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茶餘飯後話修道

(2018-04-20 14:30:25) 下一個

修道,聽起來很深奧的樣子,好像是一些不入流的人的專屬。因為入流的人很忙,被洪流推著走,也沒有必要非得去修什麽道。這可能是個誤解,所謂修道,無非就是對自己,對世界的一點更獨立,更清醒的認識,不需要太過唱高調。今天,天氣挺好,陽光明媚,不冷不熱,不幹不濕,散散步,嗮嗮太陽,吐故納新,腦子空出來了,就不妨閑聊聊修道的一些雜事。

 

網友littlecat8指出來,能在紅塵中修道,比在深山老林裏修道要更厲害,比如老子。說的很對,大隱隱於市。短短的幾個評論,可以看出littlecat8熟知《道德經》,並把仁字理解的很透。關於仁義,大家往往認為是很好的一件事。但這是道家最看不上儒家的地方。對道家來說,“大道廢,有仁義”。儒家不尊大道,才搞出那一堆所謂的仁義。“絕仁棄義,民複孝慈”, 孝慈本為天道,何必為了什麽仁義,才孝慈呢?假假的對不對?《道德經》開頭就說,“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麽說,孔子,孟子等等,在道家哪兒都不是聖人,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偽君子,偽聖人。當然,我們不能把一個人的學說和這個人的個人等同起來。

 

聽起來,這好像不太對。孔子孟子是聖人,好像沒什麽爭議。至少在他們自己的山頭,他們是的。在道家那一派,肯定不是的,是假惺惺的一幫人而已。這就不得不讓人想到,其實,聖人呢,也是相對的,被捧為聖人,也不要太得意,不就是聖人嗎,在另一些人眼裏,隻不過是道德君子。那反過來,孟子在儒家人看來,無非就是一個不切實際,混得不怎麽樣的人,住在小農舍裏,在貧困線上掙紮,空談什麽大道啊。如此的大人物,在互相的眼裏,不過是如此這般,更何況我們芸芸眾生呢?所以,看淡別人的讚譽和攻擊,這些東西,改變不了你的真麵目,如果太過較真,受傷的隻有自己。

 

想著,寫文章的人,就像一棵蘋果樹。結出蘋果,過路的人吃了,有的人說這個蘋果真甜,有的人說這個蘋果除了甜,沒任何後味,有的人說,蘋果吃了,毀牙,有的人說,要多吃水果啊,尤其蘋果,一天一個,包你活到99。眾口難調啊,問題的的關鍵,為什麽要調呢?蘋果樹隻管長蘋果,評說的事情,是吃蘋果的人做的。蘋果樹一般聽不見,如果偶爾你沒走遠就評論,蘋果樹或許是能聽見的。如果有人好意,就給蘋果樹澆一點水,或上一點肥,但蘋果樹也不用太在意,因為水澆多了,果子就不甘甜了,還容易生病。肥施多了,也是不行的,會燒葉子,嚴重的,索性燒死。其實,大樹,根深,是既不需要澆水,也不需要施肥,更不需要剪枝的。但是,大樹也怕一些事情,就是,如果有一天,有人拿一把鋸來,把你整個幹掉,狠的連根拔起。大樹更怕的是哪些慢性病,比如,那些看著慢慢吃的蟲子,有一天可能掏空你,然後,微風一吹,轟然倒塌。

 

再回到老子修道的事。我做一點補充,在紅沉中修道,並不容易,難度係數極高。我們看看《道德經》是如何描述的,“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⒆。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你要做到“淡泊”,“像嬰兒一樣混混沌沌(天真無邪)”, “傫傫兮(那種處在眾人之外的疲憊)”,“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 “我獨昏昏”, “我獨悶悶”,“我獨頑且鄙”。 最後,還要心寬廣如大海,處變不驚,在無常中悠然自得。如果你覺得,你有這些強大的素質,完全可以在塵世中修道。如果認為,紅塵就可以鍛煉出這樣的素質,是不太現實的。現實的說,這裏邊有個根器的問題。老子有這個根器,但常人沒有,隻能往那個方向努力。六祖惠能根器很好,但也不入紅塵。虛雲老和尚根器很好,也不敢守著自己的兩個新婚老婆。難啊!所以,佛家,索性就絕了這些,所以叫出家。日本的和尚可以結婚有家,但個人認為,總體水平還是差點意思的。就算出家,離群索居,也是需要好根器的,麵壁9年,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出家還不算清靜,所以,佛家還搞一個閉關。所以,不要小看環境的影響,真到了一定程度,閉關或類似閉關的階段是必須的。你腳上綁沙袋練輕功是可以的,但最後,真要飛簷走壁,綁著沙袋,誰也做不到。這裏邊,不要過於固執較真。

 

大家可能對屈原都比較有好感,愛國,為民請命。不過我想從另一個角度說說屈原,屈原臨死前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樣的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和世界格格不入,有點抑鬱,有點不得誌,自視很高。屈原又說“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身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這種心理,很不可取,很多不如意,自殺的人,都有類似的邏輯。而和他相遇的漁夫,顯得非常從容。“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生死由命吧。個人沒有上進心,做不了屈原,更情願做那個漁夫,逍遙青山綠水之間就夠了。

 

屈原有一句很有名的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很多人把這句話當成座右銘,一輩子奮鬥不息,自強不息。這很好。但是,字裏行間透出一股過於著力的氣息,這對修道的人,或者坐禪的人,往往是很難過的一關。很多人把修道,坐禪,當成一項事業來做,一個目標來到達,一座高山來攀爬。甚至把得不得道,天天放在腦海裏,一個勁的努力。這一道關過不了,自然很難入道。很多聰明人,事業有成的人,都有這股豪氣,認為悟道,也是要像做事業一樣的。網絡上,經常看到這樣的人,拜名師,訪高人,搞的修道過程紅紅火火。

 

講一個小故事,有一個公司,建了幾個用來靜坐的房間。這些房間在大樓的地下室,沒有窗戶,空氣很差,和地下停車在一起。有人抱怨這樣的環境靜坐不夠好。於是有人出來說,把這些房間好好裝修。又有人跳出來說,他絕不會去那樣的環境靜坐,不管怎麽裝修,都改變不了本質。於是,有一些人火了,說,靜坐修的是心,去掉的是分別心,怎麽可以如此在意環境呢?有些人就說,你說的是得道的人,我們不是得道的人,我們本來就很累,我們需要一個地方修養生息,我們不是需要一個磨練自己的地方。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世界就是這樣,爭論不休。在各種挑戰的環境中,是可以磨練出偉人來。但是,代價是很高的,幾率是很小的。比如,中國的大發展,如果小到一個家,代價可能很高,比如,有幾個家不來幾個癌症病人,醫院遍地開花,在北京,上海,杭州,哈爾濱,石家莊等等城市,呼吸都很難啊。但是,中國人會變得很強大,生死都不怕了,還怕什麽呢?空氣淨化器行業會極其發達,雖然現在好的都靠進口,但也許有一天,最大最先進的空氣淨化器公司就在中國誕生。中國的癌症技術,可能有一天會成為世界之最。但是,說這些的時候,心裏還是有那麽一點不是滋味。

 

但是有一個例外。對於修道,有一個“不好”幾乎永遠是好的。那就是自身的痛苦,不管是精神或肉體的。很多很多的例子是因為在戰勝痛苦的過程中,人們才領悟到生命的奧秘。幾乎可以反過來說,如果要領悟生命的奧秘,你幾乎必須要經曆常人難以想象或忍受的痛苦。痛苦,可以讓你看到身體的運行規律,痛苦可以讓你看透人世的無常,痛苦,可以讓你去除分別心,痛苦是通向身心靈統一的必經之路。如果有一天,你能在死亡麵前,坦然自若,你說,你是不是已經有了一定的心胸。而死亡,就是終結的痛苦。真要有能力看淡痛苦,得了癌症也覺得這無非是生命的一個小小的玩笑,那麽,你的分別心,是不是就幾乎沒有了。人們會說,怎麽可能?這不是自欺欺人嗎?不是這樣的,你知道,一旦去掉分別心,你的天地會變得多麽寬廣嗎?你能夠得到巨大的新的力量,你可以奇跡般的在絕境中站起來。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太多。

 

紅塵中的磨難,也有類似的效果。隻不過,更過複雜,你可以改造自己,但你改造不了世界,你頂多影響你的周圍,頂多一定程度影響世界。但是,自己不同,你可以說坐3個小時就坐3個小時,你說閉關3個月,你都有條件做到。其實,老子的修道,不完全算紅塵中修道。紅塵中修道的一個更典型人物是王陽明,王陽明的核心思想是“知行合一”。這個很厲害,能夠把道無縫的應用到現實中去,所以王陽明不管是在戰場,還是在官場,都所向披靡。但王陽明對養生的修煉是不夠的,可能他也能做到,憑著他的才能,但是,他可能覺得做事更重要。因為養生需要混混沌沌,王陽明顯然是相反的。不過,這些天才,我們不能用壽命來說事,他們追求的也不是這些。

 

再來看另一個偉大人物,永嘉大師,學禪的人,沒有不知道《證道歌》的,永嘉大師當年去六祖惠能哪兒,傲慢的很,要六祖作證他悟道了,結果偉大的六祖說,你悟道了。這個消息傳遍全國,後來是世界。來永嘉大師這兒學道的人,蜂擁而至。大師自然很忙。曆史如何我不清楚,但是,永嘉大師活的很短,48歲,就像天才的莫紮特,壽很短。會不會因為刀太鋒利,容易折斷呢?不得而知。

 

》修道中的讀書的問題《

 

很多人,讀的書很多,滿腹經綸的。不過可能是因為我有閱讀障礙症,我比較嫉妒讀書很多的人,而且記憶力又很差,所以,也嫉妒那些滿腹經綸的人。因為自己沒這個能力,所以我常常主張讀書要少,少讀書,多做事。對於修道,我尤其主張如此。我來說說我的原因,自然是偏頗的,但是大家就當另一個蘋果吧,不用太在意。

 

禪宗裏邊有個公案,茶杯滿了,你就倒不進新茶,要想倒進新茶,先清空。美國Soto Zen的創始人Shunryu Suzuki,寫過一本書叫Zen Mind, Beginner’s Mind. 說的道理也類似,始終保持初心,幹淨的,好奇的,純真的,開放的心,像孩子一樣,像初學者一樣,這樣的狀態,修禪,是比較好的狀態。相傳六祖是不識字的,一輩子知道的書,也就是《金剛經》。當然,這是個案。但其中的道理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你讀了太多經典,經典都告訴你答案了,你自己還探索什麽呢?就像做研究,也最好不要讀遍領域內的好文章,這樣有一個問題,你的思想會被控製,你的勇氣會被限製,因為好文章太精彩了,你潛意識裏就被壓倒了,恐懼了。但是,那些愣頭青,初生牛犢,不一樣,無知無畏,冷不丁,超越了所有的前沿,那就是真正的創新。

 

再比如, 有禪門第一書美譽的《碧岩錄》,大家輕易還是不要讀,太美麗,太有智慧了。讀完了,你學到的東西太多了,你的腦子太好使了,這樣不好。還是笨笨的好,混混沌沌的。等修到一定程度了,不用《碧岩錄》來教你了。你自己也能悟出寫出《碧岩錄》裏邊的一些公案篇章了,你再讀,就會會心一笑。這有點像武林秘籍,如果內功不夠,悟性欠缺,接觸武林至高絕技,是很危險的。

 

我想從更實際的層麵來分析這個問題。靜坐到一定程度,你能夠看清自己身體的能量的運行,這些能量的運行有很多規律,能量匯聚的地方就叫丹田,能量的樞紐就叫穴位,能量的路線就叫經絡。但是,我們不要讀太多經絡的書,也不要讀太多關於經絡治病的書。我們要自己去發現那些經絡,那些穴位,並且自己探索如何用這些東西治病。如果你提前讀了,你就失去了自己發現的機會。所以,少讀,如果讀了,也不要記得太清楚。這樣,你就有了自己發現的機會。有人會說,既然古人已經發現了,你為什麽要重新費力發明車輪呢?不一樣,這完全不一樣,正是因為你自己發現的,發現的路漫長崎嶇,峰回路轉,你才可以學會很多技術,領會很多生命的奧秘。雖然,你可能沒有古人那麽偉大,發現那麽徹底,完整,準確。但是,那些你自己發現的,悟出來的東西,是真正屬於你的東西,你能夠把它們應用的爐火純青,得心應手。

 

比如,按摩,經絡的道理,穴位的道理,子午流注,陰陽五行,什麽人都可以學,但是,真的把這些東西悟到骨頭裏的,往往是自己摸索出來的,哪怕沒那麽完整準確,但是威力不可同日而語。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每個人的情況是不同,而每個人的情況又是不斷變化的。任何的教條,都無法把握這種多樣化和動態性。唯有從根本上把握,審時度勢,靈活機動,以不變應萬變,才能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和讀書類似的問題是拜師的問題,很多人認為,師從高僧大師,好像就離得道不遠了,而且,搞門派,標高鼓吹自己親近過某某大師,是幾代嫡傳等等。學了一大堆法門,說起來,高傲的很,口若懸河,術語暗語一大堆。結果呢,就像一個房子裏,塞滿了各種名貴家具,來自世界各地,各大藝術家的傑作。可是,太滿,連個身也轉不過來,很難說有什麽真正的用途,顯派倒是合適的。個人認為,自己動手,做幾件實用的的家具,每天用的得心應手,家裏也能自在走動,可能會實際一點。尤其是修道這些事,不是為別人修的,是為自己修的。搞那麽多虛頭巴腦的東西,自欺欺人罷了。

 

想起一個小故事。有一個群裏,大家討論起修行的事,一堆高論,有人拿出《了凡四訓》的話來討論。大家各抒己見,都挺博學,挺智慧。這時候,有個人,冷冷的寫了一段修行的“硬指標”。

 

修行的一些“硬指標”。身心比較純淨統一,各種感官會比較敏感,比如味覺嗅覺,對各種食物有敏銳的判斷力,比如有的食物有雞糞味,或者灌溉的水不幹淨等等,對好食材能用身體的細微反應去欣賞。再比如觸覺,有一定修行的人,一般會避開直接接觸別人,尤其是病人,因為不和諧的氣場和不幹淨的食物一樣,是巨大的負擔。從看病的角度說,碰一下,基本也就能夠對病人的狀態了知大概。看人或事物,往往入木三分。身心統一後有一些貌似異於常人的能力,實際隻是一種自然的結果。身體會很健康,不太會生病,生了病也會自然療愈,即使受了重大外傷,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可以自愈,就像動物有極其強大的自愈能力。幾天不吃不喝,身體能在低能量態保持平穩透亮。對自己的氣血狀態會比較清楚。往往精力充沛,在日常中,比如從早到晚幹一天繁重的農活,基本不出汗,幹了很多活,但並不累,第二天就像第一天一樣繼續起早貪黑,如此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勞動不再是負擔,而成為修行的自然一部分,或者說不叫修行,隻是一種自然發生的事,生命的存在。

 

身心統一,會有一顆極其穩定的心,不太會被外界的變化過多的幹擾。比如至愛的人死去,可能連眼淚和悲傷都沒有,不是無情,而是看清死亡是生命的必然。比如自己麵對絕境,直麵死亡,卻心靜如水,隻是做該做的事情,這種狀態往往也是存活率最高的狀態,這也是為什麽有些人“奇跡”的活下來。

 

身心統一是通向高能量態生命的必要條件,而高能量態生命是慈悲或心係眾生的前提。慈悲是一種極高的境界,比如,你關愛一個人,那個人可能很壞,可能反過來咬你,可能背地裏害你等等,但你能夠承受各種各樣類似的事情,卻還有能量和寬廣去播種你的愛。

 

這是修行的一些“硬指標”,幾個例子。修行絕不是腦子遊戲,不是嘴上論道,不是博覽群書。而是實實在在的,真刀真槍。很多聰明人修不好,就是太聰明了。如果覺得自己特了不起的,已經悟出大道的,不妨用一些“硬指標”測試一下,以免自欺欺人。

 

這段話以後,所有的討論戛然而止。原因不清楚,但是,從一個側麵可以看出,嘴上的討論要遠遠比實踐的修道要容易的多。一旦上“硬”的了,大家就覺得很沒趣。

 

》關於欲《

 

修道的人,有了一點功力,往往忍不住要炫耀一下,或者向別人證明一下。這也無可厚非,連永嘉大師這樣悟道的人,都要去六祖哪兒顯派一下,求證一下。我等凡夫俗子,有這樣的陋習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適可而止。

 

修道的人,身體會明顯變好,有些人,根是儒家的根,好勝好鬥。身體一變好,就熬更多的夜,更拚命的工作,頭腦也更好使了,所以,往往也更成功。這樣的人,數量很大。也無可厚非,所謂修道的實際用途吧。王陽明都這樣,我們凡夫俗子,更難避開了。

 

修道的人,身體好了,精力好了,性欲會更強。大家總覺得說性欲怪怪的。但是,生殖器連的是生命的中樞,核心。縱欲就是消耗元氣精血,外加耗神。但是,很多人往往也不猶豫的使用這修道的實際用途。道家有專門講房中術的,可見,這門課也實在重要。但真心勸大家,這個好處,用起來悠著點,你真的不知道,它的危害到底有多大。有一天,你修到更高層了,你哭都來不及,因為你發現,你犯下了多大的錯誤。

 

》結語《

 

既然是茶餘飯後的聊天,是閑來無事的隨筆,就盡量不冗長了。蘋果結多了,人們就嫌棄了。不過用自然農法的說法,大年小年,都是年,自然就好,隨性就好。喜歡吃也好,不喜歡吃也好,蘋果還是照樣結,多了掉地上,自己消化,少了,也不要覺得寂寞,因為你無非就是一棵蘋果樹,沒人真的把你當蔥看。這樣的蘋果樹,枝葉會不會舒展一些?照自然農法的意思,好像是會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為寫而寫 回複 悄悄話 驚喜又看到了你的文章。很多時候‘聰明’的確是一種障礙。環境對人的作用的確不可小覷,所以條件許可下的避世還是挺必要的。謝謝分享你這棵蘋果樹。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