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博物館後對女性問題的思考【波羅的海行 6】
古人雲,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如果讀書和旅行並沒有帶來思索和進益,又意趣何在?
參觀結束了,思考還在繼續。
我們的車開往斯德哥爾摩不同的島嶼。話說瑞典是個千島之國。我穀歌一下,瑞典有9千到兩萬兩千多小島,看你怎樣定義島嶼。車上我和朋友分享照片。指著展廳裏的照片,看,北歐的女性地位就是高,17世紀初就可以在外麵做大事了。細讀了展覽的說明才知道。那些都是寡婦。丈夫去世之後才能拋頭露麵的。
展廳裏播放的史料片
回家後,剛好上演《那年花開月正圓》。在比瓦薩時代差不多晚300年的中國,陝西有一個叫周瑩的女子,在公公,丈夫相繼去世之後,擔起了當家人的重任,在國難(庚子國難)家仇中,用自己的方式重振家業,成就了一代秦商女首富的傳奇篇章。我在想,如果吳聘沒有死,周瑩是否有機會成為秦商之翹楚?生活沒有如果。周瑩的成功也不是因為她的幸運。她性格裏有堅韌的成分,命運接二連三地打擊,並沒有使她倒下。沒有了兒女情長,伉儷繾綣,家園安寧,她從一切的苦難中掙脫並升華,將眼光關注到家族大事,生意較量,乃至家國情懷之上。
周瑩的時代比瓦薩時代差不多晚了300年。歐洲,尤其是北歐對女性平等權利的意識還是比其他地區前衛很多。就拿皇室來說,歐洲的皇室女兒可以繼承皇位,例子比比皆是。而中國的皇帝必須是男性。就是沒有男丁,女兒也不行,也要從侄子輩裏過繼來一個。比如清朝最後兩個皇帝,光緒,宣統都是旁枝過繼來的。所以,中國的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歡樂頌》裏樊勝美的媽媽對她敲骨吸髓式壓榨,讓人不禁想,從周瑩的時代到今天,一百多年過去了。女性地位真正提升了嗎?一篇名叫“房子是給弟弟留的”文章刷爆了社交網站,讀得我觸目,更有“產婦跳樓”讓我驚心。
遊記寫了有段日子了。說到兩性關係、兩性平等,讓我想到剛讀完的書《第二性》,作者是西蒙·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這本書雖然是1949年完成的,堪稱永不過時的女性自我認知寶典。作者從生物學、精神分析學和曆史唯物主義關於女性的觀點出發,剖析女人變成“他者”的原因。她說:“婦女問題”的爭論之所以如此被人視為廢話連篇,是因為男性出於狂妄,把它變成一場“爭吵”;爭吵時是不再講理的。人們堅持不懈地力求證明的是,女人究竟高於、低於男人,還是與男人一樣.....“ 說到我的心裏。
她的理論核心之一就是sex and gender這兩個概念之間的區別和關係。網上討論熱烈,有的網友說不推薦給年輕女性看。我倒是意見相左。我推薦給小珠讀。年輕女性要有自我認知,也要對周圍的第一性、第二性有認知和辨識。知道自己想要什麽,能得到什麽。跑題了。兩性關係問題再寫10篇也寫不完。回到旅行。
...
波羅的海一行,我深深感觸到每個國家對女性的尊重程度。可能是在美國太久了,在餐館吃飯,無論是否米其林餐廳,服務生都會給女士拉開椅子,等女士坐下後調整好。點菜時,一定會女士先點餐。 而在聖彼得堡,服務生直奔男士點菜,一直到珠爸點完甜點,才來問我吃什麽。在船上天天大餐,本來就沒胃口,那就一杯清咖吧。心想,你已經倒足了我的胃口。到了斯德哥爾摩,才又開始了女士優先的好習慣。那就來個斯德哥爾摩海鮮大會!
真是林子大了什麽鳥都有!我在博友家留言也有人消費,可笑至極!
有不同意見,可以來討論。
我的更多遊記:波羅地海行