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t

聽一段文字,
聽一首歌...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吃相〕梁實秋/Bobo

(2020-08-15 21:27:09) 下一個


《吃相》 文:梁實秋  誦:Bobo

一位外國朋友告訴我,他旅遊西南某地的時候,偶於餐館進食,忽聞壁板砰砰作響,其聲清脆,密集如聯珠炮,向人打聽才知道是鄰座食客正在大啖其糖醋排骨。這一道菜是餐館的拿手菜,顧客欣賞這個美味之餘,順嘴把骨頭往旁邊噴吐,你也吐,我也吐,所以把壁板打得叮叮當當響。不但顧客為之快意,店主人聽了也覺得臉上光彩,認為這是大家為他捧場。這位外國朋友問我這是不是國內各地普遍的風俗,我告訴他我走過十幾省還不曾遇見過這樣的場麵,而且當場若無壁板設備,或是顧客嘴部筋肉不夠發達,此種盛況即不易發生。可是我心中暗想,天下之大,無奇不有,這樣的事恐怕亦不無發生的可能。

禮記有“毋齧骨”之戒,大概包括啃骨頭的舉動在內。糖醋排骨的肉與骨是比較容易脫離的,大塊的骨頭上所聯帶著的肉若是用牙齒咬斷下來,那齜牙咧嘴的樣子便覺不大雅觀。所以“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食”都是對於在桌麵上進膳的人而言,齧骨應該是桌底下另外一種動物所做的事。不要以為我們一部分人把排骨吐得劈拍響便斷定我們的吃相不佳。各地有各地的風俗習慣。世界上至今還有不少地方是用手抓食的。聽說他們是用右手取食,左手則專供做另一種肮髒的事,不可混用,可見也還注重清潔。我不知道像咖哩雞飯一類黏糊糊兒的東西如何用手指往嘴裏送。

用手取食,原是古已有之的老法。羅馬皇帝尼祿大宴群臣,他從一隻碩大無比的烤鵝身上扯下一條大腿,手舉著鼓槌,歪著脖子啃而食之,那副貪婪無厭的饕餮相我們可於想象中得之。羅馬的光榮不過爾爾,等而下之不必論了。歐洲中古時代,餐桌上的刀叉是奢侈品,從十一世紀到十五世紀不曾被普遍使用,有些人自備刀叉隨身攜帶,這種作風一直延至十八世紀還偶爾可見。據說在酷嗜通心粉的國度裏,市廛道旁隨處都有販賣通心粉(與不通心粉)的攤子,食客都是伸出右手像是五股鋼叉一般把粉條一卷就送到口裏,幹淨俐落。

不要恥笑西方風俗鄙陋,我們泱泱大國自古以來也是雙手萬能。禮記:“共飯不澤手。”呂氏注曰:“不澤手者,古之飯者以手,與人共飯,摩手而有汗澤,人將惡之而難言。”飯前把手洗洗揩揩也就是了。樊噲把一塊生豬肘子放在鐵盾上拔劍而啖之,那是鴻門宴上的精彩節目,可是那個吃相也就很可觀了。我們不願意在餐桌上揮刀舞叉,我們的吃飯工具主要的是筷子,筷子即箸,古稱飯恑。細細的兩根竹筷,搦在手上,運動自如,能戳、能挾、能撮、能扒,神乎其技。不過我們至今也還有用手進食的地方,像從蘭州到新疆,“抓飯”“抓肉”都是很馳名的。我們即使運用筷子,也不能不有相當的約束,若是頻頻挾取如金雞亂點頭,或挑肥撿瘦的在盤碗裏翻翻弄弄如撥草尋蛇,就不雅觀。

餐桌禮儀,中西都有一套。外國的餐前祈禱,蘭姆的描寫可謂淋漓盡致。家長在那裏低頭閉眼口中念念有詞,孩子們很少不在那裏做鬼臉的。我們幸而極少宗教觀念,小時候不敢在碗裏留下飯粒,是怕長大了娶麻子媳婦,不敢把飯粒落在地上,是怕天打雷劈。喝湯而不準吮吸出聲是外國規矩,我想這規矩不算太苛,因為外國的湯盆很淺,好像都是狐狸請鷺鷥吃飯時所使用的器皿,一盆湯端到桌上不可能是燙嘴熱的,慢一點灌進嘴裏去就可以不至於出聲。若是喝一口我們的所謂“天下第一菜”口蘑鍋巴湯而不出一點聲音,豈不強人所難?從前我在北方家居,鄰戶是一個治安機關,隔著一堵牆,牆那邊常有幾十口子在院子裏進膳,我可以清晰的聽到“呼嚕,呼嚕,呼——嚕”的聲響,然後是“哢嚓!”一聲。他們是在吃炸醬麵,於猛吸麵條之後咬一口生蒜瓣。

餐桌的禮儀要重視,不要太重視。外國人吃飯不但要席正,而且挺直腰板,把食物送到嘴邊。我們“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要維持那種姿式便不容易。我見過一位女士,她的嘴並不比一般人小多少,但是她喝湯的時候真能把上下唇撮成一顆櫻桃那樣大,然後以匙尖觸到口邊徐徐吮飲之。這和把整個調羹送到嘴裏麵去的人比較起來,又近於矯枉過正了。人生貴適意,在環境許可的時候不妨稍為放肆一點。吃飯而能充分享受,沒有什麽太多禮法的約束,細嚼爛咽,或風卷殘雲,均無不可,吃的時候怡然自得,吃完之後抹抹嘴鼓腹而遊,像這樣的樂事並不常見。

我看見過兩次真正痛快淋漓的吃,印象至今猶新。一次在北京的“灶溫”,那是一爿道地的北京小吃館。棉簾啟處,進來了一位趕車的,即是趕轎車的車夫,辮子盤在額上,衣襟掀起塞在褡布底下,大搖大擺,手裏托著菜葉裹著的生豬肉一塊,提著一根馬蘭係著的一撮韭黃,把食物往櫃台上一拍:“掌櫃的,烙一斤餅!再來一碗燉肉!”等一下,肉絲炒韭黃端上來了,兩張家常餅一碗燉肉也端上來了。他把菜肴分為兩份,一份倒在一張餅上,把餅一卷,比拳頭要粗,兩手扶著矗立在盤子上,張開血盆巨口,左一口,右一口,中間一口!不大的功夫,一張餅下肚,又一張也不見了,直吃得他青筋暴露滿臉大汗,挺起腰身連打兩個大飽嗝。

又一次,我在青島寓所的後山坡上看見一群石匠在鑿山造房,晌午歇工,有人送飯,打開籠屜熱氣騰騰,裏麵是半尺來長的發麵蒸餃,工人蜂擁而上,每人拍拍手掌便抓起餃子來咬,餃子裏麵露出綠韭菜餡。又有人挑來一桶開水,上麵漂著一個瓢,一個個紅光滿麵圍著桶舀水吃。這時候又有挑著大蔥的小販趕來兜售那像甘蔗一般粗細的大蔥,登時又人手一截,像是飯後進水果一般。

上麵這兩個景象,我久久不能忘,他們都是自食其力的人,心裏坦蕩蕩的,饑來吃飯,取其充腹,管什麽吃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51t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雪中梅' 的評論 :
謝謝來聽“吃”~:)吃飯嘛,禮儀放一邊,貴在適意。

不過在有些場合,還是要被強迫顧及的。那年係裏通知正式宴會,嘉賓是係裏主要科研資金的東主。著正裝,像模像樣的坐著,盤裏的料理不敢多吃,女服務生問能否收走,大氣的一點頭,其實心裏想的是能不能打包帶走。

好不容易熬到宴會結束,回到家,甩掉皮鞋,脫下西裝,扯下領帶,換上皺巴七吧的T恤,打開還保著溫的電飯煲,舀一小碗飯,就著桌上的榨菜土豆絲,吧噠下肚,這宴會才算結束。所以說,大凡宴會,都不是結束在宴會廳的“第一現場”,而是結束在與宴者家中廚房的“第二現場”~:)
雪中梅 回複 悄悄話 把吃相的描寫很細,把風卷殘雲和細嚼慢咽的吃法都一一道出。人在餓的時候,哪管什麽吃相,隻要吃飽就行。平安是福。
51t 回複 悄悄話 說到吃相,電視劇水滸裏倒有兩個鏡頭令我印象深刻。一是黑旋風和浪裏白條在潯陽江邊打了一架,宋江勸和,張順擺上一大桌魚宴,一大盤燒好的全魚剛端上來,李逵兩手抓起,大嘴從左往右一刮,魚去了一半,翻過來,再從右往左一刮,手裏就隻剩下赤身裸體的魚骨架了。好一個大氣痛快高效的吃魚法。此法也隻有黑旋風才當得起,他皮厚肉粗,食管想是PVC材質的,換了我等細皮嫩肉的,還不被刺得滿口血泡?

另一個是魯提轄出家五台山,成日裏喝得酩酊大醉,還下山包了一大包狗肉,藏在床下,晚上拿出狗肉大嚼,還把狗肉往小和尚的嘴邊直塞,嚇得小和尚們嗷嗷直叫,去向住持長老告狀,長老知魯與佛門有緣,歎道,由他去吧。果然,梁山招安後去打方蠟,魯立了大功,不受封賞,真正的出了家,後來成了有道高憎。可見,佛門七戒八規的,不是要人遵守,而是給人來破的。若是規規矩矩吃齋念平安經,最多做到燒火和尚;隻有如魯大師般,左手二鍋頭,右手狗大腿,才能深悔昔日之不羈而至修得正果。

至於工匠勞力者饑來吃飯不顧吃相,我倒是深有體驗。那年防汛,單位派去修江堤,吃住在工地,三餐飯菜由單位用大卡車送來。早飯晚飯按人數送,中飯開恩,配送人數一倍半的飯菜。由於中午吃完飯後還有一下午的強體力活,故中午的飯尤其要吃飽。排隊領到那份飯菜後,平日裏愛說笑的都沒了言語,或坐或蹲,嗤牙咧嘴,狼吞虎咽,全不顧衛生專家所謂細嚼慢咽的忠告,隻顧埋頭吃飯,無暇抬頭觀風,盡快吞完手中的這份,好去卡車旁再去領一份,因為這再領一份的殊榮是隻有一半的人能享受得到的。工地上隻聽到“呼呼”“呲呲”“吧嗒”之聲,有吞得快的,已經邊從喉嚨裏發出“呃呃”的聲音,邊搖著肚子去到車旁領了第二份。就算現在不吃,兩點鍾、三點鍾吧嗒一口,也強勝於無啊。工地自是一片荒野,哪有小賣店能買得半片麵包。所以呢,當得此時,什麽吃相,不管不顧了!什麽禮儀,去他媽的!肚子要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