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之

心有所想,姑妄言之
個人資料
stonebench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感謝上帝賜給我食物

(2019-01-14 13:45:16) 下一個

這句話容易引起疑惑:明明是我勞動賺錢再花錢買來再老婆廚房裏做出來的,跟上帝有什麽關係?感謝上帝做什麽?

這種疑惑有道理。按照現代教育下的世俗理解,你賺錢花錢有吃的,不賺錢不花錢就沒吃的,上帝確實沒幫你什麽。

但如果換一個角度,其實感謝上帝賜食物,並不是感謝上帝賜予這一頓或者這個人的具體食物,或者吃具體東西的行為與現象,而是在更基礎的層麵感恩讓生命得以存在飲食得以發生的最根本的動力。在這個層麵理解賜,賜並不是世俗理解的國王賜給大臣土地錢財的賜,也不是魔法師變出美食來送給人的賜。比如享受一個蘋果:感謝上帝賜給我蘋果,說的其實不是上帝扔下一個蘋果或者變出一個蘋果來給我,而是感謝那根本的力量讓“我吃蘋果”這樣的事可以發生。

嚴格說來,並不是我吃蘋果,因為這樣說好象是我和蘋果是兩個分離的東西一樣。我吃蘋果這件事情準確的說法是“我體會到吃蘋果”------我與蘋果(這一個或者一些特定的蘋果)的關係是早就注定了的,我的“命”中就有這些蘋果,不多一個也不少一個。如果我的意識與肉身不活動,蘋果本來就在我的命裏。但我的意識活動了,產生肉身與世界的對立了,肉身就會把本來以混沌狀態統一為一體的東西經曆或者感受一遍。以我與蘋果的關係而言,就是我看到有一種東西叫作蘋果,這種東西經過嘴巴與消化係統在身體中走了一趟。

古人說未發之謂中,發而中節謂之和。這句話本來是指情緒或者情感。比如看到一篇文章引起某種情緒,這種情緒的呈現就是發,這種情緒沒有呈現的時候就是未發。未發就是中,就是混沌狀態。如果以文字為表現方式,那麽寫出來就是發,沒有寫出來就是未發。未發那麽別人就看不到,就是中就是混沌。寫出來別人看得到,就是發了。發出來又符合表達的規律與要求,就是中節,就叫和。發出來不符合表達的規律,就是沒中節。要麽過度要麽不及,都不叫和。反過來,如果訴諸文字的和是由符合文字表達的規律,文字與有自己的規律,那麽情感是不是也有自身的規律呢?是的。凡是存在的東西,都有自身的規律特征,都有自己的節。沒有節就不成物不成形不成相。

不獨情緒如此,一切主觀能動都如此。睡覺就是中,清醒就是和。不符合清醒的規律,那就是有問題了,比如亢奮或者精神不振,都是不中節,是違和。情感表達也一樣,並不是總要不溫不火,慢慢吞吞,而是適當的情感要由適當的形式來抒發。比如丟個電腦鬱悶一會兒是中節,大哭就不是中節。反過來,親人離別,大哭也可以中節。

回到感謝上帝這個話題上來。如果情感的中與和是可以理解的,那麽吃喝際遇也是有中有和就不難理解了。中就是還沒有顯現的時候,和就是適當地顯現的時候。中就是隱,和就是顯。中就是陰,和就是陽。是陰還是陽,是顯還是隱,這個變化規律的主導就是天地或者神或者自性。感謝或者感恩,隻是一個提示,讓人不要忘失根本的能量。

這也是為什麽人品好運氣不會差。人品好的意思就是善待世界。善待世界的意思就是和的質量好,和的質量好的意思,當然就是中的潛質好。中的潛質好,當然展開的和就會好。這裏不是因果報應,而是推理展現。比如看到一片葉子落下來知道秋來快來了。這不是因為這片葉子把秋天給召來了,而是因為這片葉子預示著你看到的東西。人品好也一樣預示著這個人展開的是什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