾。我曾經在多倫多大學上過一門《中國佛教史》的課,從中了解到,佛教在中國立足,確實經曆了千難萬險。

 

佛祖悉達多.喬達摩是古印度北方小國的一個王子(現尼泊爾境內),和中國的孔子同時代,距今2500年前了。他後來不當王子了,出來修行傳道。印度的主要宗教是婆羅門教(即後來的印度教),佛教隻是一個小教,現在印度信佛教的人也不足1%。最主要的原因,印度教通過做儀式,逢年過節祭祀一下就可以了。但佛教需要你身體力行去苦修,一般人做不到。

 

 

現存最早塑於公元4世紀的佛像

 

佛教在印度被印度教擠壓,開始向外發展。以現有史料,佛教是在東漢明帝時期傳入中國的。漢明帝劉莊,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兒子,他有一天做了個夢,夢到一個大金人,第二天上朝,他講了這個夢,一個臣子說,這可能是西方的佛。於是漢明帝派人去求佛,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碰到2個印度佛教僧侶,於是邀請他們同來中國。這兩個僧侶以白馬馱經,來到當時的東漢首都洛陽。漢明帝將他們安排在鴻臚寺。

 

寺是秦漢時期官府辦公之所。如大理寺,就是專門掌管刑獄的,相當於司法部。鴻臚寺,就相當於外交部,專門負責接待外賓。

 

這兩個僧侶外賓在鴻臚寺隻是臨時住住,但漢明帝想把他們變成常住居民,為他翻譯佛經,於是給他們另建了居所。因為兩人以白馬馱經而來,且暫住鴻臚寺,於是新建的這個地方就叫白馬寺。後來的僧侶來了,也都住在這白馬寺。從白馬寺開始,和尚住的地方也叫寺了。

 

 

這兩個人譯出的第一本經,叫《四十二章經》,看金庸武俠小說的,對這本經都不陌生。

 

佛教進入中國以後,與本土儒教道教產生衝突,引發了中國曆史上多次滅佛事件。我們在中學裏都背過韓愈的《諫滅佛骨表》。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佛教在中國不但沒被滅掉,反而越來越盛行。今天,儒釋道和平相處,互通有無,取長補短。人們也根本不會再去理會這個佛字有什麽不好的本意,在信仰者眼裏,佛這個字,永遠是神聖的。

 

阿彌陀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