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咖的第七界

走走、讀讀、想想、看看
原創文字,謝絕轉載
正文

閑逛夏洛特 Bechtler 當代藝術博物館

(2019-03-15 05:17:13) 下一個

 

樹上飄著春天的味道。

 

穿過中央公園Romare Bearden Park),走一條街,就是Bechtler 當代藝術博物館。

Bechtler 博物館的建築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它是瑞士設計師 Mario Botta設計的。說起Botta,他的代表作很多,我們熟悉的大概是舊金山當代藝術博物館(”SFMOMA”)。遠遠望去,磚紅色的建築格外顯眼。

 

顯眼的還有門前的雕塑,《火鳥》(“firebird”)也有人叫“Disco Chicken”。蹦迪的雞是由7500片彩色玻璃組成,是美籍法裔雕塑家/畫家/製片人,Niki de Saint Phalle之代表作。 她的一生也是一個傳奇。還沒進博物館大門,就已經被博物館創始人的收藏慧眼折服。

Address: 420 Tryon Street, Charlotte, NC 28202

“Fire Bird “ by Niki de Saint Phalle

一般來說,博物館多以收藏家或者家族的姓氏命名,Bechtler也不例外。博物館的收藏來自這個家族,從50年代起,瑞士蘇黎世企業家Hans and Bessie Bechtler夫婦開始收藏油畫、雕塑、首飾、還有家具,等各類藝術品。

 

博物館的兩道厚重的玻璃門把喧囂完完整整攔在外麵。賣門票的女孩告訴我展覽一共三層樓,建議我從四樓開始看。她告訴我,我竟然是今天的第一位參觀者。而且可以隨意拍照,隻是不可以用閃光燈。我愉悅地走向電梯。

 

這幅頻頻在媒體上出鏡的是無名氏的《無題》

 

既然是第一個,就好好享受難得的private tour. 背景牆基本是當今流行的性冷淡風-莫蘭迪色,讓眼球很舒服。靜謐的周圍、暗暗的非侵害性燈光讓我想到《達芬奇密碼》。人總是會記得真正會感動自己的人或事或作品。

安靜地欣賞,讀畫家生平和作品簡介,聽到腳步聲,轉身,看見一位女士款款向我走來。需要講解嗎?當然。Teresa, 這裏的解說員,近看,應該是有點兒年紀了。可是她的衣飾,好養眼。上藍下灰的阿瑪尼經典款套裝,也是莫蘭迪色係的項鏈、耳環和胸針,與展廳毫無違和感。

 

她說起自己的姥爺曾是費城博物館館長,從小就在那種氛圍裏長大,喜歡藝術。自己是時裝設計師。我腦子裏原生家庭的念頭閃過。她娓娓道來。博物館雖然是201012日對外開放,可收集收藏是兩代人的功夫。Hans and Bessie Bechtler坐標瑞士,在歐洲結交藝術家,收集他們的作品。他們的兒子Andreas從小耳濡目染, 興趣眼光更勝於藍。16歲就收集了第一幅畫,然後便開始了收藏的征程。70年代,來到了夏洛特發揚家族事業,一並把這些藝術珍品帶來。他的理念與他的父輩一樣:藝術品如同孩子,他們有自己的生命,不屬於父母,隻是與父母同行了一段路。

聽著解說,欣賞著一幅接一幅,我幾次把原生家庭的胡思亂想擋在腦殼外。與展廳裏很多作品的藝術家一樣,Andreas是個不折不扣的斜杠青年企業家/藝術家/音樂家/收藏家。

斜杠青年來源於英文Slash,指的是一群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Andreas 是瑞士弗裏堡(Fribourg )大學經濟博士,繼承和拓展了家族企業,還會作曲、彈得一手好鋼琴,十足十斜杠青年。不管維基百科對斜杠的定義,我的邪說就是左右腦洞統統大開的人都是斜杠青年。左手藝術,右手賺錢。

Andreas Bechtler 為博物館剪彩-網絡圖

這又是一幅別致的,題為《Fade》。英國藝術家Bridget Riley是光效應繪畫的奠基人之一,歐普藝術(Optical Art)的傑出代表,也被譽為歐普藝術的創始人之一。歐普藝術主要借助線、形、色的特殊排列引起人們的視錯覺,從而使靜止的畫麵產生眩目流動的動感效果。利用了格式塔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是與觀者的視覺感知作用緊密聯係的一種抽象藝術。

 

 

在紐約看過她的作品。她不想入非非。她看透視覺的幻象,眼睛的欺騙,有即是無,無即是有。這麽看來與其說她是藝術家倒不如說她完全具備了科學家的理性,表現出對世界不抱任何幻想的態度和冷靜。也許這正是她不可取代的地位和當代藝術家的偉大之處。

 

凝神靜氣觀賞,畫時而粉藍,時而藕荷,時而淡粉。 忽略我的照片,無法照出它的豐采。

“Fade” by Bridget Riley

Bridget Riley 的作品-圖片來自網絡,不在Bechtler博物館

 

正聽/看得入神,一道光閃過,有人用閃光燈?有一位女士忙對解釋,對不起、對不起,不是有意的,手機不知為什麽就自動閃光了。著急得臉都紅了。我們還要安慰她,懂的懂的,大周一早晨就來博物館的,都是真愛粉...... 邀請她加入我們的tour, 她說和朋友一起的,指著坐在電動輪椅上一位安靜的美男子。我不舍地把Teresa讓給他們,獨自繼續。

對,有一幅為數不多的本土藝術家的作品,“Absolution: Victims Becoming a Monument" by Maud Gatewood。象它的名字,這是描摹艾滋病集中營的畫作。人們通常不願意直麵讓自己不舒服或焦慮不安的問題。而她的作品就是毫不遮掩地直擊你的不願、不忍麵對。

 

遠看下一個展廳的一麵牆,畫風如此的熟悉。難道這就是Teresa說的驚喜?果不其然,是畢加索的畫作,因為幾年前在巴塞羅那的畢加索博物館看了幾乎一整天,一眼認出是大師的畫。畢加索博物館寫過,不再囉嗦了。追尋自由、獨辟蹊徑、不落陳套而又勇往直前,由此成就了一代宗師。

Luncheon on the Grass by Pablo Picasso

 

?????

 

四樓展廳是重頭戲。我要下樓時,人開始多起來了。

 

第三層樓的展廳是一位藝術家的個人展覽會。他是Bechtler家族的朋友 Alberto Magnelli(1888-1971)。可以想象當年,Bechtler家中經常有隨意的沙龍,Bessie彈著鋼琴,,Hans和朋友們暢談,拿出南非打獵時戰利品,聊聊獸頭可以做成怎樣的物件。一幅主雅客來勤的畫麵。

 

前一張不清楚,加一張網絡圖片

16歲的Andreas 與母親Bessie Bechtler-來自網絡

“Untitled” by Alberto Magnelli

 

第二層樓,是雕塑,雖然不多,但風格炯炯。

Fragment from Intergration by Adolf Luther

 

出了博物館,回頭看火鳥,在陽光下耀眼。很多評論家說Phalle作品顏色太豔太俗。可大俗即是大雅,對麽。安迪·沃霍爾說:

 

“Don't think about making art, just get it done. Let everyone else decide if it's good or bad, whether they love it or hate it. While they are deciding, make even more art.”

 
更多博物館文章:畢加索博物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