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門奇石

職業: 外科醫生 業餘愛好: 旅遊, 文學, 京劇, 工作之餘喜歡寫些懷舊散文, 隨筆
個人資料
正文

故鄉的麵館

(2019-07-26 11:32:11) 下一個

         我的故鄉位於素稱漁米之鄉的江南,雖說是個小縣城,倒也曆史悠久,人文薈萃,名人輩出。故鄉那些胸無點墨的官吏們在介紹故鄉時倒從不忘記如數家珍一般把縣城裏從明清兩代出了多少個狀元多少個進士報一遍,狠不得把這些名人與自家三代正宗貧農的老祖宗攀上關係,也好標謗自己是名門望族出身。我無意貶低這些官員們對家鄉的榮譽感,確實故鄉曆史上有過不少頗有名望的名人,也留下不少古跡與名人的奇聞軼事,而且還有一些古老的地名至今一直保留了下來(文革期間因這些地名有封資修之嫌,曾被改成適應當時形勢的地名了。);不過那些僥幸逃脫戰火破壞的曆史遺跡卻被故鄉的曆任不學無術的官員們破壞殆盡,現在又大肆揮霍他們自己毫不心痛的納稅人的錢在那兒大造假古董,一則為其釣名沽譽,二來也可從中撈上一把,還振振有詞恬不知恥地奢談什麽是為保護古城風貌,徒然被當作笑談。不過故鄉的青山綠水還是令人久久不能忘懷,特別是古人詩句中“七川流水皆通海,十裏青山半入城”的意境(雖說如今巳非古人所見到的那個模樣,但總算山還在,流水卻隻剩下兩川了)。發了一通牢騷,與本文無關,還是言歸正傳吧!

       故鄉曆史上還比較富庶,城裏住著不少鄉下土財主,這些老土們靠著鄉下的收租田在城裏過著優哉遊哉的生活,而且留下“早晨皮包水,下午水包皮”的生活方式,即是早晨去茶館喝茶,下午去“溫堂”(家鄉人對浴室的稱呼)泡澡。本文說的麵館有的就在茶館裏,不過這是兼帶的,不太成規模,往往喝早茶的人吃過茶後順便吃碗麵把早飯也解決了。當年正兒八經的麵館不多,一般人也難得去麵館吃碗麵,不像而今大街小巷到處是麵館,麵館比廁所還多。我們家住在西門大街,大街的靠東一段稱作寺前街,這是故鄉最熱鬧的一條街了,街上有幾爿麵館,其中比較有名的一家名“同興”,另一家叫“聚興”。有時難得父親會帶我去吃麵,一進店門,堂倌(麵店裏端麵的夥計)就會招呼客人到桌子上坐定,那麵店裏的桌子都是四方桌,可以坐八個人,坐定後先用肩上的毛巾把桌子擦一遍(就算桌子上巳經很幹淨了,也要重新擦一下),然後就報出各種麵名讓客人挑選,客人還會提出一些要求,如寬鹵拌,硬麵拌,寬湯,緊湯,重青,免青等等。當年麵餃沒有如今這樣五花八門,不外魚、肉、雞。記得魚麵叫“本色”,光麵雖無餃頭卻有一個“陽春”的美名,其他還有“小肉”“大肉”“排骨”等等。這堂倌真的是很有本事,那麽多客人報的麵名與對麵的要求各不相同,他報給灶上的師傅絲毫不差,而灶上的師傅也絕不會弄錯。我當年真的很佩服他們的好記性,等客人吃好要離開時,堂倌又會向帳台上收帳的把客人吃的麵再報上一遍,那收帳的人就按堂倌報的收錢,從沒有搞錯的。堂倌那鏗鏘有力邊走邊喊的聲響直到現在還印象很深。我們家因為生活困難,去吃麵的機會很少,即使偶而父親帶我去吃麵,也總是吃一碗有餃頭的,一碗光麵,麵端上來後,父親總會先給我把麵兜底抄一下,然後把他碗內餃頭的一大半夾到我碗上;不過有一次,父親帶我去吃麵卻很大方的問我要吃什麽餃頭,他自己也要了一碗餃頭麵,原來因為那天是我考上初中發榜的日子,所以父親大大的破費了一次。父親過世巳數十年了,但那天父親帶我去吃麵時高興的樣子以及難得去吃麵時先給我把麵挑鬆、爾後把他碗內餃頭的一大半夾到我碗內的情景恍如昨日。

       六十年代初,正是所謂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供應十分緊張。我在外地上學,每逢寒暑假回來,第二天第三天母親就叫我帶上車票去吃麵,當年憑一張車票可吃一碗麵。我回家時先得坐火車然後轉汽車,所以有兩張票,可吃兩碗麵。每次去吃麵以前,母親吩咐一定要吃餃頭麵,而她自己卻不去吃的。那時候麵館不多,吃的人倒是很多,往往買好麵籌後先要去站在正在吃的客人背後,眼巴巴看他吃好讓出位置才能坐下,而且要待一桌坐滿了才由服務員來收了麵籌把下好的麵端出來。

        如今故鄉的麵館巳逾上百家,這還不包括那些沒有營業許可證的麵攤頭以及所謂“農家樂”兼帶的吃麵處;不過我現在很少去光顧,一則是去吃麵須自己去灶頭上排隊等,其二是對麵的質量及衛生狀況著實有些不放心,前年家鄉電視台曾曝光有家生意很好的麵館用“地溝油”,令人很是惡心。雖然有衛生監督部門在“認真”行使管理職能,但前兩年衛生監督所的一個分管科長被人舉報貪汙,抄家時光是有價購物卡就有兩百來張;他單位的人還說此人平日很一本正經,是個很“老實”的人:因為此人貪汙來的卡居然都沒用過,而且還私下有本明細賬本,所以吃官司是逃也逃不掉的。執法部門如此“執法”,那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今年我女兒回故鄉,她的同學知道她喜歡吃家鄉的麵,所以多次請她去吃,她回來告訴我說,吃來吃去總吃不出小時候那種好吃的味道了。我告訴她,一則是現在吃的東西多了;二來麵餃頭的原料都與以前不同了,無論雞肉魚等都是吃人工飼料速成喂養的,烹調亦無先前講究了, 那時候麵餃頭都是現炒的。當年一碗魚麵一角二分錢,光麵八分。現今光麵沒有一家麵館在賣了,魚麵也早巳漲到十五元一碗了,這還算是便宜的麵館。

       歲月如流水,父親帶我去吃麵的情景還深深的印在腦海,對故鄉麵的美好滋味也隻能留在記憶中了。而號稱魚米之鄉的故鄉早巳非複舊時光景,吃的大米都是從安徽和東北運來的了,世道真的變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8)
評論
劍門奇石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singerl55' 的評論 : 吳下琴川古有名放舟落日偶經行七川流水皆能海十裏青山半入城齊女墓荒秋草色言公家在舊琴聲我來正值中秋夜一路哦詩看月明
劍門奇石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singerl55' 的評論 : 是的,謝謝
singerl55 回複 悄悄話 樓主是蘇州常熟人啊,常熟虞山興福老麵館有名的。
劍門奇石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DKmom' 的評論 : 謝謝
DKmom 回複 悄悄話 蘇州。
劍門奇石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xiaomiao' 的評論 : 是的,謝謝
xiaomiao 回複 悄悄話 寫的非常真實。您家鄉是把麵上的菜寫為“餃頭”嗎?我家鄉那裏的餐館在牌子上寫“澆頭”。
劍門奇石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小溪姐姐' 的評論 : 謝謝
小溪姐姐 回複 悄悄話 喜歡您真實,真情,厚重的文章和故事。去年第一次讀您‘氽油條的女孩’,讀畢,心痛淚流滿麵,就想起當年住在老宅下房裏,一戶活得很不易的人家。後來常常拜讀您的大作,但並沒留言,因為生怕自己評論太過淺薄了。這裏鞠躬再謝您的感人佳作 and looking forward to reading more of your beautiful writings.
因為曽經在也算江南的蘇南農村(當年很窮,0.40--0.50 一個工,我可以一天掙0.20,但比蘇北好多了)插隊生活過,讀您的文,有時不禁想起在夏日月光皎潔的夜晚,穿過村裏那條青石板路,去蛙聲四鳴的池塘洗衣,還有當年對我們知青照顧的鄉親。
劍門奇石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ellen123' 的評論 : 謝謝
ellen123 回複 悄悄話 看你和父親吃麵的描寫,眼睛鼻子都酸酸的。
劍門奇石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老姐' 的評論 : 吳下琴川古有名,放舟落日偶經行,七川流水皆通海,十裏青山半入城,齊女墓荒秋草色,言公家在舊琴聲,我來正值中秋夜,一路哦詩看月明。
劍門奇石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老姐' 的評論 : 謝謝
老姐 回複 悄悄話 你的家鄉啥名字?
劍門奇石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江南一素子' 的評論 : 謝謝
江南一素子 回複 悄悄話 非常喜歡你的文章。其實不管是描述江南城鎮或鄉村的文章都喜歡讀。
劍門奇石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通州河' 的評論 : 謝謝指教,謝謝
通州河 回複 悄悄話 故鄉的麵包含了父母對你的愛,令人感動!
不過就算故鄉變化很大,包括麵也變化很大,總不能太負麵看待,稍微帶點正麵的情緒看待它,也許你自己也會開心點。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